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
因為力學性質不同。
同樣是2000米,潛艇承受的壓強,超過鯨的50倍。
鯨和潛艇,都可以看做是空心的圓柱體。
潛入水中,體壁主要受到三種應力(單位面積受力,即壓強):
◆ 水對頭尾產生的壓強,為軸向壓強-Longitudinal Stress(縱向應力);
◆ 水對體壁切線方向的壓強,為周向壓強-Circumferential Stress(環向應力) ;
◆ 水對橫截面圓心方向的壓強,為徑向壓強
有網友給出了一個公式:
這其實是,薄殼圓管的環向壓強公式。
是的,是壓強公式。
他這個公式里的 f,其實是不對的。
管徑D與管壁厚T約掉后是常數,乘以壓強,結果只能是壓強,而不是力,若用 f 還需要乘以面積。
對于薄殼圓管來說,壓強公式為:
這里的σH,也即環向壓強σθ,即這位知友誤用的 f,σL為縱向壓強,薄殼一般不考慮徑向壓強σr
除了公式本身的問題外,這個受力分析,也僅僅適用于薄殼圓管。
對于深海生物的體腔以及深潛器腔體來說,并不是薄殼,而是厚壁的,薄殼公式自然不太適用。
需要在厚壁條件下,進行受力分析:
可以看出,厚壁的受力情況比薄殼復雜得多。
可得:
縱向壓強;
環向壓強;
徑向壓強
- 為內徑, 為外徑, 為平均半徑。
- 為內部壓強, 為外部壓強。
從公式可以看出,生物體或深潛器在深海受到的縱向壓強是最小,受到的環向壓強是最大的。
對于強度比較均勻的生物體或深潛器,能夠抵抗環向應力,那么也當能抵抗縱向以及徑向應力。
要在深潛時不受損,生物體或深潛器的抗壓強度,至少需要達到:
- 通水管道的內部壓強大于外部壓強,而深潛是外部壓強大于內部壓強,所以,受力方向是相反的。
這個公式看起來,還比較復雜。
引入外徑與內徑的比值(徑比) ,對公式進行簡化。
再引入內外與徑的壓強差
得:
當 ,函數是單調遞減的。
那么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對于相同大小的鯨和深潛器(外徑 相同),當潛水深度相同(外部壓強 相同),內部壓強也相同時:
鯨和深潛器承受的最大壓強,隨著內徑 的減小而減小。
當鯨和深潛器變成實心時, ,受到的最大壓強最小,正好等于外部壓強。
在2000米深海,水的外部壓強為:
鋼材的強度通常在幾百Mpa以上:
對于實心鋼材來說,不說是2000米,哪怕是超過10000米的馬里亞納海溝,也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形。
大多數的深海魚,可以讓身體內部的壓強和外部壓強相同。
所以,它們身體需要承受的最大壓強,其實和外部的海水壓強一樣的。
最需要考慮的,其實是它們的皮膚能否承受這么大的壓強。
對于人類來說,人體皮膚強度的典型值范圍為2.5~16MPa之間[1],大多數骨頭的強度在40~76MPa之間[2]。
結締組織的強度最多在皮膚和骨骼之間。
因此,哪怕人類是實心的,自由潛水超過200米,皮膚也有撕裂的風險。而骨頭要被壓碎,則可能需要達到5000米以下了,這已經超過海洋的平均深度。
可以看出,對于內部壓強和外部壓強相近的深海魚來說,其實只需要在骨骼方面,做稍微改進,例如骨骼有機質更高,礦物質更低,彈性更強,骨骼距離增大等等,都可能讓它們的骨骼適應深海環境。
而對于身體其它組織來說,絕大多數的應力,其實都被水給均攤了。
深海魚和其他生命體一樣,含水量通常達到70%。
雖然在高壓下,水體是彈性可壓縮的,存在多種相變,一定壓力范圍內密度呈現梯度變化。
但深海最高就100Mpa,對于高達1Gpa才會出現明顯變化的水來說,100Mpa內,液態水僅僅只存在很小幅度的密度變化。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的密度,會略微大于海平面,但并不顯著。
因此,除了骨骼和皮膚外,深海魚的其它組織和器官,會更加脆薄松軟、富有彈性,使得應力更有利于被水所均攤。當然,它們的皮膚往往也具有彈性,通透性高,甚至還可能具有保護性組織。
其實,對于深海魚,它們最大的挑戰,還是進入淺海時的身體變形。
因為它們身體內部維持和深海一樣的壓強,進入淺海后,外部壓強的降低,自然會導致它們身體的膨脹變形。
例如水滴魚被人打撈起來后,幾乎面目全非。
最后我們再來,分析深潛器(潛艇后面分析)和鯨的情況。
人類的深潛器,雖然為了增加足夠大的強度,是厚壁的,但相對于魚類來說,壁其實是不夠的,內部空腔是非常大的。
而且為了保證人類的活動,內部的壓強也基本上保持在1大氣壓左右,壓強遠遠低于深海環境。
對于動物來說,尤其是深潛動物,會壓縮胸腔和肺部,使得它們的身體外經和內徑的徑比 K 預估可以達到5以上。
而人類的深潛器,從表中數據,可以大致計算出,K值平均1.03左右。
為了對比,我們假設抹香鯨并沒有增加內部壓強,而是保持肺部和大氣壓相同。
帶入前面的數據,以及公式。
可得:
也即,當K為5時,抹香鯨承受的最大壓強僅僅只有23Mpa,只比水壓略高。
即便認為體腔未壓縮狀態,K會稍小一些,哪怕取值2,得出的壓強也僅僅只有37.7Mpa。
也就是說,哪怕內部壓強都很低的情況下,因為體壁厚度的差距,與深潛器相同體型的鯨,身體承受的最大壓強,僅僅只有深潛器的1/20~1/30。
考慮到鯨深潛的時候,它們胸腔并不是保持大氣壓狀態,而是壓縮的,實際內外壓強差 也會相應的減少。
其實,它們整個身體承受的最大壓強,僅僅略大于海水壓強。
最大壓強,基本上可以穩定地保持在人類深潛器的1/30左右。
換一句話說,同樣是2000米,人類深潛器承受的壓強,超過鯨的30倍。
人類各種高強度合金材料的強度,最高也在1Gpa左右。可以看出,各種深潛器的設計深度,和換算的理論值是相當的(見上圖)。
例如,深海挑戰者號(Deepsea Challenger),雖然只有64mm的耐壓殼厚度,在一眾深潛器中表現不上不下,但憑借1.09m的內徑,內徑比K增加了近1倍。對于圓形深潛器來說,不存在縱向和環向壓強的區別,僅僅只有圓筒環向應力的一半,從而做到了馬里亞納海溝11000米深的挑戰。
而對于潛艇來說,比起鯨魚遭受的最大壓強的倍數,比起深潛器還高得多。
由于內部空腔更大, K 值比深潛器小了很,導致承受的最大壓強翻倍。
可簡略推算,同樣是2000米,潛艇承受的壓強,超過鯨的50倍。
因此,哪怕采用接近深潛器的材料和耐壓殼厚度,潛艇潛水1000米也已經是極限了,大多只有600米左右。
雖然鯨深潛的時候,比起人類潛艇/深潛器容易得多。
但作為哺乳動物,比起深海魚,挑戰難度也會有所不同。
畢竟它們的身體結構,不能像一些深海魚那樣可以有著非常大的變化,可以適應好幾千米的深海。2000米的深海,對于深潛的一類鯨來說,已經是它們身體適應的極限。
當然,它們的身體,其實還是存在一定深海魚化的。
以抹香鯨舉例,抹香鯨的皮膚厚度超過20cm,強度遠遠超過人類16Mpa的上限。但對于它們的龐大體型來說,超過2000米深海的20Mpa以上的壓強,差不多是它們承受壓強的上限。
它們身體的內部的常態壓強,也往往比淺海生物更高。當發生擱淺時,它們會出現類似人類潛水后的減壓病癥狀,例如,骨骼中出現小坑隙。
這些身體變化,也導致它們更容易因為擱淺骨折,以及擠壓內臟而身亡。同時因為適應深海,它們的身體變得更加柔軟,也導致它們很難在擱淺中脫困。
除此之外,鯨腦油對浮力的調節,肺部對空氣的壓縮,肌肉和血液對氧氣的強大儲存和利用能力,這些都是,它們對2000米深海的適應性變化。
本質上來說,這些生理變化是它們之所以能在深海生存的條件。
但這些條件,并不是充要條件。不能反過來說,具有了這樣的條件,就能在2000米深海生存。因為人類潛艇,恰恰是具備浮力調節,空氣儲備,以及對氧的利用等等各種條件,但卻并不能深潛2000米。
總之,對于「肉做的鯨能輕松下潛2000米,為何鋼鐵之軀的潛艇卻不行?」這個問題,最為本質的原因是因為——
潛艇外部和腔體內部的徑比K 值太小,且腔體內部需要維持人類呼吸,無法像生命體那樣降低壓強,導致比起鯨來說,人類各種潛水器所需要承受的最大壓強,遠遠比鯨大得多,達到20~50倍。
其實,最后我們可以做一個這樣的設想:
如果人類未來開發出了內部腔體可灌水、體積可壓縮的人工智能無人潛水器,哪怕用的僅僅是常規的合金材料,都足以在馬里亞納海溝11000米深處任意馳騁了。
說穿了,還是我們人類自己的身體構造,拖了后腿。
參考
- ^盧天健, 徐峰. 皮膚的力學性能概述[J]. 力學進展, 2008, 38(4):393-393.
- ^徐晉彬, 張宏民. 人顱骨力學性質的實驗研究[J]. 醫用生物力學, 1996, 011(001):5-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