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于2019年發布,是國家領導人親自謀劃和部署的國家戰略,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推動“一國兩制”發展的重要舉措和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包含經濟概念,也涵蓋文化概念。隨著建設進入第5個年頭,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愈發受到關注,當中包括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動教育合作發展;同時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并推進旅游發展,構建文化歷史、休閑度假、養生保健等多元旅游產品體系等等。
粵港澳大灣區以嶺南文化為共同底色,三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彼此文化同脈,語言同宗,尤其是在文藝領域上,例如粵劇和畫風,都承載著共同的人文回憶,這同根同源的歷史文化基礎,正好是推動大家互融互通的橋梁和紐帶。
在教育合作和青少年交流上,特區政府多年來投入不少資源推動各類境外交流活動,包括“同根同心”“同行萬里”等,姊妹學校締結計劃更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增強香港和內地學校的交流和了解。筆者所屬的教聯會,自2004年起承辦姊妹學校締結計劃,這個計劃最初主要在粵港兩地推行,后來擴展到其他省份,至今透過教聯會結盟的學校已經超過1200對。
目前,大多是香港學校師生前往內地考察,少有對口的內地姊妹學校來港考察,背后原因之一是因為赴港的旅游成本相對較高。為此,筆者曾經在立法會上建議引入內地的“研學旅游”模式,把旅游項目和文化教育結合在一起,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將“研學旅游”與姊妹學校計劃結合起來,以增加互訪的機會,香港現正籌辦的抗戰及海防博物館,以及已經落成啟用的愛國教育支援中心,都是很好的研學旅游點。
筆者身為立法會議員,亦經常擔當導賞員,接待團體參觀立法會。筆者發現,不少到訪的內地師生,遠在西北甚至新疆都有,但來自廣東的反而較少,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深化推廣,讓大灣區的師生了解香港的法制,不妨由參觀立法會開始。
在推進旅游發展方面,復常通關后,不少香港市民北上吃喝玩樂,內地也有不少同胞來港旅游。有別于過往,現在更流行文化深度游,而不再是一味地買買買,尤其是年輕人喜歡到具有濃厚地道特色的地方體驗,例如石板街、旺角、深水埗鴨寮街等,甚至“快富街”也因為街名關系而一度成為打卡熱點。與此同時,香港還有很多豐富歷史價值的人文景點,例如經過翻新的大館和藍屋等,都展現了香港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特色。
另外,筆者也曾經在立法會指出,香港有很多抗戰甚至抗英遺跡,例如獅子山歷史徑、鹿頸戰地遺跡徑,當年在香港也有很多歷史景點,以至明朝的屯門海戰,香港都有遺跡,有些歷史事件可能只有地點已沒有遺跡,但也可立碑紀念,建議文化體育及旅游局加以研究,整理成不同的行程路線,并為旅客制作多款懶人包和旅游攻略,加以宣傳推廣,一方面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另一方面推進文化旅游的交流融合,共同塑造灣區的人文精神。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