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苗繡于她而言不僅僅是一份事業,還是傳承,是希望,是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
石佳:全國人大代表、湘西州政協委員,苗族,榮獲全國文化旅游能人、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湖南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幾年前,石佳在法國小皇宮看到的一幕讓她深深震撼:一張張布滿歲月痕跡的精美苗繡繡片被陳列在博物館里,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一個古老的東方民族的傳奇往事。
望著那些充滿年代感的苗繡繡片,石佳的眼角濕潤了。她說:“這樣精美絕倫的老繡片,苗寨里已經很少見了,沒想到卻在國外的博物館里遇見了它們。”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不少國外收藏家紛紛涌入苗寨,大量低價收購苗繡,那些上好的老繡片大都被收走了。
那一刻,石佳更加堅信做好湘西苗繡的意義,苗繡于她而言不僅僅是一份事業,還是傳承,是希望,是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
始于“讓媽媽回家”
苗繡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據《后漢書·南蠻傳》記載,苗族先民“積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唐也有苗族“卉服鳥章”的記載。因此,苗繡常以高冠、五色、卉服鳥章作為服飾的元素,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
作為湘西土生土長的“ 80 后”苗族姑娘,石佳說,苗繡還是苗族人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和情感,女兒出嫁了,家里會給她繡嫁妝;孩子出生,家里會繡背扇、繡鞋帽,這一針一線都寄托著父母的愛,一花一草都是親人用心用情繡上去。
石佳從小在外求學,大學畢業后留在城市創業打拼。幾年下來,頗有商業天賦的她在成都經營著一家弱電工程公司,收入可觀。人生軌跡的改變要從6年前的那次探親說起。那年春天,石佳回到家鄉花垣縣石欄鎮,退休在家的母親把她喚到身邊,希望她回鄉創業,幫一把家鄉的父老鄉親。“當時整個石欄鎮人口不到兩萬人,可留守兒童的數量居然超過了1200人。”石佳得知這些數據后十分揪心,她不禁想:回來能做些什么呢?
石欄鎮是一個苗族聚集地,苗繡對這里的婦女來說是最容易上手的技術。同時,隨著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苗繡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出現青黃不接的困境。
石欄鎮文化站站長麻成斌找到石佳母女,希望她們投資家鄉的苗繡產業,讓在外務工的婦女回鄉就業,讓家鄉的孩子們不再“留守”,同時請她承接“讓媽媽回家”苗繡創業培訓基地公益項目。
作為事業正處于上升期的生意人,石佳最初對回鄉入局苗繡產業的前景并不看好。然而,面對苗繡傳承的式微,想想家鄉那數以千計的留守兒童,石佳還是站了出來。鄉情難卻啊。
“我最初想的是先投點錢把苗繡創業培訓基地這個‘攤子’支起來,把繡娘培訓出來后,我就干回我的老本行去。”石佳笑言,哪曾想了解越多,付出越多,她就越愛這個與她淵源深厚的苗繡事業。
《文史博覽·人物》2023年第12期 《石佳:讓苗繡走出去,讓媽媽回家》
當古老非遺遇見現代時尚
在七繡坊的產品制作間,繡娘們嫻熟地穿針、挑線、繡花,一件件精美的苗繡便略見雛形。如今可以在家門口就業,還能方便照顧孩子,陪伴孩子成長,這是很多繡娘之前不曾想過的生活。
2017年7月,石佳在石欄鎮創立湘西七繡坊苗繡工坊,并租下舊鄉政府的大樓作為培訓基地,聘請了4位苗繡非遺傳承人作為指導老師。
創業基地培訓繡娘的通知發出后,培訓第一天竟然來了400多人,這讓石佳大為震驚,“我本來想能來十幾二十人就不錯了”,她瞬間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為了穩前來培訓的繡娘的心,石佳聽從母親的建議,從最初計劃的免費培訓變為帶薪培訓,“作為商人,我開始并不理解母親的這個建議,覺得免費培訓已經是做公益了,沒道理在尚未給公司帶來任何收益的情況下,教她們技藝還要給她們支付工資”。
直到一次傍晚,在家鄉的公路上,石佳看到一名做完當天培訓的繡娘在公路上走著,于是邀請她坐自己的車送她一程。山村公路彎彎繞繞,待車行至這名繡娘所指的岔路口時已用30多分鐘,繡娘下車后還要走一段山路方可到家,可以想象她每天步行趕來培訓得起多早。
“那次讓我真正明白了母親這個建議的苦心,苗繡培訓不是一兩天就能出師的,我們的培訓計劃是三個月,要讓一個農村婦女三個月沒有任何收入地來學苗繡,她們坐不住。”石佳說,哪怕一天只給她們五六十塊的報酬,她們就愿意安心來學,因為這是當時農村做活計難得的穩定收入。
石佳下決心要把苗繡培訓基地辦好,因為這是一條幫助這些“媽媽”改變現狀的關鍵路子。隨著對苗族文化的了解和鉆研不斷加深,她開始對整個產業鏈進行全新布局。本來打算做完培訓就“撤”的她追加投資,在城市里組建產品設計團隊、開實體店、推廣自營產品。
“苗繡中很多圖案與符號都承載著相應的歷史印記與文化脈絡,這是它成為非遺文化的魅力之一。我們要將這些積累變成作品,將古老智慧文明的符號,一代代傳下去。”七繡坊的設計團隊收集了上萬種傳統苗繡圖案,將傳統的苗繡運用在服裝、飾品、家居、箱包、扇子等系列文創品上,設計出 300 余款文創產品,遠銷國內外。
2018年,對七繡坊來說是不斷嘗試“走出去”的一年:5 月,石佳帶著苗繡作品參加了巴黎國際展;6月,國際知名奢侈品愛馬仕公司設計師為七繡坊設計了12套苗繡元素時裝,這些苗繡時裝登上了法國波爾多時裝秀的 T 臺。同年,石佳作為非遺傳承人代表出訪波蘭、捷克、比利時等國,讓苗繡文化在東歐綻放,提升了苗繡的知名度,也打開了銷路。
如今,6 年多過去了,苗繡基地已累計培訓繡娘1900余人,公司為“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提供就業崗位1400多個,帶動當地群眾增收1400余萬元,吸引了300多名留守兒童的父母返鄉就業。石佳因此榮獲“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貧人物”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2023 年初,七繡坊苗繡工坊入選國家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曾經苗繡只用于我們的生活中,現在已經成為村寨里很多婦女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眾人眼里,苗繡是非遺;于我們而言,這就是生活。”為了讓越來越多的苗家婦女可以留在家門口就業,石佳還成立了茶葉種植合作社,家鄉開荒種茶。
于是,石欄鎮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忙時采茶,閑時繡花,照顧孩子養活家”,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媽媽”回家了。
如今,茶園“七繡姑娘的茶山”種植面積達1806畝,累計發放工資1000 余萬元,支付土地流轉金 360余萬元,2022 年實現 500 萬元的茶葉銷售額。未來,石佳計劃在家鄉打造非遺特色小鎮,將現有的一、二、三產業 融 合,用苗繡、旅游、農業、康養四重復合產業打造一個鄉村振興的樣板。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吳雙江
通訊員 | 田沅茂
本文原載于《文史博覽·人物》2023年第1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