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楚辭》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還是東方植物美學的集大成者。《文史博覽·人物》特邀請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燦撰寫“楚辭里的植物”專欄。
杜衡也寫作“杜蘅”。在《楚辭》中,“衡”沒有草字頭,南北朝開始,才寫成“杜蘅”,表明它是一種草。它的具體所指,現在沒有什么爭議,也叫杜衡,一種馬兜鈴科細辛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衡的莖為根狀,伏在土里,《爾雅》中稱其為土鹵。葉子為闊心形或腎心形,直接從土里冒出來,跟葵菜有點像,又稱杜葵;也有人覺得它像馬蹄,也稱為馬蹄香。因為最早在屈原的詩中出現,被認為是楚地的特有植物,所以也稱楚蘅。
《文史博覽·人物》2023年第12期 《漸行漸遠的杜衡》
杜衡采摘后炮制成的中藥,稱之為細辛或馬辛。不過,沈括認為,東方、南方所使用的細辛,雖然都來自杜衡,但性能有明顯差別。地道的細辛,出自華山,形狀細且直,顏色深紫,味道辛辣,像吃生的花椒,但辛味更甚。另一種黃白色的,質地較脆,蜷縮扭曲,干燥了就卷作團,并非正宗的細辛。要用水浸泡,才能使它變直。襄州、漢水之間所使用的“細辛”,細而且直,顏色黃白,其實是鬼督郵,即徐長卿或天麻,也不是細辛。按照沈括的看法,楚地產的只能稱之為杜衡,而不能作“細辛”來使用。換而言之,杜衡是大類,細辛是杜衡下面的某一種。清代人陳沆寫詩道:“蛇床亂蘼蕪,杜衡亂細辛。”蛇床子跟蘼蕪,就像杜衡與細辛一樣,因為相類似,所以總是很難分清楚。
杜衡含有芳香油,可以代替樟腦丸來驅蟲。全草皆可入藥,且有小毒(也有說無毒)。先秦時,楚人將之采集曬干,用來熏衣服或房子,去除污穢,就是《湘夫人》中所說的:“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本草綱目》記載,它可以“散風寒,逐濕毒,潤臟腑,止痰喘”。《山海經》中把這種草神化了,說杜衡長在西邊的天帝之山上,葉如葵,香如蘼蕪。佩戴它,可以使馬快跑;吃了它,可以消除脖頸上的肉瘤。又說,將死之人吃了,能夠活過來,是為還魂草。還魂是傳說,但它可以治療跌打損傷應該是有效的。
也有人說,杜衡就是杜若,這個說法來源于《神農本草經》。到了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也覺得很奇怪,因為杜若與杜衡雖然可以指同一種植物,但是杜衡自身還有另外的所指。二者算是同名異物。
宋代《本草圖經》中的杜若,其實是高良姜,葉片跟竹葉蓮有點像,但它是姜科植物。開紅花,結子如豆蔻,二月八日采根,暴干用。李時珍將杜若視為草木上品,因為跟高良姜太相似了,所以認為是同一種植物,只根據形態來區別,大者為高良姜,細者為杜若。但是,今天植物學中的杜若,獨屬于鴨跖草科杜若屬下的竹葉蓮。
三者外觀上差別很大,屬于不同的科,但是生態習性類似,皆喜陰濕。作草藥用,藥性屬辛,皆可治蛇傷。此外,也各有其特有的香味,所以曾經共用過“杜若”這個古雅的名字。
竹葉蓮、高良姜現在還是南方鄉下常見的野生植物,杜衡的身影卻日漸稀少。2013 年 9 月,它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如果繼續濫采下去,我們可能只能通過《楚辭》去想象它的形象了。
文 | 吳燦
本文原載于《文史博覽·人物》2023年第1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