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華南虎約有4000只,分布于湖南為首的南方各省,以豬、鹿、狍為食。
一只老虎需要70km2的森林,200只梅花鹿、300只羚羊,以及150只野豬。
1950年代,中國百廢待興,開墾野嶺荒山。生存空間被壓縮的野生動物破壞農田,政府號召狩獵,野生虎無食可吃。
江西、湖南爆發虎患,十年之間,僅湖南被吃掉的人便多達2000。
50年代開始,興起全國性的打虎運動,僅1956年,全國收購的虎皮便達1750張。
政府懸賞動員打虎
從50年代至80年代,四川、安徽、陜西、浙江、河南、山西等地華南虎相繼絕跡。
1986年11月6日,湖南安仁縣夾子捕獲一只華南虎幼崽,15天后因傷死亡。這是國家林業局最后一次接到野生華南虎的報告。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華南虎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至此后,再無野生華南虎個體被發現。
除了2007年周正龍“華南虎造假事件”,再也沒有華南虎目擊事件,基本野外滅絕。
關于華南虎的結局,中文互聯網上至今依舊爭論不休。
在互聯網上,對于華南虎滅絕的看法,大致分為五種:
1、必須滅絕論。
2、滅絕無所謂論。
3、可持續發展論。
4、悲憫者。
5、愛心泛濫者。
必須滅絕論,是純粹站在人類的立意,但同時也不考慮長遠利益的論調,或者認為滅絕物種不對人類產生影響。
滅絕無所謂論,單純覺得動物滅絕司空見慣,人類滅絕一兩種也無所謂。
關于可持續發展,中學課本講得很清楚,就不細說了。
悲憫者,老孟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正常的悲憫者,只是單純同情動物或者物種的遭遇,但面對人類整體利益的問題上,是會站在人類立場的。我屬于可持續發展論,當然也屬于悲憫者之一。
愛心泛濫者,這就是所謂的圣母了,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討論人類的利益,只看動物本身的利益。當然,如果一邊要求他人變成圣母,自己私下里又各種反面行為,那就是圣母biao了。
最后再回到華南虎問題上。
人民網當初有所“公論”:
餓虎之災的突如其來與激烈的收尾,是在湖南山林中逍遙縱橫了數百萬年的華南虎消失前的最后一場表演。因為手段落后、認識和方法有限,打虎,成了當年解決人與山林間矛盾的唯一手段。但這結局卻提醒著我們,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類應該發揮出均衡與和諧的大智慧,才能不在將來留下遺憾。
說穿了,在人類不夠強大的時候,華南虎是人類的敵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當人類成長為“巨人”,能夠空前影響,甚至掌控一些物種存活的時候,那華南虎就是人類手中的“資源”之一了。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這個責任大的真正來源,并不是因為強,而是因為破壞力。
有很大部分的人小時候都很愛破壞(熊孩子傾向,或者本身就是熊孩子),但如果已經是成年人之后,還像小時候那樣愛破壞,那就會危害社會公共安全了。
華南虎滅絕當然不是好事,但華南虎泛濫成災也不是好事。
其實中國的尷尬主要還是在于,人口眾多,華南地區能夠提供給華南虎的生活空間太少。像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兩千只雪豹,由于人煙稀少,怎么保護都沒有多少的問題。
如果華南虎還有一兩千只,的確得建立一個類似于東北虎的保護區。
東北虎保護區
保護區的選擇也是一個問題,中國耕地少的大環境下,保護區肯定主要選擇林區。范圍足夠大,同時沒有耕地的林區,華南地區實際不多的。
如果保護區不占有耕地,自然不會拖經濟后腿。能夠做到像東北虎相關林區那樣,旅游業也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如果旅游業實在是帶不動經濟,國家當然會補貼當地人。
當然,如果相關問題不能解決,華南虎大量存在的話,的確會出現印度那樣的問題。
或許,華南虎的悲哀不在于它滅絕的本身,而是和人類共爭資源,“不得不”滅絕。
所以,中國的領土面積還是太少了,畢竟我們還需要弄來一塊地,專門來養華南虎嘛。
其實如果華南虎真的沒有滅絕,哪怕和其它國家合作都行。尋找人煙稀少,類似的生態環境。
但滅絕了,那就什么可能性都沒有了。
就好比原始人抓到狼,如果直接殺掉,那么就永遠不會有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