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6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北京東交民巷突然涌進了很多陌生面孔,過路人都覺得氣氛異于往常。
到了11點左右,150多名奉系軍警、100多名憲兵全副武裝,直撲東交民巷而來。他們兵分兩路,一部分把守在路口,一部分包圍了蘇聯大使館。
而他們的目的,就是藏身于蘇聯大使館內的李大釗。
李大釗同志被抓后,他的夫人趙紉蘭、女兒李炎華和李星華也難逃虎口。
此事很快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轟動。
北京、天津等地的報社紛紛為李大釗呼吁,例如很有影響力的《晨報》以頭版頭條發表了專題文章,認為不能對李大釗處罰過重,建議移交法庭處理。
此外,還有許多仁人志士為了營救李大釗多方奔走。
學者章士釗找到了張作霖身邊的紅人楊宇霆說情,他言辭懇切地奉勸楊宇霆“切不為以一時之意氣,殺戮國士,而遺千載惡名”;
北京大學等九所高校推選出兩名代表,拜訪張學良,請求對李大釗從輕處理,并且盡快釋放他的家人。
與此同時,國外的工人階級和革命群眾也對李大釗進行了聲援。
此時的張作霖自己其實也很矛盾,陷入了殺與不殺的糾結之中。
所有的這一切努力,都表明事態在向著好的方面轉化,李大釗獲救有望,最起碼能保住一條命。
然而很快,形勢急轉直下。
奉系軍閥不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于1927年4月28日在警察廳秘密舉行了所謂的會審。
就在會審當天,《世界日報》還認為案子起碼要經過三次預審,才能正式開庭,而針對李大釗的審判,應該會按正常司法流程來。
但事實證明,知識分子還是太天真的,他們遠遠低估了軍閥的殘忍和無底線。
秘密會審開始以后,只草草進行了70分鐘,就宣布判處李大釗死刑。
張作霖不敢在公開處死李大釗,便使用從國外進口的絞刑架,在看守所里秘密行刑。
從后世流傳的照片來看,李大釗走上絞刑架前毫無畏懼。
他目光沉靜,儀態從容,充分表現了一個革命者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犧牲精神。
李大釗的妻女在行刑三小時后被釋放,那時他們還不知道這個親人罹難的消息。
直到第二天,妻子趙紉蘭才得知噩耗,因為悲痛過度,哭暈過去。
李大釗一生無私無畏,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他曾同時擔任5所高校的教授,薪酬不菲,但是他把大部分工資都花在了別人身上,或是資助貧苦學生,或是作為革命經費,自己一家人都過得很清苦。
在他犧牲以后,只留下一塊大洋的家產,靠著梁漱溟、章士釗幾個好友接濟,才草草料理了后事。
正因如此,李大釗的死亡消息傳出后,革命群眾無不為之悲痛惋惜。
所有人都明白,這場針對李大釗的審判,從頭到尾都是秘密進行的,被害者無權申訴,公眾不得而知,更加沒有辯護律師,一切生死大權都操縱在軍閥手中。
作為北洋時期最后一起司法大案,此案的判決不僅宣告了李大釗的死亡,也宣告了北洋司法獨立之死。
奉系軍閥踐踏法治,使得中國司法現代化的努力完全付諸東流,在國內外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就連很多年后,張學良都評價自己的父親“有雄才,無大略”。
張作霖,人稱“毫無憑借崛起遼東,為不世之雄才”。
他絕對不是一個空有武力的莽夫,反而稱得上“一代梟雄式”。那么他到底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對李大釗痛下殺手呢?
第一,奉系軍閥和蘇聯積怨已深,張作霖是綠林起家,受清廷招撫后在官場上步步升遷,當上了“東北王”。
東北和蘇聯毗鄰,幾百年以來,沙皇俄國一直在窺覦我們的東北地區。尤其是十月革命成功之后,為了爭奪中東鐵路,張作霖和蘇聯自然少不了沖突。
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沖突發生在1926年1月。
當時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伊萬諾夫拒絕免費運送張作霖軍隊,遭到逮捕,引發了蘇聯的強烈抗議。
雖然后來雙方通過和談的方式緩和了矛盾,但是張作霖對蘇聯已經懷有很大的仇恨。
不過鑒于奉系和蘇聯的實力差距太大,張作霖對蘇聯的態度一向是能忍則忍。
但是對于蘇聯在中國的代理人李大釗,張作霖就忍不了了。
李大釗同志是共產國際在中國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一直被軍閥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作為共產主義者,他創辦過許多報刊,發表過大量文章,其中大多數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的,還曾組織過多起工人愛國運動。
他所領導的反帝、反軍閥的斗爭,與張作霖這個中國北方最大的軍閥必然是針鋒相對、勢同水火。
張作霖本質上是個軍閥頭子,他身上的江湖氣息一直很重,匪性不改,對“文明”、“法制”那一套本就無所顧忌。
長期以來,他都對共產國際極為反感仇視,認為共產國際是蘇聯用來顛覆中國政府的工具。
再加上張作霖一心想做“大總統”,他覺得只有反蘇反共,才能獲得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實現自己的野心。
所以在利益和仇恨的驅使下,奉系軍閥倉促做出殺害李大釗的決定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李大釗是國共兩黨在北方的領導人,也是馮玉祥部隊和南方國民政府的重要聯系人。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北京政變,一舉推翻了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把持的北京政府。
此后,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四面受敵,東有張作霖,西有閻錫山,南有吳佩孚。
在這種四面楚歌的環境下,多虧李大釗到處奔走牽線,通過蘇聯駐華大使出面,請蘇聯為國民軍提供軍火援助。
1925年初,北方國民軍指揮部根據李大釗等人的建議,向蘇聯政府提出派遣專家和援助武器的請求。
而后,蘇聯政府幫助國民軍建立了炮兵、步兵和騎兵等學校,還援助了大量槍支、彈藥、大炮及藥品。
有了蘇聯的援助和顧問們的努力,國民軍的政治、軍事素質都得到了提高。
在共產黨人的影響下,國民軍領導人更加明確地走上了反帝斗爭的道路。
而國民軍與奉系軍閥之間有著深刻的矛盾,張作霖更是國民軍視作仇敵。
李大釗對國民軍多方幫助,并且爭取馮玉祥策應北伐,不能不遭到張作霖的嫉恨。
此外,由李大釗負責的中共北方區委,堅決發展國民會議運動,支持孫中山,聯合國民軍打擊段祺瑞和奉系軍閥。
北方革命運動發展得如火如荼,直接威脅到了北洋軍閥的統治。這也是張作霖下決心除掉李大釗的根本原因。
第三,蔣介石叛變革命為張作霖壯膽,李大釗被捕之時,蔣介石已公開叛變革命。
他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
據后來解密的檔案來看,蔣介石曾經密電張作霖,主張對李大釗行處以極刑,以免后患。
如果說一開始張作霖迫于各界輿論壓力,對殺害李大釗有所遲疑和顧忌的話,那么蔣介石在南方對革命志士的野蠻屠殺行為,就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催化作用,最終促使他痛下殺手。
眾所周知,北伐軍的總司令是蔣介石,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目的就是為了鏟除共產黨。
張作霖之所以抓捕了共產黨北方地區的負責人李大釗,就是為了向蔣介石示好,以緩解北伐軍給他帶來的壓力,
他想以這種堅決撲滅革命勢力的方式,博得帝國主義的歡心,拉近與蔣介石的距離,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
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因素的存在,導致李大釗被捕之后,所有的營救活動最終走向失敗。
他被殘忍的軍閥送上了絞刑架,為共產主義和民族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起殘忍的殺戮,也成為了張作霖一生中永遠洗不白的污點。
正如當年章士釗所說:殺戮國士,留下了千載惡名。
參考資料
[1]王健.奉系軍閥殺害李大釗事件[J].蘭臺世界,2019
[2]侯健美.碧血春花——李大釗就義前后[J].決策與信息,20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