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篇推送長文 已過去40天,創非“不可抗力”作用下,力哥主動停更時長紀錄~
原因是上月我就去澳洲玩了。
雖然玩了20多天,但澳洲太大,依然走馬觀花,回國后又馬不停蹄去亞洲金融中心遺址轉了幾天,前幾天才回上海,微信運動天天提醒走了一萬多步,累趴了,這兩天才算緩過神來~
失蹤人口回歸,準備給大家搞點精神食糧~
這次澳洲游創我單次旅行時長紀錄,這才意識到為啥旅行社長線游時間一般就10-12天,最長也不超16天,因為多數人10天內的旅行還能保持新鮮勁,不會感到特別疲憊。
10天后,身體疲勞+飲食不適+新鮮勁消退,旅游給精神帶來的愉悅感快速消退,開始想家。
11-14天行程,有旅行即將結束的預期,且玩且珍惜,是長線游最合適的時長。
再往上走,就有點玩不動了。
以后的旅行,除南北極這種極為特殊的,我都會盡量安排在16天內,絕不超過18天。
這次澳洲去的時間長,景點多,沒法總結出一個明確中心思想,今天先說個整體感觀,以后再分主題細說。
最大的感覺是:人少資源多!
我一直在想,為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新大陸移民國家,能在短短200年時間里就崛起成為發達國家。
對標同樣位于新大陸但今天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拉丁美洲,顯然制度差異是核心原因。
拉美基本資源稟賦并不亞于北美,否則最早開啟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西班牙也不會優先搶占這塊地方。
也就是說,英國那套制度理念優于西班牙。
很多國人印象中,土澳沒有高科技,沒有發達的金融業,更沒有好萊塢那種全球影響力的娛樂業,主要靠的是就賣礦——命好,躺賺。
采礦業的確是澳洲GDP占比最高的產業,但也只占10%,澳洲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三產在GDP中占絕對主導地位,包括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在內的第二產業只占不到1/4,第一產業可忽略不計。
今天北上深GDP占比,也大致相似。
但這只是紙面上的數據,實際體驗下來,最大感受還是人少。
雖然這些年澳洲吸納了大量新移民,但總人口也只是從30年前的1700萬,提升到近2600萬,也就和上海差不多。
對標中國的主城區人口數量,全澳沒有一座一線城市,強二線悉尼,弱二線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德萊德、珀斯都只能算三線。
澳洲城市最大特點就是市中心一小撮CBD地區高樓極為密集,方便三產的集聚效應,剩下周邊全是一兩層樓的house。
打開google地圖,明明是市區呀,但眼前所見,儼然是郊區……中國留學生戲稱“墨村”、“布村”并不算夸張。
除悉尼市中心那一小塊地方車子比較多,其他地方開車都不覺得堵,這次我全程自駕,就沒遇到過一次堵車。
人少車少的結果是絕大部分路口都是沒紅綠燈的環形路,采取“讓右不讓左”的交通規則,加上又是右舵,剛開始開挺不適應的。
開了幾天后發現,在車輛不多且無探頭情況下司機普遍遵守交規的前提下,這種模式反而通行效率更高。
但這種模式放國內,怕效率反而會降低,車子太多,且普遍喜歡加塞。
人少另一個好處,是幾乎所有景點都不怎么要排隊。
一般餐廳也不需要排隊,周末飯點,市中心熱門餐廳客人較多,但大多采取預約制,沒預約排隊也沒用。
而國內大城市,到了周末飯點,大商場里普遍要叫號等位。
生活中很少出現要大排長龍的景象,偶爾遇到排隊的,前面也沒幾個人,心態就更容易peace,反正不爭不搶也沒多大損失。
很多人說澳洲是動物天堂,可不是么,氣候這么好,人口這么少,各種動植物當然野蠻生長。
那么多發達國家,我比較喜歡澳洲,最主要原因就是氣候好。
這次正值盛夏,但無論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墨爾本還是亞熱帶濕潤氣候的布里斯班,普遍沒有我想象中的熱。
哪怕2月的黃金海岸,最高溫度也就30度上下,晚上能降到22-25度,很舒服,白天不在太陽下走也還行,體感比夏天的上海好太多太多了。
同樣位于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亞東南沿海和我國東南沿海正好是鏡像,維州對應京津冀,新南威爾士對應江淮流域,昆士蘭對應浙閩粵,但我們是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冬天更冷,夏天更熱。
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位于巨大的亞歐大陸東部,海陸熱力差全球最強, 導致明顯的季風環流。
冬天狂刮西北風,西伯利亞冷空氣肆意南下,哪怕上海杭州也一樣會下雪。
夏天臺風暴雨不斷,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呼嘯北上,哪怕北京也熱死個人。
但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小大陸,海陸熱力差較小,冬夏兩季氣候就沒那么極端。
當然,墨爾本冬天還是蠻冷的,關鍵是妖風陣陣,是我最不喜歡的澳洲城市。
相比之下,新西蘭冷了點,加拿大冬天就太冷了。
說到底,還是命好。
我喜歡澳洲第二個原因,是沒那么多非洲兄弟。
澳洲在地理上是亞太板塊延伸,和亞洲國家距離近時差少,很容易吸引亞洲移民。
相比之下,美國更接近歐洲和非洲,黑奴三角貿易歷史悠久,太多非洲裔去了美洲。
雖然這么說在今天歐美非常政治不正確,但非洲兄弟占比太高的地方,的確就特容易搞事情,你懂的~
澳洲非洲裔占比極低,大頭還是歐洲裔,但白人生育率下降很快,這些年吸引了越來越多亞裔移民,尤以中印兩國居多。
這就導致今天澳洲文化很多元,尤以歐洲文化和亞洲文化為主。
歐洲內部,除占絕對多數的英國和愛爾蘭裔,德國、意大利、希臘、南斯拉夫、土耳其、俄羅斯、甚至烏克蘭移民也都不少。
亞洲內部,中日韓+東盟+印巴尼泊爾斯里蘭卡也是百花齊放。
這次我在澳洲可以說吃遍世界美食。
東北菜、北京菜、上海菜、廣東菜、四川菜、臺灣菜、日本菜、韓國菜、泰國菜、越南菜、馬來菜、印尼菜、印度菜、斯里蘭卡菜、尼布爾菜、意大利菜、西班牙菜、希臘菜,都吃了一遍。
如果不是有老人吃不慣,我還會帶娃吃土耳其菜、墨西哥菜、埃塞俄比亞菜。
為啥我說這些菜比較正宗呢?
因為每一種料理,都是這個國家的移民做的。
我還遇到過一些奇葩組合——
一對馬來西亞老夫妻開的馬來餐廳,還兼賣西式糕點。
一家斯里蘭卡人開的斯里蘭卡餐廳,還聘請韓國主廚,兼做韓國料理。
一家韓國人開的韓國餐廳,同時賣韓料和日料……
當然,在號稱上海本幫菜的餐廳里,你也能同時吃到上海口味的腌篤鮮、四川口味的麻婆豆腐、廣東口味的燒臘。
我非常享受這種多元文化匯聚一堂的生活氛圍。
但人少缺點也很明顯,就是任何需要人力的服務,價格都很貴,效率都很低,外賣尤其貴。
澳洲到處都是熊貓外賣,但和國內騎手清一色騎電瓶車不同,澳洲騎手交通工具千奇百怪,有摩托車、電動滑板車,還有很多自行車。
澳洲城市道路普遍有高低起伏,動不動就是上坡路,我也不知道這些騎自行車送外賣的白人小伙咋想的,可能人家就是想騎車健身,順便賺點外快吧……
除了悉尼,城市生活相對單調,本就屈指可數的大商場下午5點就關門了,沒什么夜生活,也缺少國內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比較boring。
人多資源少,國民又普遍信奉積極入世賺大錢的功名文化,這個國家怎么可能不卷呢……東亞怪物房就是這么練成的。
有時想想,命中注定的地理環境加上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積淀,決定了很多根本性問題是無解的,只能順其自然,在時間長河中逐漸改變。
今年過年最大的感受,是放鞭炮的人多了,群發拜年消息的人少了,群里發紅包的人也少了。
多放鞭炮是想穿了,多取悅自己。
少發拜年短信也是想穿了,不想委屈自己整天去討好他人。
紅包少了則揭露了根本原因,口袋里錢少了,或者預期將來能賺的錢將會變少。
這兩天在追一部日漫新番,叫《送葬的茉莉蓮》。
說的是一個可以活幾千年的女精靈法師在活到1000多歲的時候,碰巧被拉去組隊打魔王拯救世界。
成功拯救世界后,小隊解散,過了50年,隊伍中的兩個人類朋友(戰士和祭司)相繼去世,其中的戰士一直深愛著她,她后悔當年沒深入了解這個朋友,決定去天堂(現實中存在的)尋找與死者靈魂對話的方法,重新踏上旅程。
這部番豆瓣評分高達9.4,就是因為劇中最大沖突在于能活上千年的精靈視角和只能活幾十年的人類視角完全不同,格局一下打開了。
只能活幾十年的人類觀眾會不自覺帶入劇中女精靈視角,理解女精靈的冷漠和理性——她懶得介入人類世界各種狗屁倒灶的矛盾,也懶得收徒弟或交朋友,是因為一轉眼,那些人就死了,而自己還將繼續獨自一人活很長時間。
但看著看著,又會為女精靈與人類同伴互動中產生的情感,感到欣慰。
在精靈眼中,長達10年的冒險之旅,也只占人生旅程不到1%,但對人類來說,可能這10年就是整個人生的精華所在。
而50年這個周期,在精靈眼里依然不是個事,但對人類而言,卻意味著一生。
人生太短,能逆天改命的窗口期最多也就是十幾年,導致人們很容易浮躁短視。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哪怕堅持投資一年都很困難,更別說三五年。
所以遇到連續20年甚至30年的經濟繁榮周期,容易形成認知慣性,以為這樣的好日子,會永遠持續下去。
接著奏樂,接著舞!
而現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過去30年那種史詩級的繁榮周期,很可能永久性結束了。
這種悲觀預期太過強烈,不僅100%打足,甚至還打到150%,嚴重打過了頭,就成了現在股市樓市這番慘狀。
年前大盤一跌再跌,人人都在找原因,很多人說因為A股不是投資市,而是融資市,向市場索要多,回報少,韭菜覺醒了,現在死給你看。
但這種制度性問題出現又不是一兩天,為啥年前這波不斷創歷史記錄,甚至很多人覺得用歷史周期論都無力解釋呢?
表面上看,是杠桿崩塌導致的連鎖效應,深層次原因,是很多股民基民把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過度悲觀預期,提前反應到當前股價上了。
為何我一再強調悲觀預期“過度”了呢?
我們現在遇到的根本問題,主要四個,由易到難,依次是:
一、歸還房地產歷史欠賬問題。
這是最明面上的問題,也是唯一一個純經濟問題,必須用三五年時間刮骨療傷,反而不用太過擔心。
當然,即使將來行業復蘇,走出危機,很多城市的房價也永遠回不去了,這我說過很多遍。
二、這幾年政策多變,特別是←用力過猛導致民營企業家大多對營商環境感到憂慮,進而引起民眾對未來經濟前景感到焦慮的信心問題。
只要政策回歸,用幾年時間,民間的預期同樣可以扭轉。
不確定性在于——
什么時候政策回歸?
回歸力度有多大?
面臨多大的經濟社會壓力,政策才會全面回歸,而不只是小修小補,頭痛醫頭?
三、不同于西方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加上我們產業升級逐漸侵蝕到西方國家的核心奶酪,引起的外部環境變化。
這問題至少20年內無解,20年后,如果我們能全面趕上西方國家,又沒有如有些外媒叫囂的那樣威脅世界和平與國際秩序,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四、人口老齡化。
前三個問題,涉及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制度轉向、意識形態沖突,假以時日,還是有希望解決。
但不生孩子,怕是20年后都很難解決。
參見日韓經驗。
這時,就要學學阿Q的精神勝利法。
雖然人口結構斷崖式下跌,會對經濟造成巨大打擊,但好處也是有的——下一代競爭壓力會大幅減小。
人口總量減少,意味著人均資源占有量提升。
從50后到00后,過去幾代中國人都太卷了,大家都活得很累。
索性未來經濟增速下去了,賺錢效應減少了,大家的預期普遍下降,心中沒那么多欲望,人反而活得更自在,更灑脫。
10后,特別是20后,以后的人生,或許可以有更多選擇,能為自己而活~
理財上,還是要逐漸趨于保守。
畢竟隨著基準利率持續下降,賺大錢的機會越來越少,虧大錢的可能則越來越多。
不過A股連跌3年,開年又創紀錄暴跌,世上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也只跌不漲的市場,今年我不敢說牛歸速回,但很可能波動會加劇,也就是沒有單邊上漲,也不太會單邊下跌,在波動中,反而機會更多。
當然,在持續降息預期下,債市也值得持續關注。
只不過經過這波長債牛市,今年長債是不是還會優于短債,還不好說。
另外銀行持續非對稱降息,也讓保險公司變得越來越保守,生怕長期負債端hold不住,紛紛主動降息。
小寶本來想給他媽買的頭部儲蓄險金禧一生,先是年前臨時通知要調整,暫時下架,結果年還沒過完,直接通知直接不賣了。
這款產品的涼涼,意味著預定利率上限被壓縮到3.0%之后,真正能打足政策上限,給到接近3.0%長期實際年化利率的產品,基本滅絕了。
現在最高的長期IRR,也只有2.7%左右。
雞肋,真雞肋啊……
但沒辦法,存貸款利率眼瞅著還要繼續降。
現在該怎么理財,小寶明晚有個直播,有興趣的可以戳↓按鈕,預約以下。
讓我先躺會兒,改天休息差不多了,再和大家直播嘮嘮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