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當代性別問題:
《周易感通》講稿片段
柯小剛(無竟寓)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坤二卦在六爻之后,還有“用九”“用六”。“用九”即用老陽之數,而老陽則會變陰;“用六”即用老陰之數,而老陰則變陽。乾“用九”,所以乾中伏坤;坤“用六”,所以坤中伏乾。“群龍無首”正是乾中所藏的坤卦之象。乾本來是首,是君,“乾以君之”(《說卦傳》),而“群龍無首”卻是“不君之”,不去治理,不去統領。反過來,坤卦用六“利永貞”意味著從頭到尾都是不妥協的,從頭到尾都是堅持的,而這正是坤中所藏的乾卦之象。
如果不通過“用九”“用六”而知乾坤本自相伏、相感、相易,那么,乾坤何以能為《易》之開端而感生諸卦、化育萬物的原理就還是蔽而不明的。正如船山所見,《周易》區別于夏易《連山》和商易《歸藏》的要點在于,《周易》并建乾坤以為首,而不再是以艮、坤等某個單一的卦為首。表面看起來,乾為純陽,坤為純陰,各自分立,陰陽尚未交感。但如果乾坤之為乾坤的本質就是這樣二元分立的,那么,如何解釋感通的發生就成為一種困難。甚至,所謂純陰、純陽是否真的存在,這本身都將成為莫大的疑問。所以,貌似多余的“用九”“用六”,這六爻之外的無用替補、補充說明,可能實際上默默地構成著乾坤所以成立、乃至萬有所以發生的根本。
《周易》下經首咸,主感通,以少女少男無心之感開啟人倫世界之始,但感通并不是從男女相感開始的。毋寧說男女相感是天地交通的一種表現形式。今天,性別緊張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嚴重問題,在韓國、美國等國家甚至成為最棘手的社會問題之一。拋開具體成因不談,性別問題的前提是對性別劃分的機械化、形式化、對立化觀點。一切性別歧視都建立于此基礎之上,即使歧視者并不自覺其前提。可悲的是,反抗歧視的性別權利者和LGBT少數性別者并沒有走出截然對立的性別劃分模式,與歧視者分享共同的但同樣不自知的前提。
如果會通乾坤并建之理,使陰陽區分和陰陽交感自然發生,使陰中之陽和陽中之陰自然互蘊而相感,則男女不必相輕而自可相親,跨性別者也可以泰然自若于自身性別中的異質性而不必刻意“改變自己的性別”,另類性取向者也可以泰然自若于其性向中的同質性而不必刻意“選擇一種性取向”。當代性別問題的實質是一種性別焦慮,正如工作焦慮和休閑焦慮構成了當代生活的基本狀態。
性別區分是自然的,性別相感也是自然的,但性別歧視是不自然的,因反抗歧視而強化的性別對立也是不自然的。有順性別也有跨性別,有異性戀也有同性戀,這是自然的;順性別者多、跨性別者少,異性戀者多、同性戀者少,這也是自然的;但多數歧視少數是不自然的,少數歧視多數也是不自然的。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也難免于社會主流性別觀點的支配(這在哪個社會都很難完全克服),但并沒有出現古希臘式的同性文化,也沒有出現天主教式或伊斯蘭式的同性恐慌、跨性恐慌和火刑柱級別的極端壓迫。同樣,在社會主流性文化中,中國歷史上既少普遍的淫風大盛如古代羅馬和印度有過的情形,也沒有極端嚴峻如鞭笞派和苦行僧那樣的禁欲主義。
在性與性別問題上,中國文化一直比較自然平和,不甚極端。這種狀況的形成,很可能得益于《易經》陰陽互蘊交感的思想實際上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礎。今天如果能重新深入《易經》的思想資源,必將有助于當代性別問題的思考和解決。
從《易經》出發的性別思想有可能形成對西方保守觀點和左派激進觀點的雙重超越。從陰陽互根、乾坤并建出發,可以而且應該提倡充分的性別平權,減少性別歧視和壓迫,反對妖魔化某種性別認同和性別取向,增進不同性別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寬容,給予少數性別群體以充分的權利保障;同時,也可以而且應該拒絕白左政治正確的道德綁架和話語霸權,抵制片面的男性主義、女性主義和人為制造的性別對立,保護社會主流性別文化的自然權利不受少數性別文化的反向歧視和文化殖民。
誠能如此,則陰陽相感的自然美好,包括LGBT群體中陰陽相感的美好,就可以如同鴻蒙開辟之初的美好那樣,在這個價值紛爭、族群撕裂的人間重新發生為最美好的事情。
性可以同,可以跨,而陰陽相感,一如太初。“天命之謂性”,變易,不易,簡易,至矣。
前日所加“乾坤并建+天地交泰筆,送拙著《詩之為詩:詩經大義發微卷一》”團購9套又被搶光。還有朋友留言想要,再加4套。點上圖,長按識別二維碼可入(先點出圖片再長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