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民以食為天,但食物不會憑空掉下來,都得靠耕地上種出來。可以說,耕地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資源,沒有耕地,我們都得沒飯吃。近年來,國家可以說是高度重視耕地資源保護,提出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為了準確搞清楚各地耕地數據,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國家每年都會布置開展一項名為“國土變更”的調查。這個調查數據是國家搞清各地耕地變化情況的重要資料,自然是非常重要。要不然,耕地底數不清,飯碗怎么能有保障呢?
但在實際調查過程中,一些基層單位卻想方設法,用各種弄虛作假的辦法來糊弄國家。2月18日,自然資源部就公開通報了7起2023年度國土變更調查中發現的弄虛作假問題,這些造假手段可以說是觸目驚心,真令人擔憂18億畝耕地數據是不是準確,這18億畝耕地是不是真的守住。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這些弄虛作假案例。我簡單分了個類,主要有三類:
一是直接在硬化地面上覆土,弄虛作假應付變更調查及土地衛片執法。出現的主體有北京某地鎮政府、村委會,山西大同某公司。
二是臨時移栽、擺拍和虛假舉證,把不是耕地的圖斑,填成耕地。比如福建古田縣某村,臨時移種甘蔗定點擺拍,將園地舉證為耕地。再如重慶璧山區某街道,購買一批由干稻草捆綁在竹棍上組成的“谷樁”,在養殖水面間插,人為制造水稻種植痕跡,將水面調查為水田。還有安徽無為市的8個村,由村委組織人在抽水后未經復墾的蟹塘里移栽蔬菜,將209畝蟹塘變更為耕地。
(耕地復墾造假,多年前就存在)
三是基層政府部門和調查單位,直接參與造假。最令人痛心的是甘肅省某縣,為保證耕地保有量達到目標任務,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造假。當地通過會議研究,將一些林地里的樹木修剪枝杈,翻耕林下地表,并要求調查公司將這些林地調查為耕地,涉及8900畝。
還有貴州省某縣,調查公司未據實開展調查,存在弄虛作假、規避舉證的行為。而當地自然資源局作為主責部門,竟默許他們虛假舉證,更直接將縣級核查賬號交給調查公司,讓其代為完成縣級自檢,縣級核查流于形式。
我們常說,當看到一只小強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有一窩了。上述作假案例,恐怕只是基層作假中暴露出來的冰山一角而已。這些造假問題性質惡劣,嚴重影響耕地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必須要嚴肅懲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