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1、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2、土木之變;3、北京保衛戰;4、奪門之變。
出處:《明史·于謙傳》。
參資:古詩文網《石灰吟賞析》。
于謙畫像
二、志存高遠,年少有為
于謙〔1398—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杭州府錢壙人。明朝名臣、軍事家、政治家。他抗擊瓦剌、保衛北京、再造明帝國,是著名的漢民族英雄,同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于謙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總管,祖父于文明任工部主事,父親于延昭隱居錢壙,終生不仕。
于謙家學淵源,天資夙成,機敏睿智,刻苦好學,自小就崇拜南宋名相文天祥。他在讀書時,一直把文相的畫像懸于座位側,作為學習榜樣,時時警覺,念念不忘,培養自己的功名進取心和愛國之志,立志要做文相一樣的忠烈名人。
于謙12歲時,參觀過一座石灰窯。他對石灰的—系列制作流程,包括如何在深山開采石灰石,再如何裝進窯洞用烈火煅燒,繼之又浸漬冷水,然后,青黑色的石灰石才能變成白色的石灰粉,進行了全程觀察、深入思考,最后將心得體會,提煉為《石灰吟》,作為座右銘。在這首詩中,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抒發胸中的浩然之氣,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理想。
于謙在學生時代,志存高遠,勤奮刻苦,學業精進,又精明強干,俊偉大氣,已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才了。
永樂19年〔1421年〕,他登科入仕,從24歲到60歲,至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為官37年,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五帝,走完了勇于擔當、品格高尚的悲壯一生。
三、宣判漢王罪,巡按晉豫,為官清廉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于謙為御史,隨宣帝御駕親征。漢王無力抵抗,出城投降,帝令御史判罪,他大義凜然,色厲詞嚴,叛王伏地戰栗,連稱罪該萬死。宣帝大悅,拘捕叛王,收兵回京。
兩袖清風塑像
宣德5年,宣帝任于謙兵部右侍郎、巡按晉豫。他輕裝驅馬,遍走轄區,考察官吏,體恤民情,治水修堤,植樹設亭,屯田戍邊。他恩威并施,為官清廉,吏民和諧,社會安寧,生產發展,轄區大治。
正統年間,英宗朱祈鎮年幼,托孤老臣“三楊”去世后,他寵信內臣,導致宦官專政?;鹿偻跽?,恃寵納賄,胡作非為,眾臣晉見皇上,也要賄銀千兩,才得款待引見。而于謙卻甩甩袖子,正氣凜然地說:“清風兩袖朝天子,免得閭閻話短長?!蓖跽袼熘甘谷藦椲浪_告他晉升不得而心生怨恨,將他逮捕入獄,并判處死刑。
后來,晉豫吏民上書,并伏闕請愿,又有數位藩王求情,他才獲釋出獄,仍復任為兵部右侍郎、巡按晉豫。他上敬天子,下恤百姓,兢兢業業,默默巡按,堅守這一崗位,前后長達19年之久。
土木之變
四、土木之變后,保衛北京,嚴守大明國都
正統14年〔1449年〕,北元瓦剌的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埜隨征,于謙被招入京,以兵部右侍郎身份,主持兵部事務。
由于王振恃寵弄權,強行指揮親征大軍,他隨心所欲,迂回百里,貽誤戰機,導致在土木堡戰役中,陷入敵人重兵埋伏,又水源被斷,糧草不濟,鄺埜等50多名重臣戰死疆場,士兵死傷過半,余皆逃散失蹤,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6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宗被俘,將士義憤,砍死王振。這就是“土木之變”。
當時,土木之變,“君出虜入”,而京師空虛,朝野震恐。在這國難當頭之際,朝廷研究戰守方略時,于謙臨危不懼,力排眾議,怒斥妥協,反對遷都,主張保衛北京,請調兩京后備軍、沿海備倭軍、各府運糧軍,急速馳援北京,緊緊守住大明國都,以避免重蹈“靖康之變”致使北宋滅亡的覆轍。
于是,于謙升兵部尚書,領受全權,主持防務。他整飭兵備,狠抓要害。首先,組織好北京保衛戰。他親自督師,嚴肅軍紀,將督兵丁,兵丁督將,兵將抱團,軍民一心,誓死守衛京都九門,又列兵22萬于九門之外,有效抗擊也先侵略軍。
同時,鏟除王振宦官死黨、加強朝廷內部團結;又敵軍將至,國不可無主,而英宗長子年僅3歲,不能立事,遂率眾臣擁立監國的郕王朱祈鈺為帝,是為代宗,而遙立英宗為太上皇,完善領導體系,穩住國本。
緊接著,當也先挾持太上皇、賺破紫荊關、直逼北京時,北京城固若金湯,嚴陣待敵,也先無空可鉆,只好邀約談判,索取資材贖金,交換太上皇,可是他得了贖金,又不放人,繼續攻城。這時,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為由,劍拔駑張,謹守城防,死不開關;并且,又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奇襲敵軍,三戰三捷,斃敵萬余,也先的弟弟也被打死,大量地消耗了入侵的也先勢力。
面對于謙的戰守措施,也先處于談也不成,打又失利的尷尬境地,他知道什么目的也達不到了,又聽說大明勤王部隊正在征途,馬上就要從各地趕來,害怕歸路被截斷,只好又挾持著太上皇,急匆匆地向西撤退。而于謙則率兵跟蹤追擊,一直攆到居庸關外,才撤軍回來。也先終于敗回,北京解圍了。
在這場北京保衛戰中,于謙英勇無畏,運籌帷幄,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決勝疆場,退敵塞外,粉碎了也先企圖以太上皇為人質賺開京門、滅亡大明的陰謀,穩定了北京的局勢,拯救了大明帝國。
北京保衛戰
五、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于謙受戮
一年之后,也先見明朝安然無事,要把太上皇送回,可是,代宗不高興。于謙說:“帝位已定,不再更改;趕快接回他,只是情理上的事。萬一有什么陰謀,我就有話說了?!贝隈R上說:“聽你的,聽你的!”太上皇被接回來,完全是于謙的功勞。
至于他一回來,代宗馬上以安全為由,把他囚禁在南宮,那是他皇家兄弟倆的事,于謙就無能為力了。
景泰8年〔1457年〕,代宗病危,而他獨子也已夭折,眼看皇位又要回到太上皇英宗之手了。可是,石亨、徐有貞心懷異圖,卻多此一舉,急切地砸開南宮大門,接出太上皇英宗,復辟帝位,同時,廢除代宗、仍為郕王;十多天后,廢帝郕王朱祈鈺病逝。這就是所謂“奪門之變”,也稱“南宮復辟”。
石亨、徐有貞功成名就之后,誣告于謙謀立外藩之子,罪當斬首。英宗知道,保衛大明,于謙功莫大焉,殺之于心不忍。石亨又把謀立代宗之事,添油加醋,搬將出來,以挑撥離間;徐有貞還冷冷地說:“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就師出無名了?!庇⒆诔聊季茫艣Q定處死于謙。
于謙被殺時,萬民哽咽,陰霾沉沉,人神俱泣,天地同悲。面對屠刀,他手捋銀須,氣宇軒昂,吟詩一首,以表絕命心志。這首詩,就是他少年時寫下的、抒發胸中浩然之氣、表達自己人生理想的那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p>
詩語鏗鏘,慷慨悲壯,百姓聞聲,伏地痛哭,連劊子手也淚流滿面,久久不忍落刀。
可悲可嘆?。∫淮伊?,為大明江山、為百姓福祗,忠心耿耿,鞠躬盡瘁,他的貢獻、能力和威望,成了他必死的原因。他是權力斗爭的犧牲品。
弘治年,憲宗為他平反復官賜祭;萬歷年,神宗為他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傳世?!睹魇贰贩Q贊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于謙一生,大義凜然、勇于擔當的忠烈事跡,他品格高尚、粉身碎骨的悲壯人生,令人感嘆,催人深思,給后人留下了沉重的歷史話題。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六、《石灰吟》是詩人忠烈精神的真實寫照
于謙的代表作《石灰吟》,是詩人12歲時創作的勵志詩,也是詩人60歲時在刑場吟誦的絕命詩。這首千古名詩,是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當代年年入選小學語文課本,人人都會背誦。
在這首詩中,詩人用篇末點題的結構方式,卒章顯志,直接抒情,表達了自己一生追求的光明磊落襟懷,和高潔清白人格,因此,這首詩既是詩人終生為之奮斗的座右銘,也是詩人忠烈賢良精神的真實寫照。
詩人在前三句,描寫制作石灰的全過程,并寄寓意。首句,用“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石的不易,又象征培養人才的艱難;次句,用“若等閑”來形容烈火煅燒石灰石的情形,又象征志士仁人經受嚴峻考驗,從容不迫,等閑視之的大無畏精神;第三句,用“渾不怕”,形容石灰石被煅燒得“粉身碎骨”的結果,又寄寓志士仁人不怕犧牲的高潔清白人格。
詩人在最后一句,篇末點題,卒章顯志,以石灰自喻,直接抒情,立志要做純潔清白、人格高尚的人。如果,全詩離開了這句的點題顯志,那么,前三句的寓意都將不復存在,全詩僅僅成了制作石灰的實錄,也就沒有什么文學價值了,由此可見,篇末點題,意義重大,可謂以一句而帶動全詩,讓全詩句句都閃耀出比喻意義的光輝。
聯系詩人一生的功業與遭遇,無論是怒斥叛王、默默巡按,還是“君出虜入、排異主戰”而“建社稷大功”,以及在英宗復辟后被誣殺的遭遇,等等,在這首詩中,我們都可以明白地看出,句句都凝聚著詩人的滿腔熱血,處處都是詩人悲壯人生和高潔品格的真實寫照。詩如其人,人如其詩,其詩其人,都可與日月爭輝。
這首詩用篇末點題、卒章顯志的結構形式,明示以擬人化修辭手法,賦予石灰以人的思想感情,從而,通過贊美石灰,托物言志,表達了詩人崇高的人生理想:愿為國家“粉身碎骨”的犧牲精神,以及“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品格。
這首詩,語言通俗如話,語意深邃明白,技法非常高超,意象特別鮮明,瑯瑯上口,便于記憶,堪為千古絕唱。陳存選2024、02、25
《石灰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