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此圖源自網絡)
一直想寫好香寮,提筆之際,卻又發現,香寮并不好寫。對我來說,漳平已是極為偏遠孤清,不料此香寮,更是絕世而獨立。神秘、陌生,仿佛世外桃源,又仿佛香格里拉,如果不是地方志中言之鑿鑿,又有何人能料想到這就是大航海家王景弘的故里。去年11月的香寮之旅,沒有找到與王景弘密切相關的線索,但我已滿足了,對于香寮這樣的人間秘境,能夠像輕柔的夜風一樣拂過,已是不負此生。—— 林鴻東
《風輕輕吹過香寮》
1
向西,向西,向西,從廈門出發,沿九龍江北溪溯流而上,可至漳平!
漳平者,龍巖代管的省轄縣級市,“居漳上游,千山中地稍平衍,因曰漳平”(清《讀史方輿紀要》)。“漳”指漳水,也就是九龍江。北溪是九龍江干流,漳平位于干流上游,境內有九鵬溪、羅溪等溪流。從歷史沿革上看,它曾是汀、漳、延、泉四府交集地帶;從水系分布上看,它是閩江、汀江、九龍江三江的交匯地帶;從地理空間上看,它是戴云山、博平嶺、玳瑁山三座山脈的交錯地帶;從區域文化上看,它是閩南文化、閩中文化、客家文化、畬族文化四種鄉土文化的交融地帶;從現行的行政區劃上看,它是泉州、漳州、龍巖、三明四個地級市的交界地帶。在長達數千年的陸路時代,這片偏安一隅卻扼守要沖樞紐的莽山之區,會有什么樣的人文傳奇?
這里我要談談奇和洞。
如果說古閩文明是一本書,奇和洞無疑是書中最為精彩的一頁。2009年奇和洞文化遺址的發現,使漳平象湖鎮的灶頭村一舉成為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齊名的中華文明起源地。遺址出土的砂巖磨制魚形佩飾,告訴我們文明之初的漳平人與水系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依存關系;人類基因學的研究成果,證明了奇和洞人與臺灣、太平洋的南島語族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遺傳關系。眾所周知,閩北是閩越國發祥地,或許也是更為古老的閩方國發祥地。很少有人關注到,在漳平與閩北之間,有著一條靜靜流過閩中的平緩開闊的河流,叫沙溪。在沙溪流域,考古學家相續發現過三元萬壽巖、明溪南山等重要人類遺址。其中,2000年發現的18.5萬年前的萬壽巖人類遺址,同樣意義重大,它是迄今為止福建境內發現最早的舊石器遺址,被稱為“閩人之源”。這些古閩人的遺址大多位于洞穴之中,而福建中西部的各類石灰巖溶洞為數眾多,非常適合成為石器時代原始人的庇護場所!種種跡象表明,奇和洞并非是孤立的,它只是恰好被發現而已,它的周邊以及相關的水系,定然也是古閩人的世界。一切耐人尋味!時至今日,閩北沉寂了,漳平沉寂了,沙溪同樣也沉寂成為暗淡無奇的水系。
之前,在我在研究環戴云山文化圈時,發現一個有趣的地理事實:閩江主要支流沙溪與九龍江干流北溪其源頭處竟無比接近,只隔著一座位于漳平境內的馬山。如果不是這座長約幾十公里的高山,環戴云山地區就會成為一座被海洋與水系所環繞的嵌于閩地內部的巨大島嶼,真可謂“閩在海中”。這太令人震撼了!閩江與九龍江之間的近距離致敬,使環戴云山地區周邊,圍繞著一條生存之河,人文之河、財富之河。作為關鍵結合點的馬山,無疑是漳平最富傳奇性的山嶺。關于此山,古人稱其為“溪洞深邃、鳥道險峻”。據悉,其山中確實有一條修建于南宋的官道,此官道明隆慶五年改稱“寧洋官道”,現稱“寧洋古道”。之所以稱“寧洋官道”,是因為馬山一帶曾存在過一個古縣,叫寧洋縣。寧洋縣置縣于明隆慶元年(1567年),共存續了389年,雖已在行政版圖消失六十七年,其對于鄉土文化的意義,卻是經久不息的,因“寧洋縣”與“馬山”,均出現在《徐霞客游記》的文獻中,且寧洋官道是徐霞客兩次經過的傳奇古道。在游記中,徐霞客特意注明:“嶺北水俱北者屬延平,嶺南水俱南者屬漳州”,明確指出馬山是閩江與九龍江的分水嶺。徐霞客是翻過馬山到寧洋縣城雙洋鎮方登舟赴漳,然而,從寧洋至漳州的航道,并非自古就順風順水。據漳平當地傳說,唐朝初年,一度水道阻塞,舟楫不通,嚴重影響民生福祉,開漳圣王陳元光聽聞后,派出劉珠華、劉珠成、劉珠福三兄弟率部前往疏浚河道。出于對劉氏三兄弟的感恩,漳平百姓特建廟祭祀,此即“九龍三公”。漳平新橋鎮西鋪村的嘉應廟,除供奉“九龍三公”外,還供奉三尊與之相關的配祀神靈,當年的“馬夫隊長”與兩位“馬夫”。“九龍三公”是漳平最為盛行的民間信仰,此民間信仰側面反映了北溪上游航道疏竣的歷史。
如果說,漳平向北與閩越之間存在著文化起源上的律動的話,向東則展現出一種壯闊的匯入大洋的激情。在采風的過程中,我得悉漳平的古地名為“九龍鄉”,據說此稱呼早在三國時期就已出現。“九龍鄉”與九龍江之間,究竟有何關系,已無從得悉。“九龍鄉”多數時間為龍巖縣屬地,同樣,龍巖縣也長期為漳州府屬地。漳平歸屬漳州的時間極為漫長,竟長達一千多年。這千年漳地情,已使漳平深深烙下了閩南文化的烙印,如現漳平境內還有90%的人口堅持恪守祖先所流行的漳州古音。——無論此地區在漳、汀之間如何漂移,其底色是閩南的,這是無可置疑的。
(本圖攝影:林鴻東)
2
如果把漳平納入閩南文化圈的范圍進行思考,一切都會變得豁然開朗。因為奇和洞,九龍江流域頓時擁有了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歷史文化縱深。以九龍江北溪為紐帶,漳平的奇和洞,新羅的龍巖洞、龍硿洞,華安的仙字潭摩崖石刻、貢鴨山蛇形石刻、東溪窯,薌城的漳州古城、松洲書院,龍文的虎渡橋,龍海的月港、浯嶼,思明的鼓浪嶼、沙坡尾……一些原本似乎并無關聯的東西,忽然就貫通起來,使九龍江北溪呈現出極富原始氣息與海洋文化氣息的水系特色,與公認的閩南文化發源地,號稱“晉人沿江而居”的晉江水系,共同形成了與航海文明息息相關的閩南文化意義上的“兩河流域”。
低調,侘寂,卻又自成乾坤,內涵深奧,這是《道德經》講的“大象無形”。隱于萬山之中,鮮為外人關注的漳平,正就是九龍江北溪上游的“大象之地”,堪稱鄉土福建最后的秘境之一。秘境往往出奇人。奇怪的是,自古而今,漳平似乎并沒有出過什么象樣的大人物。近年來,明代大航海家王景弘的浮現,完美地解決了這個關于奇人缺失的問題。和鄭和一樣,王景弘也是一位有資格寫進全球史的人物,能和他相提并論的都是麥哲倫、哥倫布之類能在世界史中連篇累牘介紹的全球性航海家。由于相關文獻的遺失,王景弘一度被世人被忽視。近年來關于王景弘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在披露,王景弘的個人身世與航海成就漸漸浮出水面。我們據此得知,王景弘是明洪武年間宦官,隨朱棣起兵,“有擁立皇儲功”,深為朱棣器重,被派遣與鄭和多次出使西洋,成為影響力僅次于鄭和的兩大正使之一。鄭和死后,王景弘亦曾親自帶船隊出行過一次,這就是“王景弘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之外,大明船隊的第八次遠航,也是最后一次遠航。遺憾的是,由于歷史記載的簡化特性,人們只記住了鄭和。即使是在王景弘的故鄉漳平,人們也只是記住兩次路過的大旅行家,卻忘卻了誕生于本土的大航海家。今天,王景弘故里的興起,使漳平擁有了奇和洞之外又一張世界級的人文品牌。
正是基于這種文化上巨大的潛在價值,作為王景弘故里的赤水鎮香寮村,越來越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去年11月下旬,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我被邀參加王景弘故鄉采風活動,同行的還有一些福州來的作家。剛到漳平那天是11月29日吧,記得天空灰蒙蒙的,山野也迷蒙一片,這是我第一次叩訪漳平的縣城,一座名為菁城的古鎮。傍晚,漳平市王景弘研究會的負責人木旺兄帶著我和春雷兄(也來自廈門)到櫸子洲公園一行。櫸子洲是菁城的文脈之地,也是菁城極富人間煙火氣的市民休閑場所。櫸子洲真有櫸,此櫸又名櫸柳、楓楊,本地人稱河櫸,最早是首任知縣栗種,意為盼出賢才。現大致有幾十株,嫩葉千條垂河畔,自有落落出群之美。記得蘇童小說中常出現楓楊樹莊字眼,一直不知楓楊為何物,不料竟于此處偶遇,真是巧合。除了河櫸,櫸子洲更多的是古樟,計有一百來株,大多是清代的,已蔚然成林。林中有一塔,名振文,隔溪峰頭亦有一塔,名東山。清雍正時期,浙江名宿狀元周澍游歷漳平時,也曾到櫸子洲一行,還寫了一首詩《菁城雜詠》:“水繞孤城漏鼓沉,山光塔影樹蕭森。上流夜半龍潭雨,估客連船系櫸林。”詩句中寫到了東山塔與櫸樹林,也寫到了“估客”,這“估客”便是指在漳平一帶活動的商販。由此可見,櫸子洲自古便是北溪商販云聚之地。
翌日清晨,我們到櫸子洲對面東山山頭的漳平博物館參觀。在博物館中,我終于看到了奇和洞魚形佩飾的文物真容。博物館最為核心的展覽主題是“王景弘下西洋”,展廳展示了大量與香寮有關的文物與資料。離開博物館后,采風團一眾人直奔香寮,一路上江水開闊,此段江水應該就是九鵬溪。途經南洋鎮時,我們至九鵬茶廠參觀,茶農們正在曬青、搖青,原來,南洋鎮正是漳平水仙茶的發源地,現流行的漳平水仙茶餅是烏龍茶中唯一的緊壓茶。南洋鎮往北是雙洋鎮,原古寧洋縣的縣城。雙洋鎮是福建省的歷史文化名鎮,規模不大,由東洋與西洋兩村組成,屬于兩條溪水的交匯之處。溪水穿城而過,溪面上筑有太平、青云、登嬴、化龍等四座古廊橋。雙洋的標志性建筑是白塔,也就是麟山塔,這是古縣時期的文化遺存。雙洋鎮現尚保存明清民居70多座,其中,讓人印象最深的是位于路邊的成德堂。成德堂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起厝主是茶商。看來,古鎮曾經的繁榮可能與茶有關。板鴨是雙洋的特產,故本地人家的樓頂上,一到晴天常密密麻麻地懸掛著,在陽光下不斷滴淌著油水。
雙洋鎮往左是赤水鎮,過了鎮集一直往北,可至香寮。路上,我偶然看到一座擁有三個角樓的三層“小土樓”。“小土樓”較為簡陋,從側面倒塌的墻洞看,樓墻并不承重且其三樓靠近墻壁處有設置隱通廊。據村民講述,此樓是清代修筑,主要用于躲避土匪。綜上所述,此“小土樓”(村民稱為土樓),其實質為土堡。因此樓無名,而樓主姓楊,不妨稱之為“楊氏堡”。這是我見過的規模最小的方土堡,就三層以上的方土堡而言,我相信,它很可能是世上最小的。再往前至田頭村時,陸續又見到若干土堡,最為恢宏的莫過于戩穀樓。戩穀兩字,是表達福祿最為典雅的字眼,語出《詩經·小雅》的“天保定爾,俾爾戩穀”。《毛亨傳》:“戩,福;穀,祿。”戩穀樓,同樣始建于清代,是劉氏聚居地,占地面積近四千平方米,據傳歷時十二年方建成。圍屋二樓朝院子一側修有明通廊,朝樓墻一側修有隱通廊。整體風格介乎于客家圍龍屋與閩中土堡之間。戩穀樓最美的是后坪。坪中有幾株梨樹,由于正處于冬季的緣故,樹葉疏朗,葉子暗紅,在空寂的院落中,頗有幾分“梨疏林葉紅”的味道。戩穀樓最為神秘的是樓中有一座奇特的文峰塔,我去時不曉得,現場也沒有看到,實屬遺憾。
(本圖攝影:林鴻東)
3
本文絮絮叨叨講了很多背景,都是為了介紹香寮進行鋪墊。因去過香寮的人都有一種共同的感覺:這里太像世外桃源了。
香寮位于赤水鎮北部萬山叢中,是一處相對開闊的田洋之地,四圍都是高聳入云的群山,與外界的往來僅靠一條依崖而筑、下臨深澗的險峻山道。由于地面向來風大,此地古稱風寮,是名符其實的“風之谷”。名之為村,卻隱藏著鄉鎮的格局,名之為畬村,卻佑護著近百個姓氏家族。除了大航海家王景弘,這里涌現過閭山教法主曹泗公、名僧慧真祖師、隱士王鏡、起義軍領袖蘇阿普等奇人異士。在鄉土風物上,這里有古道、古寺、古舍利塔、古石拱橋、古紅豆杉林、古丁香林等等。香寮的美食也很多,如漿粿團、艾草粿、南瓜丸子、酸棗糕、烏米飯、筍粿、芋子條等。最具特色的是筍粿,這是赤水鎮一帶的特色小吃,尤以香寮為盛。筍粿是是一種暗黑食物,故名思義,就是以筍為主要食材的米粿。它的做法是將煮過的鮮筍混合酒糟、生米粉在石臼中反復錘打做成粿狀,續而經過蒸、曬兩道程序,大功即告成。食用時切片煎制即可。漳平筍粿因蒸煮時間不同,會有不同的色澤。由于有加入酒糟,大多呈暗紅色,我看到的焦黑色,很可能是因為煎制導致。據悉,潮汕也有筍粿,但工藝與漳平不太一樣,潮汕筍粿是粿皮包筍。
香寮是王景弘故里,那王景弘故居遺址究竟在香寮哪呢?準確地講,暫時沒有鐵證。據木旺兄研究,最大的可能是香寮行政村下屬的許家山自然村,因那里曾是香寮王氏的聚居地。村莊位于山坳里,荒廢已久,土路年久失修,泥濘不堪,最終,探索許家山成為香寮之旅最為艱難的行程。十多人,一部越野車,兩部小皮卡,深入荒無人煙的密林后,不久即棄車步行。到許家山后,我們找到了水尾廟遺址,與王氏相關的嘉慶墓碑,與及一座只剩墻基的廢棄小土堡。或許,如果繼續探索,密林中定然還有更多值得一窺的事物。最終因天已近黃昏,只好作罷。歸來時,我和同伴們像難民一樣坐在越野車的后車廂里,車激烈顛簸著,如同航行于巨浪之上。半途中,車里一陣驚呼,原來前路不遠處竟大搖大擺走動著一只白鷴,這已經是我第N次看見白鷴了(福建山中多白鷴)。白鷴似乎并不懼怕人類,直到我們非常接近了,才窣然飛遠。
許家山水尾廟遺址曾出土一尊明代鑄鐵香爐,香爐是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的文物,距今已四百多年了。香爐表面銹跡斑斑,雖有銘文,卻是模糊不清,被視為與王景弘族親王天祿有關,此外便無線索。之前我曾校釋過一些古碑,看到香爐銘文不免心動,便央木旺兄發來香爐照片,經一番細心琢磨(由于銘文太過模糊,或有辨錯之處,待拓片完成后再行更正),大膽提出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以資方家參考:一是“艮”是“銀”的俗字;二是數字后的符號為“錢”的俗字;三是銘文中的王氏族人是四位,而不是一位,分別是王朝孟、王秉旺、王仕倫、王天祿;四是“上家山”應該就是上許家山(區別于下許家山)的簡稱;五是香爐所在的廟很可能是馬仙廟(馬氏真仙廟);六是四位王氏族人捐銀鑄香爐是為了給子孫后代祈求福報。如果王景弘確實是許家山人,此香爐顯然就是與王景弘家族相關的重要文物。
夜宿香寮山莊,山莊位于村里的一處高地,可俯看整個香寮谷地。臨睡前,我披衣出門走走,只見皓月當空,銀輝四溢,四圍的群山越發顯得黝黑兀立。風似乎是有的,卻只是輕輕吹拂,壓根沒有觸動林中沉睡的草葉,只是略帶微寒。對我來說,王景弘故居遺址究竟在哪?已經不重要了。至少,這風之谷,這鐵圍般的群山,這天上的爛銀盤,這暗暗彌發芬香的山茶,還是當年的況味。至少,大航海家世外桃源般的家鄉,我已來過,正如此刻那不忍擾人清夢的輕柔夜風。
作者簡介:林鴻東,鷺客社創辦人,福州大學當代閩臺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