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本源,人心也有本源。宇宙的本源是道,人心的本源是魂。人皆有心,心分魂魄;萬物有道,道分陰陽。
心的本源是魂,道的本源是陰。
心魂,用于識別萬物;心魄,用于御使萬物;魂為知,魄為行;魂魄抱一,就是知行合一。
陰,無形生萬物;陽,有形生萬物;陰為里,陽為表;陰陽不離,則萬物生。
故而有魂游天地,大道無形。
世間萬物皆是道。一花一木也好,一草一葉也罷,它們皆是大道之陽、大道之表。大道之陰,則隱藏于其里。萬物皆有表里內外。
人與萬物相連,人也是萬物之一。人之里,有心;人之表,有身;人之表里,就是人之身心。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萬物有道,道分陰陽。魂主內里之陰,魄主外表之陽。魂又分三魂,魄又分七魄。
何為三魂?何為七魄?
其實不必過于糾結三魂七魄具體是指什么?
總之,三魂向內里(陰)駕馭一切,七魄向外表(陽)統御萬物。
人與天地萬物相合,心魂相合于大道之陰,心魄相合于大道之陽。陰,是無形之萬物;陽,是有形之萬物。萬物皆負陰而抱陽。
于是三魂,就是天魂、地魂、人魂;七魄,就是道、德、仁、義、禮、智、信。
其實我所說的這種劃分方法,可能與以往的三魂七魄的劃分都不太相同。但也不必過多糾結,只是思考角度不同而已。
歷史上的劃分方法,大多都是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出發;其實從大道陰陽的角度也可以劃分三魂七魄。
心魂,與萬物之陰相合;心魄,與萬物之陽相合。人心之魂魄皆能蘊含、相合于萬物。
人有天地人三魂,宇宙有天地人三才。于是天魂主天性,地魂主地性,人魂主人性。這便是所謂的三魂心。
人類憑借自身的三魂心,便可感悟和感知天地人的本源、本性、本質。
天性有常,地性有容,人性有公。天性、地性、人性,就是天道、地道、人道。
人類的三魂心可以獨立地包容和認知宇宙天地萬物,沒有遺漏,也不能有遺漏。
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天地人基本包含了天地萬物的一切本質,而三魂心可以感悟它。
世人無法感悟天地,大多是因為自己的心靈被人道七情六欲所包圍,從而心不得靜、心不得空,甚至于失去其公允與公正的特性。
天道有常、地道有容、人道有公。人心喜,會失公;心怒,會失公;心憂,會失公;心恐心悲,也會失公;人有情,會失公;人無情,也會失公;人欲盛,會失公;欲衰,也會失公。
人道雖有公,卻難為;地道雖有容,卻難行;天道雖有常,卻難新。
人道公私有別,人心卻常常損公肥私;地道容棄有度,人心卻常常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天道常弊常新,人心卻常常喜新厭舊。
人之心魂,常常決定著自我的底層心性,也可以叫它本能心性。天地人三才,皆是人的心魂本性。
什么是七魄?為什么要把七魄命名為道、德、仁、義、禮、智、信呢?
心魂,主宰著自我內在的本能心性;心魄,主宰著自我外在與萬物相處的策略。
人生于天地之間,每一個人都在與萬物相處,由于每一個人的認知不同、魄力不同,所采取的策略就不同。
策略的高低,取決于認知的高低和氣魄的高低。所以,人之七魄,就可以看成是人類認知與氣魄的七種不同境界。
思想、認知、氣魄、魄力等,都屬于心魄。
心魄也有陰陽之分:認知,是魄之陰;氣魄,是魄之陽。
人的認知有七種境界,也就是指人的氣魄有七種境界,它們分別是:道、德、仁、義、禮、智、信。
其中“道”的境界最高,德次之,以此類推,“信”便是最低、最基礎的魄力要求。
假如一個人失去了自信,那么他此時便再也沒有什么可失去的了,因為他已經跌到了最低谷。
人的信念有兩種,一種是自信,一種是他信。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論述了自信與他信的區別。
有些人可能從來都不曾有過真正的自信力。沒有真正的自信力,就很難有真正的氣魄。
自信是魄力誕生的最低門檻。
七魄,就是人類的七種氣勢、氣魄。
人的氣勢、氣魄、氣質、精神氣等,皆源自于己心。人們常說的骨氣、心氣、義氣、神氣等一切氣,基本都屬于魄。
道之魄,也可以叫做道之心。魄,就是心,而且是心之陽。
魂,也是心,而且是心之陰。人皆有心,心分魂魄;萬物有道,道分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魂一魄方為人。
所以人有三魂七魄,人心就有十層心境。道心、德心、仁心、義心都屬于魄心。
以天地人三才,可以區分魂心;以道德仁義禮智信,可以區分魄心。
心魂用于駕馭自身,心魄用于統御萬物。
假如把魄字比喻成一枚蘋果:
道魄,就是那一整個蘋果;
德魄,就是那削掉皮的蘋果;
仁魄,就是那削掉果肉的蘋果;
義魄,就是那只剩下種子的蘋果;
禮魄,相當于種子皮;智魄,相當于種子淀粉;信魄,相當于種子胚芽。
一個真正有義氣的人,應該不失禮、不失智、不失信。一個真正有仁愛的人,也應該不失禮智信。
所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都已經是極高的境界。
道德仁義本身,均都蘊含禮智信。一個真正完整的蘋果,怎么會沒有自己的種子呢?
蘋果種子,因蘋果的存在而存在。禮智信,也因道德仁義的存在而存在。
倘若沒有蘋果的誕生,種子也就無從誕生;
倘若沒有道德的存在,仁義禮智信都將無處依存。
古人云:“道生之,德畜之”。天下萬物無不遵道而貴德。萬物有道則興,失道則亡。天下萬物的盛衰興亡莫不如此。
幾千年來,孔孟都算得上是天下少有的仁者和智者,然而在他們自己的時代,為什么都是郁郁不得志呢?
因為那時的天下,已經失道少德。
天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溫養,他們所主張的仁義,自然就很難真正的推行。那就像萬丈高樓缺少了地基,還怎么能豎立起來呢?
一個人的成長成才,也像豎立一座萬丈高樓一樣,道德仁義就是地基。如果缺少了道德仁義的心魄,他就很難有真正的膽識與氣魄。
三魂七魄,皆是人心。心靈的高度,決定了現實的高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