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一個整體性詞匯,它蘊含一切,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就像道一樣,道也蘊含一切,道生萬物。道生一切物,心生一切識。
心字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人的一切感觸都可以用心字代替。在我們的漢語言文化中,關于心字的四字成語,少說也要有幾百個。
比如:一心一意、誠心誠意、離心離德、心如止水、萬眾一心、膽戰心驚、心馳神往等。
關于心字的兩字詞語更是不勝枚舉。比如:醉心、苦心、愛心、仁心、賊心、童心等。
人的感觸感覺,不僅可以用心字來形容,還可以用其它字來表達,但是這些字其實在本質上還是指心。
意,是心;想,是心;念,是心;欲,是心;性,是心;情,是心;志,是心;覺,是心;知,是心;思,是心;魂,是心;神,是心;靈,是心;魄也是心。
人類的所有文化,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古今還是未來,其實在本質上都是圍繞一個心字展開的。就像宇宙都是圍繞一個道字展開的一樣。
人生于天地之間,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孑然一身。但這轉瞬而去的數十年又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剎那即永恒,數十年中的一切又都是一分一秒默默流淌著的。
在這數十年中,每一個人都要觀察和照顧自己,于是就產生了關于自身的文化;
在這數十年中,每一個人身邊都有親朋好友,于是就產生了關于親朋好友的文化;
在這數十年中,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鄉里與國度,于是就產生了關于鄉里與國度的文化;
在這數十年中,每一個人都離不了衣食住行用,于是就產生了關于衣食住行用的文化;
在這人生短短的數十年中,人們對自己、對親朋、對鄉里、對國度、對衣食住行用,無論擁有什么樣的想法,無論采用什么樣的策略,無論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其在根本上都是在遵循自己的內在心靈罷了。
因此,人類的一切文化、一切創造、一切改良,一切生活方式,其實都是出自于自己的內在心靈。
當你能夠降伏其心,也就掌握了人類一切的源頭。這就像大道一樣,道生萬物,當你能夠得道,那便是圣人。
然而人心難測,海水難量;人心多變,滄海桑田;道隱無名,寂兮寥兮,惚惚恍恍。
古圣先賢有很多人都在追尋道、追尋心,然而真正有所得者寥寥。
那些真正的修佛者,便是為了追尋心、降伏心;那些真正的修道者,便是為了追尋道、掌握道。
然而真正的心與道幾乎包含了一切,豈是那么容易追尋的,幾千年來,真正成功的人可謂是屈指可數。
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便是所謂的圣人。
在天地之間,圣人的思想是不死不滅的,因為他們的觀念幾乎就等同于客觀真理。哪怕滄海桑田,客觀的事物又怎么會湮滅呢?
在人世之間,擁有大盜心理的人也是不會止息的,因為人間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利益,只要人還活著,他就需要爭奪各種各樣的利益,以滿足自身的生存所需。
這就是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的真正意思。圣人的思想、大盜的心理,都是源自于人心。
當你把自己的一顆心修明白了,一切也就都明白了。所以王陽明才會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于外物。”
吾性自足,就是吾心自足。性,就是人的內在心性。人的一切需求,從根本上來說,都是自身內在心靈的需求。
要想成就圣人,最關鍵的就是從心靈、從本性、本心之中成圣。而外在的一切,基本上都屬于細枝末節,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老子才會說:“圣人被褐而懷玉”。
“被褐”是指身體外在,“懷玉”是指心靈內在。人的心靈如美玉般無瑕無垢、無濁無塵,不就是相當于圣人了嗎?
圣人之所以能被稱之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們擁有了一顆如玉般的圣心。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以己心照見世間一切。
心靈不僅是每一個人的生存根本,也是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的根本。
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一切,去體驗一切,去覺察一切,去享受一切;圣人也在用自己的心靈去包容一切、去照見一切、去刨析一切。
古人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圣人并沒有多少尋常的心思,他們常常是處在“無心”的狀態,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狀態,也可以說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
圣人無己心、無常心,反而以百姓眾生的內心,來填充自己的內心。如此一來,他們的心胸便越來越寬廣、越來越包容。而普通人卻只有“己心”。
一個只有己心,沒有同理心,不懂得包容的人,其心胸必然很難寬廣,甚至會變得極端自私,變得只知為己。而圣人卻以百姓心來填充己心、擴充己心。如此圣人之心便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圣人也因為自身無己心、無常心的狀態,他們才可以真正做到:不自是、不自見、不自伐、不自矜。
然而世人卻大多都會被自我心所困擾和捆縛,從而失去客觀,變得主觀。
世間有多少錯誤不是因為主觀臆斷而造成的呢?然而圣人無常心,卻跳出了這種錯誤,擺脫了這種錯誤。
心是人類一切的根本。人類一切的物質與文化都是圍繞心靈展開的。人類的一切所需,歸根結底也都是心靈所需。哪怕是修佛修道者,也不過是一場心靈之旅。
佛家有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不是不可得,而是不能得,心一旦得,無心也就變成了有心,活水也就變成了死水。如此還怎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
《心經》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空是心,色是心,空色之心并無二異,受、想、行、識也皆是心,皆是己心、皆是自我心。
己心住空、住色都一樣,都無法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此,無論空相、色相,皆是心相、自我相,都不是無相。
無相,就是無心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拋棄眼前的一切現實表象,去發現內里的大道本源真相。
表象,不是虛象,而是指表層的紛繁復雜的萬千真實景象。比如一枚蘋果,表象就相當于蘋果皮。
世間萬物皆有內外表里兩層。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屬于宇宙的表層,也就是大道的表層。它們就只相當于蘋果皮。
表層之內,還有里層。所以科學家們才會推測說:宇宙物質只占宇宙整體質量的百分之五左右。僅僅是大道表層的宇宙物質,確實不應該擁有太多的質量。
遠古時期,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一畫開天分陰陽、演八卦。他所分的陰陽,其實就是指宇宙的表里兩層。陽,就是指宇宙表層;陰,就是指宇宙里層。
一陰一陽之謂道。陽,就是指宇宙天地萬物,是表層;陰,就是指道,是里層。常道,就是指這一整個宇宙。
陰陽皆是道,萬物與道本是一體。世人所說的陰陽,大多都只是萬物層面的陰陽,而不是大道層面的陰陽。
心即是道。人心也有表里兩層。心魂,是里層;心魄,是表層。
身心本是一體,萬物與道也是一體。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一切物,心生一切識、一切知。宇宙中的一切物質與能量,都是大道的表層所有物。人類的一切外在需求,也都是內在心靈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