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一個關于家的解釋
很多外國人說,中華文明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幾乎整個歷史中家族文化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也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基石。在歷史長河中,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各種思想文化的激烈的交鋒,也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家文化,這是我們民族傳承下來的瑰寶。
隨著社會開放,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新人類,看不上老祖宗所留下來的東西,認為那些太封建,太過時。可是千年的歷程,如果真是糟糠,怎么可能不會被淘汰呢?中華千年的歷史中,淘汰的文明與文化還少嗎?
一個家族的傳承,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終歸是為了家族的興旺、幸福與和詣。
從另一個角度一看,決定社會的性質及其發展進程的是生產力。也就是誰能解決生產力的問題,誰就能主導社會的根本。母系氏族之后,男性所創造的生產力成為這個歷史中主要推動力量。以至到現在,形成男性為主的社會。
那么,在家族傳承中,男性就理所當然的承擔起了繼承、傳承的責任,所以也有了娶妻與入贅概念。其實無論哪一點,都承擔著家族的傳承和家族的繼承,只是現代社會環境中已早沒有特定的含義了。
歷史長河的磨礪,和不斷的思想文化的沖突,也沒有改變了這個傳承方式,這個方式還是比較適合人類的歷史進程的,
新的家庭的成立,意味著家族的傳承得到了延續。由于女性天然掌握生育權的原因,或許娶與入贅更像一個多方妥協的結果。
這些年,社會的開放和文明的進步,新興思想的發展,就應該尊古卑今或是厚今薄上左右搖擺不定,激烈地交鋒著。而其中關于春節去哪過年,更是一個樂此不疲的話題。
看看節日的設定,春節是一個舉家團圓的日子,大年初二是回娘家走親戚的日子,接以上的話題,不再過多贅述。
首先自己的小家,存在于共同的大家族中,也就是娶的一方所在的家族。其實時至今日,不管是哪一方原家族,或多或少都為這個新興的小家給于了不同的助力,唯一不同的是,娶的這方家族到最后被完整繼承下來。現在婚姻關系中更多的好像只是為了家族與血脈的延續,剔除了古時留的特定行為與含義。
那么回到原點,男性在目前依然是生產力的主要推動者,也是社會責任中最大的承擔者,責無旁貸的擔起了傳承家族和繼承家族的責任。
如果所有的家庭中,都是兒女雙全,那么這個游戲規則,是不會有問題,不會有不公平。可是有一部分家庭只有女兒,入贅盡管在現代社會中已沒有特定的含義,但大多數人還是認為不太一樣的。
單單只說婚姻的形式,不管是娶還入贅,都在其中一方的原家族中生根發芽,這個家族也成為了新家庭的沃土,任其吸取營養,也為將來成為新的沃土而茁壯成長。
春節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團圓與家族價值觀的體現,寓意吉祥和希望。
現在新興人類不再顧及家族的概念,反逼得老人去理解,為了就是所謂的自由思想。這些年的討論中,已有無數的思想交鋒。
再通俗一點,如果所有的家庭都讓女兒女婿回自家過年,媳婦兒子回娘家過年,我估摸著,外孫與孫子的稱呼可能要換一下位置了。或許那些家庭中只有女兒的,比較受歡迎吧。也沒聽說過這樣的形式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中是主流觀念。
說實在的,做一個傳統的中國人,真的很難理解父母是出于什么樣的一種心態去理解?又是如何判斷和權衡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呢?
所處的環境以及相對應的社會關系,將決定你是以什么樣的身份,去承擔相應的責任。尊重文化傳統還是有一定必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