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到來,龍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位,與十二地支配屬“辰”一天十二時辰中的“辰時”,上午七時至九時又稱“龍時”。龍是中國的祥瑞,那么中國還有哪些祥瑞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仙家伴侶 吉祥長壽
仙鶴也就是丹頂鶴。仙鶴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在我國前人的眼中認為是仙靈的化身!
鶴被道家看成神鳥,又稱仙鶴。
道教故事中有羽化后登仙化鶴的典故:傳說晉時,遼東有叫丁令威者,學道于靈虛仙,后化鶴成仙,?;毓世铮Q招城郭故人學道成仙。
《西游記》中所述太白老君的騎乘便是此鶴。“丹頂鶴,其豐姿秀逸,性情幽嫻、矜持華貴、高雅灑脫”。中國人對丹頂鶴崇拜已久,古有“梅妻鶴子”之語以喻天性野逸、酷愛自然之人,而“焚琴煮鶴”則喻對美好事物的踐踏毀壞。
人們常把仙鶴和挺拔蒼勁的古松畫在一起,作為延年益壽的象征。我國素有以《松鶴圖》賀壽之習俗,作為一種美好的藝術形象,將長壽之鶴(丹頂鶴壽命可達60年)與長壽之松樹并列,象征長壽、吉祥無可非議。
太平有象 萬代千秋
象——富貴和地位的完美象征。
紫禁城太和殿皇帝寶座前,有一對吉祥物——象馱寶瓶。在明清皇帝陵寢的神道兩側,也有漢白玉圓雕的象馱寶瓶。這一吉祥物叫“太平有象”,也稱“寶象”。
▲ 象馱寶瓶
▲ 清乾隆 雕漆掐絲琺瑯太平有象 (一對)
太平有象,又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這一吉祥圖案象和寶瓶組成,象是瑞獸,象駝的寶瓶,傳說是觀世音的凈水瓶,里面盛的圣水能給人間帶來吉祥、幸福。太平有象的出處是什么呢?《漢書·王芥傳》中有“天下太平,五谷成熟”的記載,所以追求天下太平,已成為當時帝王和百姓們的愿望。
明、清兩朝,信仰佛教的皇帝很多,把佛國進貢來的大象,看成祥獸。在漢地佛教中,普賢菩薩的坐騎也是大象。從明朝起,每逢皇帝有重大慶典,儀仗中總愛用些大象。駕輦、馱寶也用它們。在北京就有專有供皇帝儀仗馴象的人員,由錦衣衛管理;清代歸鑾儀衛[luán yí wèi]管理。象與馴象員都居住在北京宣武門兩側的馴象所,就是現在的象來街一帶。象因身材高大,性格溫和,善解人意,能幫助人完成強度很大的工作,被視為力量的象征。
它四蹄粗壯,著地穩如泰山,所以在封建統治者看來,象是代表江山穩固、社會安定的標志。在象的背上放一寶瓶,有些瓶內再插放五谷,寓意太平有像、五谷豐登。因為“象”與“景像”的“像”字同音;“寶瓶”的“瓶”字與“太平”的“平”字同音。
舍己奉獻 吉祥好運
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陽”。三陽,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陽氣盛極而陰衰微也。開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萬物通。開泰即啟開的意思,預示要交好運?!叭栭_泰”,寓意祛盡邪佞,吉祥好運接踵而來,象征春回大地,萬物滋生。
其實是東西方古老精神傳統共同崇尚的文化,也是和諧社會的要義所在。羊文化的精義在于:奉獻(全身可為人用)、犧牲(贖罪的祭品)、中庸、服務、雙贏、溫柔、和藹、睦鄰、善良、寬容、忍讓、多元、民主、圣潔、公義、慈愛、和平、榮耀等等。
在西方《圣經》文化中,羊根本不是軟弱、無用的象征,而是非常神圣和偉大的,而且直接就指稱上帝之子耶穌。《圣經·約翰福音》中寫道:“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里,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薄疤孀镅颉钡倪@個俗語是《圣經》文化的產物。
“羊”這種動物能在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氛圍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說是大大的吉祥好運之物!
福鹿吉祥 鹿春龜年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神物,是吉祥、幸福和長壽的象征。人們祝壽時贈送鐫刻著(或書寫)“鹿春龜年”等吉祥語的牌匾、條幅、堂畫或贈送鹿頭,有送“福祿壽”之意。民間神話人物身邊總有幼鹿陪伴,傳說長壽神就騎著梅花鹿。
《辭海》有“鹿車”條款,說的是以鹿拉車,坐鹿車自然是無限愜意的事,直到現在,有少數民族仍以鹿拉車為尊至樂。
西方國家的圣誕老人乘坐鹿車,也是借鹿來獲得好運。在古代只有王室和權貴才能觀賞鹿,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后來佛堂寺院為了增加和平靜穆氣氛也開始養鹿,日本在奈良的一些寺院內養鹿供觀賞。
辟邪鎮宅 護法神獸
辟邪和鎮宅的吉祥物。在吉祥圖案中最為常見,這種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有著超過千年的皇家背景。
在宮廷、苑囿的大門前左右各呈一獅,有銅獅也有石獅,雄師居左,腳踏繡球,雌獅居右,足撫小獅。前者象征權利統一寰宇,后者象征子嗣昌盛。
獅座上雕有行龍、纏枝蓮、龜背錦、如意翔云等精美圖案,這種獅座在封建社會是皇家專用的,至于王府、官衙、宅邸門前的對獅與獅座的雕飾規格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故宮的對獅:獅子作為護門神獸出現,其典源于佛教。佛座前的獅子具有護法神獸的含義,宮殿門前的對獅又具驅邪鎮妖的寓意。
無論在皇家還是在宗教界獅子都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好運吉祥之物。
王者降世 驅邪除惡
龍虎是皇權的象征,唐劉知幾《史通·書志》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帝王利用龍虎顯示最高的尊嚴。國人深愛老虎的勇猛和力量,尊稱其為百獸之王;“龍生云,虎生風”,更愛其八面威風,常借以形容勇猛善戰的將領為虎將,三國時期的關、張、趙、馬、黃就被譽為五虎上將。
自古以來,人們也習慣用“生龍活虎”、“龍騰虎躍”、 “藏龍臥虎”、“如虎添翼”、“將門虎子”、“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詞語,贊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達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識,并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虎文化。
關注公眾號 | 大美科學
01
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