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新聞不是桃色新聞。
黃色新聞是美國人發明的,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我這個很懶,不想進行閱讀理解,干脆直接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釋更為方便且準確:
黃色新聞,是指有關刺激性內容的報道。19世紀末,美國現代報業的奠基人普利策在他的《世界報》上辦了一個漫畫專欄,主人公是畫家奧特考爾特畫的一個發型稀疏、沒有門牙、穿著黃色大睡衣的男孩。專欄借“黃孩子”之口講述紐約發生的新聞事件,漫畫圖文并茂,滑稽可笑,因此受到讀者的歡迎。
原來,黃色新聞的本意,就是黃孩子講社會新聞。
我查了查,黃孩子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看起來還蠻可愛的。
但本來似乎人畜無害還很歡迎的黃色新聞為何成了人們批評的對象?被迅速跟那個黃色聯系起來呢?
大概跟當時美國報紙的惡性競爭相關。
該詞條還提到:
1895年,威廉·赫斯特收購《紐約新聞報》,開始同普利策的《世界報》展開競爭。在赫斯特進入紐約新聞界前,普利策的《世界報》以嚴肅的報道言論結合煽情主義策略,取得巨大成功。赫斯特為在競爭中迅速取得優勢,將便士報時代的煽情主義傳統發揮到極致。他以金錢購買新聞,大量報道犯罪新聞與社會丑聞,大量應用觸目驚心的新聞圖片,并煽動貧苦人群發動民權運動。
然則,黃色新聞也并非全然不受待見,它“在新聞業務上的一些變革,進一步活躍了報紙的版面,增強了報紙對民眾的吸引力,這一點為現代報紙所承襲……拓寬了新聞寫作的方式,使得新聞寫作多樣化,有別于正統的新聞寫作方式”。
有心的朋友不妨在網上找一找當年上?!渡陥蟆返碾娮影妫藝烂C新聞之外,上頭也大量載有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獵奇審丑、偷情扒灰……因此可以這樣講,黃色新聞不是啥新鮮名詞,早就西風東漸了。
到得如今,短視頻平臺崛起,雖然那些經常能制造爆款的自媒體人未必學習過傳播學理論,但他們對人性的把握,跟當年美國那些報業大咖比起來,不遑多讓,因此,央視網公眾號在評論“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一事時,發文《“秦朗是誰”不重要,“新黃色新聞”泛濫很危險》,對新舊黃色新聞做了解釋:
所謂的“黃色新聞”,是指一種具有煽動性的、格調不高的新聞類型,通常不具備較大的社會價值,純粹是對大眾趣味的無底線迎合。如今,在短視頻平臺上,一些內容膚淺卻有煽動性、博人眼球的“新聞”,則被稱為“新黃色新聞”。
以其解釋而言,可知黃色新聞并無新舊之分,新的本質如一,仍跟舊的一樣,只不過是發布的平臺不同,爆火的國度不同罷了。
這中間最讓人費解的,正如網友所言,當墮入流量焦慮無法自拔的主流媒體,對那些“新黃色新聞”不行核實卻積極轉發、推波助瀾,反轉后又跑過來一本正經正氣凜然進行批評,你們到底是要流量,還是要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