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寫普通人,這和天津文化有關系。北京是精英文化城市,上海是商業文化城市,天津不一樣,是市井文化城市。”——馮驥才
《俗世奇人》是馮驥才以清末民國初的?天津?為?背景?所?寫的?短篇?合集?。
小人物?的?命運?在?煙火?燎?雜?的?俗世?中浮浮沉沉?,一個舊天津衛,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世情?冷暖。
《齊老太太》是其中頂不起眼的一個人物,她住在西城的一個小院里,最大的念想,不過是老頭死后,家別散了!
齊老太太本分平和,不吵架不拌嘴,頭一遭發火,便是那回二兒媳陪嫁的金戒指丟了,到死唯一的污點,便是親口承認“偷”了那個金戒指。
她怎么能偷自己兒媳婦的東西呢?
齊老太太在一家子的復雜神色里,不到一年便郁郁而終。
小老百姓的生活最容易被瑣事動蕩,一只丟失的戒指,就能散了一個原本和睦的大家庭。
怎么化解那些塞滿日常的雞零狗碎,往往都是落在“小”處的智慧。
親情比想象中的更脆弱,也比想象中的更強韌。
讀完全篇,對這位再普通不過的老太太心生敬佩,不要低估一個大家庭老祖母的覺悟:“齊”家,最不需要的便是“較真”。
一個金戒指引發家庭風暴:誰偷的?
齊老太太死了老頭,但她活得有滋有味。
兩個兒子雖成了家,還全住在家里,守著老娘;閨女老三沒出嫁,時時在身邊盡孝;兩個兒媳沒紅過臉,一人一天輪流做全家的飯菜;孫男娣女們承歡膝下,熱熱鬧鬧……
齊老太太在家德高望重,全家人對她一呼百應、只順不嗆。
兒媳和閨女閑時便陪著打牌,每天最后一把牌都要叫老太太胡。
孩子們在堂屋一角,給她支了一張軟榻,牌打累了,便倚在榻上伸伸胳膊腿兒,大家一邊說閑話,一邊吃零嘴、喝茶。
這日子,老太太覺著簡直活在天堂里。
二兒媳是窮人家的閨女,當年最金貴的陪嫁,就是一枚沒做工的金圓箍。
她特別稀罕,怕洗牌磨損到,每回玩牌時都摘下來,放在右手邊的一塊手帕上。
這天她抽空去灌暖瓶回來,忽然“喲”一聲,戒指沒了!
一家人里里外外地找,影兒都沒有。二兒媳又急又火,忍不住冒出一句:
“就出去灌水這一眨眼的工夫,光天化日的怎么會沒,除非鬧鬼了。”
東西丟了,誰在場誰發毛,畢竟有嘴也說不清,看誰都像賊。
大媳婦挨著放戒指那邊坐,總歸要爭辯“你說鬧鬼,可別是說我拿的。”
二媳婦便說“你干嘛往你身上攬,我能說誰,只能怪我不該把這么值錢的東西撂在桌上。”
話趕著話,就有一觸即發的火藥味了。
老太太臉白的像紙,頭一回發了脾氣:“誰也別出屋,相互別客氣,搜身!”
妯娌、姑嫂之間,都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地搜了一回。
老太太心里頭拔涼,她看著這光景,知道齊家“好”到頭了,要毀了……
怪得是屋里人就差掘地三尺,連犄角旮旯都翻一個兒,這金戒指簡直憑空消失的一樣。
但自此之后,齊家像被一股陰氣籠罩,大家都各懷心事,一桌吃飯,也沒了歡聲笑語,實在沒話找話,也全是作假。
牌局也打不下去了,齊家一下子冷清了一大半。
摧毀齊家團結的便是信任的崩塌。
就像“疑鄰盜?斧”一樣,自己?丟了?一把?斧頭?,便?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然后?他?仔細?看?那人?,不管?是?說話?、走路?、臉色?、表情?,都?像?是個?小偷?。
當?帶有主觀的?成見去看待?他人?時?,會扭曲對一個人?的客觀判斷。
對?二?兒媳?來說?,每位??在場?的?親人?都成為??這種懷疑?情緒??投射?的?靶子?。
只要二兒媳的疑心不解除,齊家的每一個人都會是她心目中的“小偷”,同時各個家庭成員也會互相猜忌,各自芥蒂。
齊老太太作為家庭核心的大家長,是相當痛心和焦灼的。
老太太“背鍋”的智慧:我偷的!
誰也不知該怎么把這局面掰回來,反正那金戒指找不回來,事情就過不去。
一天晚飯后,齊老太太趁全家都沒離開飯桌,忽然對大家說:
“你們聽好了!二媳婦那戒指的事你們別再瞎猜,戒指是我拿的!我有急用。你們也甭問我拿去干什么用了。”
這話像晴天霹靂,全家人面面相覷!雖不敢相信,可老太太一輩子沒說過半句謊,說話從不摻一點假。
更何況,那天在場的每個人都徹徹底底搜了身,只沒搜過她!
如果不是她拿的,好好一個金戒指跑哪兒去了?
老太太不說,家里沒人好意思問她偷去做什么了,也沒敢議論她到底啥時候歸還。
雖然她把丟戒指的真相撩開,家人彼此的猜疑和別扭沒了,可從此齊老太太在這一家老小眼中,臉上沒光,說話差勁,身子矮了半截。
大家素來對老太太的敬意,自然少了幾分,這點輕視不自覺在話語里、行動上表現了出來,老太太心如明鏡,她一下子老下去許多,每日飯菜都是叫老三端進屋里,再不出門。
一大家的后輩忍不住揣測:
老太太是不是沒臉見人?
一年過后,向來精神矍鑠的齊老太太便過世了。
喪事停當,拆掉堂屋的軟塌清掃地面時,老三在地縫里發現幾點閃光,她用發釵撥了一下,竟然是二嫂那只丟失的金戒指!
老三喊來哥嫂們,她流著淚對戒指懊悔道:
“你干嘛躲在這兒了,你要了我娘的命啊!”
齊家人回想一年里老太太的種種委屈,她為了一家人的和氣忍辱負重、郁悶至死,全都淌下淚來。
因“家齊”而樂,因“家齊”而死。齊老太太“背鍋”的智慧,是讓渡自我利益,消弭家人間的矛盾和隔閡。
家不是個錙銖必較、是非黑白的地方,很多時候需要的是一份“難得糊涂”。
作為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市井老婦,齊老太用最笨拙的方式捍衛著她所愛護的家庭,這種來自長輩的犧牲式的愛,在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里,并不少見。
做長輩的,永遠無私地心系著下一代,下一代卻很難逆向地共情和理解,這似乎是家庭關系中走不出的循環。
賢妻良母,要倒過來念
常言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咱們中國人的親緣關系,往往更為緊密。
一個大家庭里,除了血緣連結,還有婆(翁)媳關系、姑(叔)嫂關系、妯娌關系……
往往有德行的大家長,才能將一大家子和和睦睦地凝聚在一起。
在咱們的家庭生活里,婆媳關系是橫亙古今的難題。
傳統思想總強調“賢妻良母”,私以為有些本末倒置,一個家庭想往高處走,它的底層邏輯應是:“母良妻賢”。
言行影響比語言訓責更有力量。齊老太太情緒穩定、平順明理,她的兒子們才兄友弟恭,媳婦們才心平氣和,姑嫂間才和諧相處,孫輩們才其樂融融……
“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的?前提?,是?在于?家庭?組織結構?頂層?有德?的大家長?們?。
齊老太太之死,給讀者留下深深的遺憾,齊家人后悔的眼淚并不能挽回老太死亡的現實,結局言有盡而意無窮,它拋給我們一個現實的追問:
齊老太太去了,全家人還能抱團不散嗎?
筆者想到外婆在世時,每年春節一大家子都要從各地趕回去相聚,舅舅、姨娘們拖家帶口,二十幾口人齊聚一堂熱火朝天。
外婆走后,外公輪流跟著舅舅們過,每年參差著去探望。待外公走后,一大家人便像散了的沙,為瑣事兼生間隙齟齬,再也抱不成團了。
齊老太太活著時,每天心里一幅幅畫:
一家人在院子里春天栽花種草,夏天納涼說話,秋天舉竿打棗,冬天掃雪堆人。
當注重親緣的上一代人離去,這種樸素的念想也會成為一種奢侈。
一個“齊”字,難倒世間多少家庭。
唐時有一個叫張公藝的賢人,一共九代人共計900多人口?住在一起,卻?能?團結友?睦、和諧共處。
唐高宗詢問?張公藝治家的方法,他取出一張紙寫了100個“忍”字,這里的忍不止于“忍讓”,還有“忍心”的意思: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張公藝的?治家?之道?,或?可?給齊老太太?一家?解決?“戒指?難題”?,也?給??我們?現代家庭?的?相處?提供一份借鑒?——
“求大同,有小異,全家人之心,同一人之心,一人之心,為全家人之心。”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