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199)
堪稱書法家的國軍中將——王廷柱
王廷柱(1902-1996),又名伯礎,陜西省洛南縣人。早年畢業(yè)于洛南縣私立華陽中學。1923年考入國立西北大學文部就讀。
1924年2月,王廷柱接到上海大學陜籍同學的來信,獲悉黃埔軍校第一期在滬招生,考場就設在上海大學。遂約了在省農職的同學陶進行、樊益友同赴上海,到滬時考試已經結束,又轉赴廣州。當時參加國民黨一大的陜籍代表于右任等人尚未離粵,王廷柱的堂伯父王永展與于右任早就相識,于是王廷柱約集了近百名情況相同的北方籍青年,推選代表謁見于右任,于右任為此感動,遂與一些北方籍國民黨一大代表聯名上書孫中山,要求黃埔軍校錄取。不久,王廷柱這批北方籍青年參加了軍校補考,錄取六十人,王廷柱名列第五名被錄取,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
軍校畢業(yè)后,任軍校教導團排長,參加了第一次東征后,經校方同意返回陜西,時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楊虎城在陜西耀縣效仿黃埔軍校,創(chuàng)建了三民軍官學校,親任校長,委黃埔一期學生唐嗣桐、劉云龍分任代校長兼教練部主任和學生隊隊長。王廷柱受邀擔任學生隊副隊長,后繼任隊長。
1926年4月,“鎮(zhèn)嵩軍”劉鎮(zhèn)華進攻西安,王廷柱率隊入城參戰(zhàn),擔任楊虎城的警衛(wèi)工作。西安城解圍后,三民軍官學校已不復存在,王廷柱擔任陜西第一混成旅(旅長馬克齋)團副。1927年隨軍征戰(zhàn)河南,部隊受挫后隨岳維峻退入皖北。1928年,岳維峻部被縮編為新編第一師,王廷柱任第二旅(旅長紀元林)團長,此時有許多的陜籍黃埔一期生在該部任職,師級的如唐嗣桐(副師長)、魏炳文(師參謀長)、張坤生(師政訓處主任),旅級的田毅安(第一旅副旅長)、史仲魚(第二旅副旅長)等人。1929年9月,新編第一師番號撤銷,王廷柱入中央軍校任職。1930年軍校成立教導第二師,后改番號為第四師,歷任第十二旅二十四團副團長,二十三團團長,參加了中原大戰(zhàn)和圍剿鄂豫皖蘇區(qū)。
1934年入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三期受訓。1935年畢業(yè)后任陸軍整理處上校參謀。1936年12月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軍官總隊第二大隊大隊長。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政府西遷,調任武漢警備團少將團長,武漢警備旅少將旅長,參加武漢會戰(zhàn)。戰(zhàn)后調任第五十五師一六五旅旅長,駐宜昌,擔任江防任務,后調四川奉節(jié)整訓。
1939年3月升任第五十五師(師長李及蘭)副師長,不久接冷欣任駐浙江諸暨第二十二補充兵訓練處少將處長。1941年調升第六十三師師長,未就職返回重慶。被任命為西北點驗委員會主任,回到陜西。1943年赴重慶任軍政部監(jiān)護第二總隊(一說是警衛(wèi)總隊)總隊長。
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入中央訓練團任少將團員。同年入陸大將官班乙級第二期學習。1947年畢業(yè)后歷任東北行轅少將高參、中央訓練團東北分團少將副主任、第十四兵團中將副司令、新編第八軍中將軍長等職。
1949年冬到臺灣。1952年入臺灣"革命實踐院"學習,后曾任金門馬祖城防司令。1988年起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三、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國民大會"軍籍代表總召集人。
王廷柱一生精心研習書法,在書法上頗有造詣,據說是草篆隸楷樣樣精通,展出的作品頗受好評,為人稱道。曾任臺灣"國民大會"書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參加中日文化交流書法展覽會中華民國代表團團長。1996年3月病故臺北。
于右任送王廷柱的書法
王廷柱的書法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