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這一熱鬧非凡的佳節,堪稱中國的心臟跳動。城市的每個角落,都被五彩斑斕的燈籠照亮,宛如星河傾瀉,璀璨奪目。
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或賞花燈,或品嘗那甜滑的湯圓,或猜燈謎,或觀賞那絢爛的煙花。
歷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描繪元宵節的詩詞、燈聯,其中有7首尤為經典,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宵的夜晚,一月當空,繁星點點。此時,人間天上,街燈如晝,疏影斑駁,人影婆娑,好不熱鬧。
在這個特殊的夜晚,仿佛是月老特意安排的一場盛大邂逅。許多美麗的愛情故事,便在這元宵夜的燈火闌珊中悄然展開。
此刻,一位女子正期待著與心上人的相會。她的心境,與唐朝詩人趙嘏在《江樓感舊》中所說的“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這不僅道出了女子對去年邂逅的那個人的懷念,也隱含了她對未知未來的殷切期盼。
此時,去年的風景依稀如舊,但去年的人面卻已不知所蹤。這位女子的心境與那位江樓尋愛的人一樣,既有著對過去美好回憶的珍惜,又有著對未來幸福憧憬的期盼。
正是因為歐陽修如此不可復制的經典,以至于明朝學者徐士俊在他的《古今詞統》這樣評價這首詞:“元曲之稱絕者,不過得此法。”
意思是說“歐陽修《生查子·元夕》稱得上是前無古人,而元曲中那些稱得上“稱絕”的作品,無非都是受到這首詞的影響。”
柳梢青·春感
宋·劉辰翁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1277年的元宵之夜,本身就破碎不堪的南宋,此時更是被元軍攻破了首都臨安,國家陷入了無盡的苦難。
面對此情此景,南宋的抗元志士,熱血男兒劉辰翁為了躲避元軍的追捕,不得不避居于廬陵山中。
在這個寂靜的山谷里,他懷揣著對故國的深深思念和對亡國的無盡悲痛,創作了這首詞。
詞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飽含著他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對那個曾經繁榮昌盛的國家的無盡懷念。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合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是李清照作于晚年的一首詞,時間大約是宋高宗紹興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147年的元宵。
當時的南國沉浸在一片歡騰的氛圍中,可流落于江南的李清照,看到這樣的歡樂氣氛,反而陷入了無盡的孤獨。
此時,兩鬢斑白的李清照,親朋好友早已離散飄零,她也早已年老色衰,失去了往日的美麗容顏,只留下了無盡的黯然神傷。
這種情形下的李清照,害怕別人看到她的悲傷,只能默默地躲在簾幕背后,聽著外面的歡聲笑語。
李清照此詞融合了方言與書面語,并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使得此詞充滿了細膩的情感和真摯的感悟。
體現了李清照真實的內心世界,讓人領略到了李清照詞獨特的藝術魅力。
古蟾宮·元宵
明·王磐
聽元宵,往歲喧嘩,歌也千家,舞也千家。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鬧紅塵香車寶馬?祗不過送黃昏古木寒鴉。詩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風,憔悴了梅花。
王磐是明代作曲的大家,其所作之曲大充滿了辛辣的諷刺,這首關于元宵節的也不例外。
據記載,元宵的高郵曾經是最繁華的地方,許多喜歡熱鬧的人都會在西樓聚集,共賞元夜精美的花燈,共飲佳節的美酒,一時的盛世繁華,不可一言而盡。
然而,后來由于連年的荒年和苛政,百姓的生活困苦,閭閻凋敝,使得這個美好的元宵也變得索然無味。
王磐作下此曲的目的,就是通過昔日元宵節的繁華與今日元宵節的蕭條進行對比,從而對眼下的時政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5】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在武則天統治的輝煌年代,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如期而至。在這個充滿歡樂與祥和的時刻,官方破例弛禁,特許夜行,讓人們盡情享受這個特殊的夜晚。
此時的夜晚,明月高懸,星光璀璨。出游的人們更是絡繹不絕,歡聲笑語此起彼伏。街道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商販們叫賣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和花燈,而孩子們則手持彩燈,歡快地奔跑著,為這個節日增添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
在這個特殊的夜晚,許多文人墨客紛紛賦詩紀事,用文字描繪這個令人難忘的場景。而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夜》就是這些詩詞中的翹楚。
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夜》以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將元宵節的夜晚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不僅展現了蘇味道卓越的文學才華,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元宵節的獨特魅力和濃厚節日氛圍。
如今,每當元宵節來臨之際,人們都會想起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夜》,以及那個輝煌的武則天時代。
【6】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宋·趙鼎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晶宮殿五云飛。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公元1127年冬,金國的鐵騎席卷南下,制造了核人聽聞的“靖康之變”。從此,北宋的輝煌被一筆抹盡,宋室也只得被迫南遷。
在這樣的情況下,趙鼎不得不向南而渡,并最終落腳建康。次年元宵,建康的街頭熱鬧非凡,花燈如晝,歡聲笑語。
然而,趙鼎的心中卻滿是哀愁,他想起了曾經繁華的北宋汴京,那個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閉上眼,他仿佛還能看到那時的汴京,燈火輝煌,車水馬龍。可是如今,那些美好的記憶都已化為痛苦的淚水,浸濕了他的衣襟。
這一刻,趙鼎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名臣,而是一個對故國深深懷念的老人。他的淚水,是對過去的追憶,也是對未來的迷茫。
他的文字里,更是流淌著對故君、故國的思念之情。其中的每一個字和每一句子,都充滿了深情與厚誼,都充滿了淚水與思念。
他通過文字表達了對故國的哀思,也表達了對未來的期望。因此可以說,趙鼎的文字,既是他的心聲,也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理解。
【7】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無邊的歷史長河中,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描繪元宵節的詩篇。然而,若要論其中翹楚,辛棄疾的這首詞無疑是獨占鰲頭。
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猶如一幅繁華絢爛的畫卷,將元宵節的熱鬧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
然而,在這熱鬧背后,卻隱藏著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女性形象,她與眾不同,不沾染一絲世俗的塵埃。
這位女性,她并非尋常脂粉堆砌而成,而是辛棄疾在政治失意后,對清高品格的堅守與執著。她是詞人心中的一片凈土,不與世事同流合污,獨立于塵世之外。
由于辛棄疾此詞的高妙非常,因此,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此詞的境界評為第三層境界,也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這不僅是因為詞中所描繪的境界已經超越了文學的范疇,更是因為它觸及到了禪意的深遠。
讀之,仿佛能感受到作者與天地合一,與萬物本無間,卻因一念執著而生的清凈禪意。
而這首詞,不僅是辛棄疾對元宵節的獨特感悟,更是他對人生、對南宋政壇、對世界的深刻思考。
它也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千古傳誦的佳作,永遠閃耀在文學的殿堂之中。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詩侃天地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有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