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19日,農歷正月初十,春天的第二個節氣
雨水,仿佛世間的精靈
乍暖還寒之際
隨風潛入人間
使枯木逢春,伴種子發芽
消去浸骨的冷氣
送來和煦的東風
春天
正帶著對萬物的愛意
溫柔地臨近
“雨”的雅稱,這般美
銀 竹
雨似竹竿,名為“銀竹”。
那場雨落在唐代李白的《宿蝦湖》里:“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銀竹。”
森森的青山,泛白的寒雨,雨柱如銀色的竹子,竿竿分明,從天而降。大雨模糊了萬物,極目遠眺,天山共色。
廉 纖
微微細雨,名為“廉纖”。
那場雨落在唐代韓愈的《晚雨》里:“廉纖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間蚯蚓鳴。”
輕絲如雨,下得溫柔,下得縹緲,下得盡興纏綿以至不肯放晴。暮色四籠,池塘岸邊的草窠里,傳來蟲鳴,更添一重靜謐。
靈 澤
潤物好雨,名為“靈澤”。
那場雨落在宋代韓維的《和圣俞喜雪》中:“人間半夜天地白,靈澤一灑萬匯周。”
夜半時分,天地被月光照得雪白。時令雖寒,卻倏爾下起了潤澤的小雨,仿佛攜來春的消息。
霡 霂
小雨淅瀝,名為“霡霂”(mài mù)。
那場雨落在南北朝謝朓的《閑坐》里:“霡霂微雨散,葳蕤蕙草密。”
細雨被惠風吹散,無聲地打濕芳草。四處都晶晶瑩瑩,青翠流光,淡淡的喜悅中長出無限生機。
跳 珠
雨花四濺,名為“跳珠”。
那場雨落在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里:“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黑云翻涌,驟雨急落,落在西湖,也打在蘇軾的船板上。然而,這雨卻頗為頑皮,彈性大,力道足,蹦來蹦去,“大珠小珠落玉盤”,好不暢快淋漓。
淋 潦
滂沱漫漶,名為“淋潦”。
那場雨落在明代劉基的《祀方丘頌》里:“夜三鼓,有風徐來,淋潦頓收。”
“淋潦”為大雨,僅看字形就有肆意漫延之感,雨落大地,貼著泥土的肌理蜿蜒而行。而這雨來得急,收得也快,有人的脾氣。
瑞 露
雨珍而祥,名為“瑞露”。
那場雨落在唐代鄭畋的《麥穗兩歧》里:“瑞露縱橫滴,祥風左右吹。”
寶貴的雨水縱橫而下,什么姿勢都可愛;美好的風兒左右地吹,怎樣都舒展。麥穗野蠻生長,每一滴雨都在講述澆灌與收獲的故事。
甘 霖
久旱逢雨,名為“甘霖”。
那場雨落在元代馮子振的《鸚鵡曲·農夫渴雨》里:“望人間三尺甘霖,看一片閑云起處。”
烈日炎炎,突來的一陣雨,洗凈農夫眉頭的愁云,雖姍姍來遲卻潤澤萬物,故令人喜。
霶 霈
傾盆大雨,名為“霶霈”(pāng pèi)。
那場雨落在清代曹寅的《望雨謠》里:“幽天赫赫勢霶霈,雷公振鐸驅山碎。”
雨勢滂沱,雷聲震天,從視覺和聽覺上,都有充塞天地之感。這樣的雨是大自然的狂飆,盛大、遼闊,響亮,刷新你對自然之力的想象。
霖 霪
連綿久雨,名為“霖霪”(lín yín)。
那場雨落在李清照的《丑奴兒》里:“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是夜,雨水淅瀝不停,羈旅客愁,在芭蕉夜雨連綿不斷的敲打中,讓初到南方的李清照輾轉難眠。一聲聲,都聽到心里去了。
聽雨,品人生三種滋味
人在不同年齡聽雨,會聽出不同的感受
虞美人·聽雨(南宋)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少年聽雨,雨也是年輕的,是多愁善感的推手;壯年聽雨,行舟在水,雨是風塵仆仆的,有羈旅闖蕩的塵土味;暮年聽雨,兩鬢繁霜,一切歸于淡然,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聽雨,或許我們聽的從來都不是雨,我們聽的,一直是自己。在雨中,見自己,見天地,見人生。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在這個芳菲漸生的時節
愿你邂逅一場溫潤清甜的雨
擁抱一個溫馨浪漫的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