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尋莒口鎮小源村,沿麻陽溪而行,路過馬伏村寒泉塢。
聞寒泉塢是朱熹葬母之地,下車叩訪,見一簡陋之墓,墓碑刻“朱文公母祝夫人墓”。疑原墓已毀。
塢,當指 山坳之意,如花塢、柳塢。墓在塢中,塢前一塘,現稱“天湖“,或即當年”寒泉“。一說“寒泉”源自詩經中的:“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四十不惑,祝夫人逝世時,朱熹剛好不惑。葬母后,朱熹在湖邊筑廬守墓六年。這六年,殊為關鍵,是朱熹之所以成為“朱子”的蛻變時期,人稱“寒泉著述”。
六年期間,朱熹漸漸把守墓之廬改造成講學之所,名之為寒泉精舍,也就是后來的寒泉書院。作為一位大教育家,朱熹一生共創辦、重修、講授過六十多所書院,是南宋時期書院浪潮的倡導人。寒泉精舍的重大意義在于,它是朱熹創立的第一所私人書院。
在緬懷慈母的氛圍中,對當時官場深感失望的青年才子朱熹,利用守墓之場所,守墓之機緣,開辟出一塊屬于個人的學術天地,求索其道心,傳播其思想。有門徒,有親人,有知己,有貴賓。思想的光芒,透過寒泉塢的樹林,照射向因時局板蕩而危機四伏的宋家山河。
在寒泉精舍,朱熹通過一些重要的著述作品,建構起理學的基本框架,閩學自此成形。為了便于傳播,他與遠道而來的呂祖謙在湖邊反復切磋,選輯了一本理學入門書,這就是頂頂有名的《近思錄》。
每一位思想家,都需要一處幽寂的“瓦爾登湖”,寒泉塢就是朱熹的瓦爾登湖!
寒泉塢
作者簡介:林鴻東,鷺客社創辦人,福州大學當代閩臺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