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修道?所謂修道,其實就是知道和行道。二者加一起就是知行合一。
人倘若不能明白道為何物,那就無法知“道”,自然就無法行道。退而求其次,就只能知德、行德;或者知仁、行仁;知義、行義……
如果就連仁義都不能理解,那就只能從外部強制性的依靠禮法約束,或者各憑智慧、各憑自我信念,去知行天下。
世間萬物皆可分出陰陽表里。知和行也可分出表里(本末),行是表,知是里。
道、德、仁、義、禮、智、信,都是內里,都是本;執行、行動則是表和末。
道與德相比,道是里,德是表;
仁與義相比,仁是里,義是表;
智與信相比,智是里,信是表。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默認為有信念;一個真正有仁心的人,可以默認為有義氣;一個真正的有道之人,可以默認為有德。
禮法制度先進、規矩合理,其意義遠超一般的智慧。
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人的智慧與信念不會無端地誕生,人的智慧與信念大多都誕生于方圓之間。
傳說伏羲女媧創出了規矩,于是在制度方圓之內,人類開始誕生出了越來越多的實用智慧。
豎立起什么樣的規矩與制度,就會誕生出什么樣的智慧與信念。
然而道德仁義又何嘗不是更高層面的智慧呢?普通人的智慧大多都只是方圓之內的智慧。
更高智慧的獲得,只能以天地自然為規矩,在天地自然之內遵循本源大道而行。
道德仁義禮智信,都是人類心靈的內里與實質;外在行為,則只是內在心靈的外部表現而已。
然而內里的一切都是不可見的,萬物外表才是可視化的。不僅道德仁義看不見,就連智慧信念也看不見;所以修心修道就變得困難重重,就連提升智慧與信念都充滿著迷霧。
人們常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然而眼睛可以看到的可視化的部分,又可以占到這個實際世界的多少比例呢?僅靠這一點比例,人們又能獲知多少有用的信息呢?
要想獲知和分辨這個世界的更多信息,只靠眼睛、耳朵可遠遠不夠。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認知和獲知這個世界的一切信息——包括表面的、可視的,更重要的是內里的、不可視的。
世間萬物皆有表里內外、陰陽本末。表和里,與內和外、陰和陽、本和末都是一樣的,只是用字不同而已。
我們為什么不能只看外表,還要深究內里呢?
因為普通物質在這個宇宙中,只占整個宇宙的百分之五,剩下的都是不可直接看見的暗物質或暗能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眼中所直接看到的、所自以為的那個花花世界,可能最多也只占到這個真實世界的百分之幾而已。
很多人一生都只是在留戀于這個世界外表的百分之五,而忽略了那些無法直接看見的深埋于內里的百分之九十。
倘若身外世界、倘若外在物質真的那么重要,秦始皇就不會二世而亡,項羽就不會烏江自刎,慈禧就不會逃出京城,他們可都是曾經擁有整個物質世界的人。
然而他們所在意的東西,其實只占這個真實世界的百分之幾而已。
世界萬物分為表和里。表就相當于看得見的物質,里就相當于看不見的暗物質和能量。
世界內里所占的比例,遠遠高于世界外表所占的比例。
所以佛家經常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明明是真實不虛的現實,佛家為什么非要說它是虛妄?
其實,虛只是指外表,倘若與內里實質相比,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故而可以稱之為虛妄。虛與實,表與里,都是相對而言的。虛是表,實是里。
眾人所看重的現實,眾人所以為的現實,其實只是虛有其表而已,它對我們的現實世界并沒有什么決定性的作用。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就相當于表,道就相當于里。萬物在宇宙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也就占據百分之幾而已。剩下的那個“道”才是占據宇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東西。
所以古之圣賢才會修佛、修道。修佛修道,其實就是透過那些少部分的外表,去探尋那大部分的內里實質。
然而認識萬物就已經那么難,認識“道”自然會更難。
什么是道?道就是那些看不見的內里實質。
為什么道那么重要?因為宇宙外表存在的物質只占宇宙質量的百分之五左右,那些看不見的部分,才是宇宙的主要組成部分。
萬物為表,道為里。伏羲一畫開天,分陰陽。其實陰陽就是指表里。陽為表,陰為里。陽是看得見的外表部分,陰是看不見的內里部分。
修道難,難于上青天。物質世界,萬物的存在,都是直接呈現在我們的眼中,倘若人們沒有破除這些物質外表干擾的意識,人們就很難看見內里的“道”。
所謂修道,其實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現象,就是指宇宙表面所呈現出來的萬物;本質,就是指宇宙內里存在的部分——就叫做道。
道在萬物,則可以稱之為道;道在人,則人們習慣于稱之為心。心即是道。
道與萬物相比,萬物是表,道是里。
古人云:“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
道自身也有表里。七星與八卦相比,七星是里,八卦是表;無極與太極相比,無極是里,太極是表。從無極到十方,它們都是道本身,它們都互為表里。
唯有萬物處在最外層,可以被人們直接用眼睛看到。內里的東西是無法直接看到的。
身與心相比,身是表,心是里。
人類的心靈本身也有表里之分。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魂為里,魄為表。
魂魄又分三魂七魄。三魂七魄便是人類心靈的十層心境。十層心境也互為表里。信念便處于心靈的最外層。
人類自身只有外在的身體是看得見的部分,十層心境都是看不見的部分,深埋于內心深處,對人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修心、修佛、修道,其實都是一回事,都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心、佛、道、本質,都是指看不見的事物,人們如果都不知道它們在哪兒,就無從修葺。
萬物的本質當然都隱藏在萬物之內、萬物之里。
萬物的信息是海量的,大道的信息更是海量的。人類能夠認識、記憶、識別、分辨這些信息,所依靠的不是大腦,而是心靈。
大腦只是一個工具,倘若沒有心靈的支撐,大腦就只會去記憶那些最簡單的事。
因此,修道就只能是以心合道。如何以心合道呢?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以心合道,就是用心聞道,用心明道,用心進道,用心夷道。
聞道、明道,是知;進道、夷道,是行。以心合道,就是知行合一。
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感受,用親身體驗,都叫做聞。聞道,就是初接觸道。然后才能明道,然后才能真正行道。
上士聞道,很快就能很好地明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自然就無法真正的行道。
若想明道,必先在心中建德、懷德、廣德,誠于內,真摯不渝,大方無隅。破除虛妄的外表,追求內里的實質根本。
倘若道德皆不明,就只能探求仁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倘若成仁取義也不明,就只能立規矩、取智慧、保信念。
道隱無名,善貸且成。人心內里的實質與根本,不過就是:成道、成德、成仁、就義、成就禮、成全智慧、成全信。
道德仁義禮智信,都是人類心靈的內里與實質,只是深入的層次不同而已。
修道就是修心,修佛也是修心。修佛如立德,吾心不二,一心一意,便是心中懷德。
何為德?眾心入目如一,即為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