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區的舊石器考古調查表明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在天津地區具有更大的分布區域,諸舊石器地點中文化遺物出露十分豐富,這些成為探討該地區舊石器文化創造者的生存活動空間、生存能力、對土地及原料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和推測史前人群大小的重要資料。薊縣地區舊石器地點群的新發現說明該地區是范圍廣大、內涵豐富、科學研究價值重大的區域。為該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管理、保護規劃和科研計劃提供了更全面、更堅實的科學依據,也將增強文物管理、遺址保護和科研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新發現的朝陽洞、段莊、楊莊西山及清池等地點,其地層清楚,剖面上出露的石制品等十分豐富,進一步工作的潛力較大;這些地點的石制品中也不乏加工精細者,其為了解該區域舊石器文化序列、石器技術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天津地區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為天津地區舊石器考古學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但依目前已發表的材料來看,該地區舊石器考古工作空間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從整體來看,新發現的舊石器地點集中于薊縣地區東部及北部地區,因此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須增大野外工作的力度,增加重點遺址發掘和研究的深度。
天津地區舊石器調查工作的時間相對較短,且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所取得的舊石器材料較為零碎,未發現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些地點地層不甚清楚,對其時代只能大體推斷。今后應根據這些線索尋找更多的材料和地點,尤其是地層清楚、遺物豐富的地點;對已發現的諸多地點應有選擇地進行后續工作,包括試掘、地層觀察、環境-沉積樣品分析和年代測試;對重點遺址應進行系統發掘,獲取全方位的、更翔實的資料。通過這些工作,我們有理由相信天津地區的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將具有更堅實和豐實的基礎,為探討古人類在環渤海地區、中國北方乃至東北亞的演化過程和適應生存特點,探索東西方史前人類遷徙與交流的過程與方式,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書主要對天津地區近年來的舊石器調查及發掘工作取得的有關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至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遺存的考古成果進行了梳理、總結和分析,主要對處于環渤海地區中部的天津薊縣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活動的環境背景、古人類技術行為及其在該地區的適應生存方式等學術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對于有關區域舊石器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動因、不同石器工業類型的發展脈絡、周鄰地域間石器技術發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由于天津地區開展舊石器考古研究較晚,遺址分布范圍較小,集中分布于薊縣地區,故所獲得的舊石器材料遠遠不能反映出整個天津地區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所以研究還僅僅是開始,而所提出的觀點也遠遠不是結論。我們希望拋磚引玉,使更多的不同學科的學者關注天津地區的舊石器考古研究,關注舊石器遺存的搶救和保護,參與對該地區舊石器遺存的深入探索中來,也為環渤海地區舊石器文化的歷史重建做出應有的貢獻。
舊石器地點及發現石制品彩版
朝陽洞
朝陽洞遺址全景(由洞口向內望)
朝陽洞遺址2號洞出土的完整石片、斷片及工具
段莊
段莊地點二級階地全景
段莊地點發現的部分石制品
楊莊西山
楊莊西山地點剖面觀察與測量
楊莊西山地點發現的部分石制品
清池
青池遺址俯瞰(西北—東南)
青池遺址發現的部分工具
本文由趙越 閆廣宇摘編自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編著《天津舊石器考古新發現與研究(2015~2019)》之《討論與結語》。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7303-6
定價:268.00元
本書是天津地區舊石器研究的最新成果,回顧了以往在該地區所作的工作,并全面報道了2015年重點調查新發現的舊石器地點的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和石制品概況以及2019年朝陽洞遺址的考古資料;同時運用原料分析、技術分析和對比研究等方法對遺址的原料利用策略、石制品技術、石器工業特征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并分析了該地區與周鄰地區文化的關系,為天津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的技術演化和適應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視角。本書可供考古學、博物館學、古人類學的研究人員及高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閱讀。
微信號: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