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整整2年,如今這場沖突終于步入了一個關鍵轉折點,在俄軍的猛烈進攻下,俄軍已經拿下了阿夫杰耶夫這個重要的軍事目標。
對于烏克蘭方面而言,從阿夫杰耶夫卡撤退,這是烏軍總司令上任之后的首個命令。這是一個很悲哀的情況。這一次,澤連斯基沒有反對,而且稱贊這是正確的決定。
在俄進烏退的關鍵時刻,拜登連忙開始甩鍋,俄烏戰場釋放出一個可怕的信號。
顯然,美國國會未通過新的援烏法案,成了美國總統拜登在烏克蘭丟失阿夫杰耶夫的甩鍋借口。拜登向內部果斷“開槍”,就是為了撇清楚和烏克蘭在戰場失利的關系。
不過,這個借口實在是太牽強,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無論是因為黨內矛盾還是其他原因,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美國人顧不過來了。
眾所周知,以色列仗著美國的撐腰,不斷在中東惹麻煩,而且天天催著美國對其進行援助。但是,美國這邊的援烏、援以法案是捆綁在一起的,因此,美國兩黨在援助法案上的分歧,或者說是矛盾,不管是對烏克蘭還是以色列,都十分尖銳。
這就導致,美國內部的分裂日益加劇。盡管拜登一再給烏克蘭承諾“美國的對烏援助不會改變”,但烏克蘭戰場幾乎是一邊倒的現狀,絕不是靠著一批、兩批的軍援就可以輕而易舉發生改變的。
換句話說,即便是美國的軍援到了,烏克蘭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美制裝備,真的能從俄羅斯手中奪回已被軍事控制的烏東地區嗎?
事實上,俄羅斯在這場沖突中,始終保持著戰場上的主動權,畢竟作為常年穩坐世界前三的軍事強國,俄羅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盡管沖突爆發后,美國拉著眾多盟友,輪番為烏克蘭提供資金和武器,同時還對俄羅斯進行了一系列的封鎖制裁,但依舊沒能改變戰場上俄烏雙方實力不對等的基本態勢。
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俄羅斯在這場沖突中可謂是愈戰愈勇,而烏克蘭在戰場上的失利,真可以說是把西方國家的臉都丟盡了。要知道,自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及其盟友對烏克蘭援助了數千億的軍援,僅援助的物資價值就遠超俄羅斯的年度軍費開支,并且西方國家還對烏軍進行了情報數據支持,但烏軍的表現卻是差強人意。
北約作為一個軍事聯盟,以軍事實力強勁而聞名于世,美國更是以此在全球橫行霸道。但如今卻在俄烏沖突上暴露了美國的實力衰退,再加上其政策的搖擺,不少盟友開始有了“二心”。
如果說,美國因為中東和俄烏戰局,消耗了太多精力,首先第一個,就要開始吸盟友的“血”保存實力了,而且如果下一屆美國總統不是拜登,而是特朗普的話,美國政府將會以最快速度,落實這一行為。
畢竟,北約盟友對于美國來說,本來就是一群已經提供不了太大價值的小跟班,美國完全可以拋棄他們,反正無論是巴以沖突,還是俄烏沖突,都遠離美國本土。
再者,相對于拜登,特朗普十分不看好北約這個軍事集團,如果說拜登政府不能夠讓北約成員國向美國乖乖交“保護費”,那么一旦特朗普重新當回美國總統,很有可能會放任俄羅斯進攻北約國家,給那些不交“保護費”的盟友,一個恐怖的“下馬威”。
注意,這不是危言聳聽,俄烏沖突爆發后,很多北約成員國都因援助烏克蘭而得罪了俄羅斯,加上北溪管道被炸,俄歐之間再無任何關聯,一旦美國拋棄這些歐洲盟友,可想而知,瑕眥必報的俄羅斯,會如何報復這些曾經在俄烏沖突為烏克蘭提供大量軍事援助的國家,大概率會受到俄羅斯方面的致命打擊。
不過,這也是他們自找的。
屆時,北約內部將會因失去美國這個“帶頭人”而變得人心渙散,北約離失敗解散也就不遠了。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拜登繼續這么看著俄烏戰場發展,在拿著美國納稅人上千億的血汗錢卻沒有建樹的話,拜登離下臺也就真的不遠了。
這就是一開始說的,烏軍潰退釋放出來的可怕信號,但又如何,美國人自找的,軍事聯盟的解散,美國內部的分裂,都埋下了巨大隱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