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髻山:低調(diào)而非凡
文/李忠東
壹
螺髻山:岳鎮(zhèn)西昌
學(xué)者唐曉峰說,一個都城的建立總是要與岳域發(fā)生關(guān)系,總是要有“名山”來“岳鎮(zhèn)方位”。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歷史悠久的建昌古城,螺髻山恐怕就是佑其長久繁盛的地望所在。
▲螺髻山。 圖片/圖蟲創(chuàng)意
在涼山州起伏不定,貌似平常無奇的山脈之中,螺髻山算是一個不凡的崛起。它北起于西昌邛海之南,沿普格、德昌交界南下,接寧南、會理兩縣交界的魯南山,南北延綿80公里,東西寬20公里,主峰海拔4359米。
“螺髻”一名,源自其主峰高聳入云,宛若女子青髻。
▲螺髻山主峰宛若女子青髻,因此得名。圖片/日海補杰惹
“螺髻山開,峨眉山閉”是明代進士馬中良在《游螺髻山記》對螺髻山的贊語,在當(dāng)?shù)亓鱾黝H廣。
這句話該當(dāng)何解,卻又不得而知,仿佛是要說螺髻山幸而低調(diào),如若早些開發(fā),恐怕就沒峨眉山什么事了。
但螺髻山也并非一直低調(diào),相傳螺髻山在漢唐時期,曾為佛教名山,紺宮廟宇,鱗次櫛比。但唐末之后,佛教在這里日漸蓑落,所謂“隱去螺髻,始現(xiàn)峨眉”。
清代,佛教在螺髻山曾一度復(fù)興,曹洞宗以紫遺山(螺髻山)寺院為本院,“開山工程浩大”,先后建有兩閣十三寺,但好景不長,很快這里又再次衰落,如今僅留遺址。
▲螺髻山及冰蝕湖。圖片/李銀才
螺髻山不僅是一位知性美人,而且天姿絕色,神秘莫測。恰如20世紀30年代歷史學(xué)家朱契登螺髻山后所描繪的——“大地茫味之中,河山若隱若現(xiàn),不知此身在何處,更不識其為天上人間”。
螺髻山地形條件特殊,氣候也很奇特,以變幻無常而遠近聞名。這里位于華西雨屏帶的南端,華西雨屏帶是中國著名的降水帶,豐沛的降水在低山和平原形成綿綿細雨,在高山區(qū)則形成大面積的降雪。
螺髻山的年降水至少在1200毫米以上。由此,山間時而彩霞萬丈、藍天相映,時而云蒸霧鎖、峰林隱現(xiàn)……真有如處子的性情。
▲螺髻山常常云霧飄渺。圖片/李忠東
在地質(zhì)構(gòu)造上,螺髻山處于攀西裂谷的核心位置。
沿這條著名的構(gòu)造帶,分布著一系列的谷地和盆地,成為橫斷山極其難得的陽光暖谷和糧倉果鄉(xiāng)。
所以當(dāng)最高峰海拔4359米的螺髻山突然從海拔1500米的西昌平原拔地而立,巍峨的山色倒影在邛海湖光,其雄闊之勢以及帶給谷底人們的想像便可想而知。
▲螺髻山、邛海、西昌城。圖片/茂哥656(圖蟲創(chuàng)意)
貳
觸摸冰河時代
從西昌出發(fā),沿邛海西岸南行約30分鐘至普格縣的螺髻山鎮(zhèn),然后汽車離開谷地盤桓向上,氣候慢慢變得陰冷而多雨霧,植被也變得濃密。
在索道下站換上長達2.5公里的纜車,10余分鐘的運行時間,便從海拔2470米驟然上升至3460米的上站,車廂下云霧飄來散去,植被從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直至以云杉、冷杉為主暗針葉林。
▲螺髻山以云杉、冷杉為主暗針葉林。圖片/李忠東
多霧和寒冷是很多人對螺髻山的深刻印象。西昌縣志載,山中“陽蒸蔭郁,煙煙溫溫,靜而為嵐,動而成風(fēng),升而出云,降而作雨”。
這種濕潤多雨霧的氣候與山下以陽光月城著稱的安寧河谷、西昌平原形成極大反差,許多不知究里的游客穿一身清涼薄衣便突至山中,凍得瑟瑟發(fā)抖。
▲螺髻山雪景。圖片/李忠東
橫切至清水溝,然后越過一個冰磧物堆積而成的終磧堤,螺髻山最大的湖泊黑龍?zhí)冻霈F(xiàn)在眼前。山霧恰好退去,翠墨色的湖泊深嵌在群山密林,如一塊被用綠色絲絳精心裝飾的墨玉。
螺髻山不僅以“山”名,也以“湖”名。
螺髻山內(nèi)布滿深潭秀湖,有“三十二天池”“七十二水泊”之說。其中黑龍?zhí)兑?guī)模最大、名氣最盛,也叫“大海子”,算螺髻山必游的景點,可是為什么要來這里看一個湖呢?
▲黑龍?zhí)丁D片/李忠東
遠觀黑龍?zhí)兜暮妫猿什灰?guī)則長方形,深嵌在濃密的針闊混交林中,潭水如墨玉,然而當(dāng)你走近潭邊,掬起潭水,水卻又是清亮的。
覆蓋著湖底的腐殖層,成為湖水的神秘底色,如有蛟龍盤踞,這是黑龍?zhí)睹值挠蓙怼?/p>
所謂內(nèi)行看門道,黑龍?zhí)兜恼嬲翱捎^”,其實在于它的科考價值。它是一個典型的冰川侵蝕-堰塞型湖泊,是冰川掘蝕形成冰斗的基礎(chǔ)上,再經(jīng)后期冰磧物堰塞而形成。
▲黑龍?zhí)丁D片/李忠東
黑龍?zhí)逗€平直,南側(cè)湖水明顯要淺,形成一些小島和半島。
令人驚奇的是,湖中的小島和半島居然是冰川形成的鯨背巖。它們脊背圓潤而平滑,如一線平緩對稱的拋物線,小島脊背上杉樹挺拔,杜鵑等灌木也極為茂盛,遠觀還真如海中游弋的藍鯨。
這種表面光滑的巖石是冰川經(jīng)過時,對底部巖石磨蝕而形成,常發(fā)育于南北兩極的大陸型冰川區(qū),在螺髻山山岳冰川地貌區(qū)發(fā)現(xiàn)實屬少見。
▲黑龍?zhí)吨械男u其實是冰川侵蝕形成的鯨背巖 。 圖 片/李忠 東
其實在黑龍?zhí)逗埽€分布著許多有趣的古冰川地貌,如遠端的角峰、刃脊、古冰斗,散落在湖畔密林的冰川漂礫、羊背石、冰川擦痕、磨光面等,發(fā)育于兩側(cè)基巖的冰川刻槽。
這里儼然是古冰川遺跡的博物館,其古冰川遺跡的種類之豐富、特征之典型、分布之密集、可見度之高極為罕見。
1938年,著名地質(zhì)學(xué)家袁復(fù)禮就曾對螺髻山進行過地質(zhì)調(diào)查。20世紀60年代,時任中國科學(xué)院副院長的李四光,也曾指導(dǎo)地礦部門對螺髻山進行第四紀冰川科考。
▲黑龍?zhí)侗g湖中的鯨背石群。(據(jù)黃思晃,1993)
叁
冰川圍谷中的湖泊群
越過一道古冰川形成的陡坎,我們進入到一個巨大的冰川圍谷之中。
冰川圍谷,也叫粒雪盆、冰窖,是冰河時期屯冰川的基巖洼地,也是山岳冰川的源頭。身在圍谷之中很難見其尊容,將航拍器升空,但見圍谷如盆,三面群山環(huán)抱,山的上部冰斗、角峰、刃脊環(huán)立,之下冰緣作用形成的石塊若海若河。
▲冰川圍谷 。圖片 /李銀才
再之下則是青黛色的暗針葉林,云杉、冷杉等林冠整齊,層次分明。每年4-5月林中各種杜鵑競相怒放。
螺髻山的杜鵑歷來倍受推崇,這里有各種杜鵑近30余種,尤其有一種大王杜鵑,樹干粗大,虬枝崢嶸,花朵碩大。而密林中,數(shù)十個冰川湖泊散落其中,如珍珠翠玉。
▲螺髻山的杜鵑歷來倍受推崇,這里有各種杜鵑近30余種。圖片/李忠東
冰川湖泊是古冰川作用區(qū)較為常見的一個冰川遺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冰川所攜帶的物質(zhì)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一種是冰川對底部巖石進行掘蝕、刨蝕形成洼地積水形成的冰蝕湖。
▲冰川侵蝕示意圖。來源/新維地景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螺髻山有終年積水的大小湖泊近50余個,大多數(shù)為分布于海拔3600米左右的冰川圍谷和冰斗中的冰蝕湖,形態(tài)上多呈圓形或橢圓形。
這些冰川湖泊圍繞在螺髻山主山脊四周的圍谷之中,形成多個湖泊群。我們眼前的珍珠湖群就是湖泊數(shù)量最多,游客最容易走近的湖群。
▲冰川圍谷 。圖片 /李銀才
湖群中,印象最深的是仙草湖和牽手湖。
仙草湖是一個近圓形的湖泊,直徑約150米,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其湖的名稱來源于湖的四周大量生長的水草。
圍繞在湖畔的水草占到了湖泊面積的五分之一,從空中看極像鑲著金邊的玉佩。
▲仙草湖。圖片/李銀才
水草的顏色隨季節(jié)變化,夏天嫩綠,深秋金黃。尤其到了秋天,站在濃裝艷抹的湖光山色之間,秋風(fēng)乍起,湖中秋草隨波蕩漾搖曳,畫面十分動人。
而湖的南岸是被冰川改造過的丘狀山體,線條圓潤光滑,這正是前面提到過的羊背石或鯨背巖,其上云杉、冷杉樹冠參差優(yōu)美。
▲仙草湖。圖片/李忠東
肆
世界最大的冰川“疤痕”
當(dāng)年李四光先生考察螺髻山后,對這里的冰期進行了重新劃分和厘定,此后這里儼然成為冰川學(xué)研究的圣地。那么螺髻山到底是怎樣被冰川刻畫、雕琢的呢?
6500萬年以來的新生代時期,印度板塊“北漂”,對歐亞板塊多次碰撞、俯沖、擠壓,造成螺髻山以斷塊山形式,振蕩式地逐次抬升。當(dāng)抬升達到雪線,便形成了不同規(guī)模的冰川,并一次次被冰川侵蝕、被冰川塑造。
▲螺髻山第四紀冰川地貌圖(據(jù)崔之久等,1986)
研究表明,螺髻山受到的“冰期大侵襲”共有4次。最早的一次發(fā)生于約78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早期。
最鼎盛的冰川作用,發(fā)生于大約10萬年前的晚更新世早期和中期,壯觀的冰川圍谷、冰斗、“U”谷等,都是這兩次冰期冰川所塑造。
你可能很難想象,對螺髻山造成影響的冰川運動,最晚的一次距今僅約3000年左右,那時的涼山,甚至已有了青銅文明——第四紀冰川的鬼斧神工,離我們并不算遙遠。
▲清水溝槽谷南壁懸崖上的大型刻槽群(據(jù)黃思晃,1993)
全球氣候迅速變暖,冰川急速消融,螺髻山奉上的古冰川遺跡,可以讓人們重溫地球的冰川史,建立科學(xué)的古冰川地貌檔案。
據(jù)說,螺髻山擁有72座冰川“角峰”。角峰一般是冰川流動、不停刻蝕山坡的作品,往往如金字塔般陡峻。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和歐洲的勃朗峰,都是巨型的角峰。
這里還有一種十分特殊的冰川地貌,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山體上部或山脊,有時也出現(xiàn)在冰川圍谷中,大如孤峰,小如巖柱,上尖下粗,柱體圓潤。
它就是冰原石山。
▲冰原石山 。圖片 /李銀才
第一次看到冰原石山,以為是喀斯特溶柱,后來了解到這是頂峰露出冰面的孤山,也就是在冰川侵蝕時,它的下半部分為冰川覆蓋挾裹,上半部分露出冰面,這樣的冰川地貌常見于大陸冰川,竟然在典型山岳冰川的螺髻山區(qū)隨處可見,真是一個奇觀。
▲冰原石山素描圖。(據(jù)黃思晃,1993)
螺髻山最著名的冰川遺跡是“冰川刻槽”——古冰川流動時,其攜帶的巖塊對兩側(cè)基巖刻蝕形成的凹槽。螺髻山的冰川刻槽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舉世無雙。
黑龍?zhí)冻鏊诟浇膸r壁上,如一條巨大裂縫,又直又長的是“3號刻槽”。其上方不遠處,整個巖壁形成一個寬大的冰溜面,高四五十米,長約百米,四道大型冰川刻槽,每道都深約半米、寬達一兩米、長十至二十米不等,略向下游傾斜著,它們就是“4號刻槽”。而3、4號刻槽都不是紀錄保持者。
▲3號刻槽。圖片/李忠東
螺髻山最大的“1號刻槽”,位于清水溝海拔更低的位置,在一條鮮有人行走的山路上。
它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最大刻槽,長約40米,最大寬度為3.5 米,深達2米,刻槽如平臥的U形半管,內(nèi)壁和外緣皆被冰川磨蝕得相當(dāng)光滑。
▲1號刻槽。圖片/楊建
若俯身細看,被冰川磨光的表面,還可見許多平直的細小條紋,它們是冰川所挾裹的石塊刻畫巖壁留下的痕跡,稱為冰川擦痕。
其實螺髻山除了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和認定的4處冰川刻槽之處,前幾年又有學(xué)者在1號冰川刻槽對面巖壁上發(fā)現(xiàn)更長更寬的另一條冰川刻槽,在西坡也有多條冰川刻槽被發(fā)現(xiàn)。
▲冰川移動在巖石留下的劃痕。圖片/劉乾坤
在青藏高原等古冰川作用區(qū),偶爾也能見到冰川刻槽,但都不如螺髻山的冰川刻槽數(shù)量眾多,保存完整,規(guī)模巨大。
我想這可能得益于兩個原因,一是這里巖性特殊,構(gòu)成螺髻山的巖石主要為抗風(fēng)化能力較強的火山碎屑巖,刻槽形成之后更容易被保存。
二是這里的冰川作用異常強烈,冰川在運動過程中對兩側(cè)山體的刻蝕十分頻繁而有力,從而在山體上留下這一道道“疤痕”。
▲1號刻槽。圖片/李銀才
伍
低調(diào)而非凡的世界奇觀
研究表明,在冰川最盛時,從螺髻山4359米的主峰到2000米左右的山麓,幾乎被冰雪所覆蓋,圍繞群山的每一條溝壑都填滿了冰川,無數(shù)的冰河蜿蜒如長龍,這是何等壯觀景象。
地質(zhì)學(xué)家袁復(fù)禮、李四光偏愛螺髻山,使這里成為冰川學(xué)研究的圣地,包括北京大學(xué)、南京大學(xué)在內(nèi)的數(shù)十家國內(nèi)外機構(gòu),崔之久、謝又予、張文敬等冰川大咖都紛至沓來,將身影和腳印留在這里的山川嶺谷。
▲冰川圍谷及冰川湖泊。圖片/楊建
在眾多的研究者中,張文敬先生是我最熟悉和佩服的一位。
他曾經(jīng)于2010年和2011年兩次領(lǐng)銜螺髻山的科學(xué)考察,考察區(qū)域人跡罕至,他曾在考察記中寫道:“螺髻山就是我們了解地球幾百萬年以來發(fā)展變化……演替過程的一個鮮活的窗口,是我們地球歷史氣候變化的活化石,是中國第四紀古冰川遺跡天然博物館。”
▲冰圍谷素描圖。(據(jù)黃思晃,1993)
是什么原因造成佛教在螺髻山幾興幾衰,已不得而知。但有時想想,螺髻山還真是一個低調(diào)的地方,這里自然風(fēng)光無與倫比,物種生態(tài)優(yōu)美原始,古冰川遺跡多彩奇異,無論哪一方面都有成為“天下名山”的潛質(zhì),卻默默無聞地躺在邛海一隅,任山下熙來攘往。
也許,低調(diào)的螺髻山才是最大的幸運。
▲黑龍?zhí)丁D片/李銀才
參考文獻
1、李忠東,螺髻山的冰火兩重天,《中國國家地理-涼山州特刊》,2023年6月;
2、張文敬,《唯美四川——螺髻山》,北京日報出版社,2016年;
3、黃思晃,《螺髻山古冰川地質(zhì)景觀考察指南》,成都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
本文刊發(fā)于《中國國家地理》2023年“涼山州特刊”
文丨李忠東
編輯 | 小俠
圖片 | 李銀才 楊建 日海補杰惹 李忠東 劉乾坤等
部分圖片源自圖蟲創(chuàng)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