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的電影《閃閃的紅星》上映,很快就火遍了全國各地。
電影主題曲《紅星歌》、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和《映山紅》,一時間響徹大江南北。
電影男主角潘冬子,也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經典的兒童英雄形象。
據原著作者李心田介紹,潘冬子這個不是憑空而來的。
他的原型,就是出生湖北麻城的開國中將鮑先志將軍之子:鮑聲蘇。
1911年3月,鮑先志出生于湖北麻城鮑家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他的童年非常不幸,1歲喪母,5歲喪父,由叔祖父收養,吃百家飯長大。
用鮑先志將軍自己的話來說,小時候幾乎是在“苦海”里泡大的。
生活的不幸和磨難,使兒時的鮑先志深刻地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公和人世艱辛,也鑄造了他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
正因如此,他15歲那年就投身革命,擔任村兒童團團長,致力于為窮苦人“打天下”。
1930年,19歲的鮑先志報名加入紅軍,離開家鄉,開啟了槍林彈雨的軍政生涯。
他在參加完鄂豫皖根據地反圍剿的激烈戰斗后,率部西征,一走就是十幾年。
在鮑先志跟隨部隊南征北戰的日子里,他的妻子余毛一直留在家里,等候丈夫回來。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華中野戰軍主力,突破黃河天險,浩浩蕩蕩千里躍進大別山,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幕。
8月28日,劉鄧大軍先鋒部隊王近山司令員率第六縱隊自新縣向麻城挺進。而離家多年的鮑先志,就在這支隊伍里,任第六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少小離家老大回,此時距離他離開家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鮑先志騎在高頭大馬上,內心激動不已。離開家鄉這么久,他的心里充滿了對妻兒的思念,一想到如今終于能全家團圓,他恨不得直接下馬朝著鮑家灣奔去。
部隊進入西張店后,縱隊司令部就駐扎在西張店北廟。
鮑先志帶著兩個警衛員,迫不及待趕回了日思夢想的老家鮑家灣。
但是他沒想到,舊日的家早就沒了從前的影子,只剩下一片破壁殘垣湮沒在高高的雜草中。破屋四周一片死寂,更沒有親人歡呼著出來迎接他。
不一會兒,鮑家灣的鄉親們紛紛聞訊趕來,圍觀這個村里走出的“大官”。
鮑先志抓著一個人,急切地問道:“我爺爺和余毛他們呢?”
鄉親們個個面面相覷,吞吞吐吐,誰也不敢說出實情。
過了好一會兒,和鮑先志一起長大的發小終于忍不住說出了真相:“你爺爺早死了,你老婆給你生了個兒子,可是她族長給賣到歧亭郭垸。”
原來當年鮑先志離家時,妻子余毛已經身懷有孕。她每天待在家里望眼欲穿,可是始終得不到丈夫的半點音訊。
另一方面,由于家里出了個“革命黨”,當地的反動勢力對鮑家展開了瘋狂的報復。
國民黨還鄉團揚言要殺完鮑家灣的人,以此威懾當地想參加紅軍的年輕人。
族長和反動勢力勾結,把鮑先志的妻子和兒子,以50塊大洋的價格賣給了住在郭垸的一個駝背農民。
鮑先志聽完以后,悲憤不已,站在稻場邊的石磙上淚流滿面。
他當初為了解救受苦受難的鄉親們離家打天下,萬萬沒想到歸來之時,自己的妻兒卻被族人賣到了別的地方。
鮑先志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找到賣掉妻兒的族長報仇雪恨。
可是此時族長早已過世,他想報仇都沒有辦法。
一想到妻子這些年受的苦,鮑先志更加愧疚難當,下決心一定要將母子二人尋回來。
他立即帶兩個警衛員趕到了郭垸。可是等到了郭垸,依舊不見余毛母子的身影。
當地人都很熱心地趕來給鮑先志提供線索。
有人把他帶到一座簡陋的墳前,告訴他余毛改嫁過來沒幾年,就積郁成疾,含恨離世了。
而花錢買下余毛的那個駝背男人,為了躲避戰亂,帶著他的兒子鮑聲蘇跑到武漢去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
站在妻子的墳前,鮑先志又一次潸然淚下。
他自幼父母雙亡,和善良賢惠的余毛成婚后才真正有了家的溫暖。沒想到還沒讓妻子過上一天好日子,就等來了天人永隔,就連他們的兒子都不知所蹤。
鮑先志對著亡妻的墓碑發誓,一定要將兒子找回來。
1949年3月,時任二野第11軍政委的鮑先志再次回到家鄉西張店。
他帶上了余毛娘家人,一起趕到郭垸尋找兒子。
這一次他很幸運,因為當初買走余毛的那個駝背男人回家來了。
他被警衛人員帶了出來,一見面就“撲通”跪倒在鮑先志面前。
鮑先志一開始滿腔怒火,一把扯起這個姓郭的男人,掏出手槍對著他,大喊道:“你為什么買走我的媳婦?我的兒子呢?”
那郭姓男人哭著說:“我買余毛也是被逼的,這是你垸里人畫押的契約。”
說完,他戰戰兢兢,掏出一張發黃的宣紙,這正是當年鮑家灣的族人賣掉余毛的那張賣身契。
鮑先志看著這一紙浸滿妻子血淚的文書,忍不住悲從中來,朝天開了幾槍。
他心里也明白,眼前這個駝背的男人并不是罪魁禍首,要怪也只能怪自己那幫狠心的族人。
聽到槍響,一些群眾走過來圍觀。
余毛的后夫大著膽子,掏出一包東西交給鮑先志說:“余毛雖然跟我過了幾年,但總是惦念著你。臨終前,她還讓我把一包東西轉交給你。”
鮑先志接過妻子的遺物,打開一看,里面是他早年在家鄉鬧革命時戴過的兒童團袖章和農會徽章。
這么多年來,余毛一直精心保管著這些東西,從鮑家灣帶到了后夫家,從未丟失。
鮑先志站在原地,百感交集。
就在這時,人群中走出一個濃眉大眼的小伙子,呆呆地看著他。
余毛后夫趕緊一把將小伙子拉過來,指著鮑先志說:“這是你的親生父親,快喊爹呀。”
這個孩子,就是當年余毛生下的兒子鮑聲蘇。
鮑先志激動了,沖上前去緊緊抓住兒子。鮑聲蘇卻退到繼父身邊,怯生生地望著來人。
繼父一再催促他說:“傻孩子,他是你的親爹呀!”
鮑聲蘇怔了好一會兒,想起母親生前常說的到遠方干革命的父親,終于忍不住撲向了生父,父子倆抱頭大哭。
在離開郭垸之前,鮑先志還拿出100塊大洋送給了兒子的繼父,報答他這么多年的養育之恩。
鮑先志小時候過慣了苦日子,但是他從不溺愛子女,哪怕對待好不容易找回來的鮑聲蘇也一樣。
他常常教育子女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做人要像“苦瓜”一樣。
“苦瓜”精神,到后來甚至成為了鮑家的“傳世家訓”。
由于鮑聲蘇一直在農村長大,沒受過多少教育,所以建國后鮑先志就把兒子送到了到南京軍區舉辦的部隊速成中學學習。
作家李心田當時是速成中學的教員,在學校里,李心田和年齡最大的學生鮑聲蘇成了好朋友。
鮑聲蘇課余經常與李老師聊天,向他講述自己童年的成長經歷,從麻城滿山的映山紅,講到惡霸地主和還鄉團的狠毒,再講到父親是如何來和自己相認的。
李心田被他悲慘的童年深深打動了,并以此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戰斗的童年》。
這就是《閃閃的紅星》前身。
小說《閃閃的紅星》后來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主人公潘冬子面對逆境頑強不屈、奮勇反抗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