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筍凍,閩南黑暗料理之一,是極具閩南特色的沿海名產,廈漳泉三市皆有之。
土筍凍,其原料為土筍,又稱土蚯、土虬,學名為可口革囊星蟲,類似沙蟲而短,富含膠質,洗凈煮熟后可連湯結凍,是舊時閩南避暑涼品。土筍產于沿海灘涂,對土質、水質要求高,因近來閩南沿海多興填海造陸,或改造成觀光沙灘,土筍日漸消亡,目前市面上所售土筍凍的原料,多來自灘涂遍布的寧德市。
事實上,福建沿海各市皆有土筍,或作羹食,或作凍品,惟漳、泉兩府舊地歷來將之奉為本地物產名品。泉州,以安海土筍凍最是聞名,如今在泉州、廈門街頭巷尾常可見其招牌;漳州土筍凍,舊出海澄縣,以海滄最為人所知,浮宮、白水一帶的名氣也相當響亮。兩種土筍凍,并不完全一致,安海土筍凍所用星蟲個大而皮色發黃,作成凍后,星蟲排列整齊且呈現淡白色;而海滄土筍凍的星蟲則細小而偏黑、偏紫,凍中星蟲雜亂分布,略呈細絲狀。因此,根據土筍凍的形狀和顏色,便很容易區分土筍凍的派別。
安海土筍凍,圖片來自公眾號《人文晉江》
早期,廈門島及同安的土筍凍與海滄相似,究其原因,無外乎此地灘涂皆飲九龍江水,土筍品類一致罷了;而安海土筍多產自五里橋所在內灣,又是另一品種,以故,兩地各自就地取材,造就了兩種不同的土筍凍型式。
70年代以前,海滄灣灘涂遍布,隨處都有土筍生長,盡管那時食物緊缺,但海滄人卻未將土筍當做珍饈束之高閣,而是取之用作雞鴨飼料,其賤如土這般。就算有人花費大量力氣將之作成杯凍,單價亦不超過一分錢。然而,隨著海滄灣、廈門筼筜港相繼填海造陸,兩個土筍主產區迅速消失,漳派土筍凍開始在廈門地區勢弱。盡管期間,海滄東嶼海鮮一條街開創了短暫的輝煌,將土筍凍、章魚、土龍湯等海滄海鮮三寶推向市場,但仍然無法改變漳派土筍凍在廈門供不應求的尷尬境地,于是,久而久之,人們甚至忘記了,在土筍凍的世界里,還有所謂漳派一說。
結凍前的土筍湯,圖片來自海滄區政府《閩南土筍凍制作技藝》,林聯和供圖
今人提及土筍凍,必引經據典溯其淵源:言“土筍凍”之出處,多指周亮工的《閩小記》,“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言“土筍”之來源,則推明萬歷二十四年屠本畯所著之《閩中海錯疏》,卷下介部,“泥筍,其形如筍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筍”。然以上二說,卻相當局限,至少在筆者認知范圍內,尚不足以言“最早”。
查《八閩通志》、《閩書》,全省皆無土筍相關記載。以二書為上限,綜覽漳、泉府縣志,或可理清土筍及土筍凍的真實淵源,免得未知所以者繼續以訛傳訛。
其一,于漳州,或可言“早”:
漳州現存最早的府志正德《漳州府志》,及海滄所在縣最早的縣志嘉靖《龍溪縣志》均未見土筍記載。一直到明萬歷元年的《漳州府志》,土筍才以“泥筍”的稱謂第一次面世。此記錄,較之《閩小記》和《閩中海錯疏》更早。然,萬歷元年,海滄所在海澄縣剛建立數年,卷三十海澄縣·輿地志·物產并無實質內容,僅備注到“與龍溪同”。此外卷一漳州府輿地志·物產[鱗部、介部]也寫到,“以上多出漳浦、詔安、海澄三縣”。如此,土筍應是龍溪(龍溪靠海處于嘉靖末年析置海澄縣,故此處應專指海澄縣)、漳浦、詔安、海澄等四縣的共有物產。
《漳州府志》卷十三龍溪縣·輿地志·物產,[泥筍]:“狀如銀魚,夏月煮成凍,極甘美”,其[銀魚]云,“色白無鱗,如銀筋,然味極甘美,又呼面條魚”。
繼至明萬歷四十一年全新改版的《漳州府志》,仍沿用前志對土筍的描述。
《漳州府志》卷二十七風土志下·物產,[泥筍],“狀如銀魚,夏月煮成凍,極甘美”。
土筍凍制作過程,圖片來自海滄區政府《閩南土筍凍制作技藝》,劉佳紅攝于海滄老鎮
遲至崇禎年間,海澄縣名義上的第一本縣志出爐,作者之一張燮博覽群書,在漳志的記錄之外,還引用了屠本畯《閩中海錯疏》關于土筍的描述。
《海澄縣志》卷十一風土志·物產·魚之屬,[泥筍],“狀如銀魚,夏月煮成凍,極甘美,《海物疏》曰,‘形如筍而小,形丑味甘’”。
康熙《海澄縣志》一改崇禎志風格,將土筍的形貌由銀魚改為沙蠶(應作沙蟲更合適些),更貼切實際。該時期的《漳浦縣志》,只見有“沙蠶”和“土鉆”,卻未有土筍,或許漳浦并不一土筍為奇吧。
《海澄縣志》卷十一風土志·物產·魚之屬,[泥筍],“形如筍,稍似沙蠶,鉆海泥中,其美異常,凍食尤佳”。其[沙蠶]云,“生沙泥,長可二三寸,味甘”。
最后是乾隆《海澄縣志》又在康熙志基礎上,豐富了描述。相比同期的乾隆《龍溪縣志》的一成不變(卷十九物產·鱗之屬,[泥筍],“狀如銀魚,夏月煮成凍,極甘美”)。顯然,土筍是海澄縣特產無疑。
《海澄縣志》卷十五風土志·物產·魚之屬,[泥筍],“生沙泥中,類沙蠶,煮之成凍,清痰火,補脾血,又極爽口。作羹亦佳,知味者謂不歉坡翁所謂玉版羹也”。其二,于泉州,或可言“廣”:
泉州現存最早的《泉州府志》修自萬歷年,該志未見土筍記載。因志書收集有限,筆者未能遍及泉州各屬縣明代縣志版本,僅識得泉屬最早出處來自康熙時期的《大同志》(又稱《同安縣志》)。大同志將土筍稱作“泥虬”,與漳州寫法不同。《閩中海錯疏》關于土筍的描述,名字上與漳志相同,但分類上卻與大同志同歸“介屬”,又與澄志“魚屬”不同。
《大同志》卷四物產志·介屬,[泥虬],“類沙蠶而色紫,可浄煮作凍”,其[沙蠶]云,“一名龍腸,生海沙中,色白味甘,鮮食甚佳,曬干不如”。
至乾隆年間,泉州及下屬的同安(含廈門)、晉江等縣都增加了土筍的字條,泉志將土筍重命名為塗蠶(同土蠶),且在《大同志》的基礎上強調了同安人的稱謂“泥虬”,或暗示此物多見于同安縣;《同安縣志》則兼顧了大同志和同期府志的內容,只是將“同安人”三字去除;然《晉江縣志》,卻在府志的基礎上將同安人改為“土人”;同屬同安轄域的《鷺江志》,則在府志的基礎上稍作改造。整體上看,乾隆各方志關于土筍的描述,大體上是對《大同志》的繼承,可見,各府縣已經開始重視轄域內的土筍經濟和影響力了。
《泉州府志》卷十九物產·鱗之屬,[塗蠶],“類沙蠶而紫色,同安人謂之泥虬,可凈煮作凍”。 《同安縣志》卷十四·物產·鱗之屬,[涂蠶],“類沙蠶而色紫,謂之塗虬,凈煮之可作凍” 《晉江縣志》卷一輿地志·物產·鱗之屬,[塗蠶],“類沙蠶而紫色,土人謂之泥虬,可凈煮作凍” 《鷺江志》卷三·土產·介之屬,[涂蠶],“一名泥繆,亦可凈煮作凍”。
之后,道光《晉江縣志》基本延續乾隆本的寫法;而《安海志》則僅提到“泥蠶”之名;民國《南安縣志》在乾隆泉志基礎上將同安人修改為“泉州人”。
《晉江縣志》卷七十三物產志·鱗之屬,[塗蠶],“類沙蠶而紫色,土人謂之泥虬,可凈煮作凍”。 《安海志》卷四物類志·蟲魚,“介類之佳者則有蟳蠘鱟蚶蚌蛤蟶竹蟶蛤蜊牡蠣車螯…泥蠶沙蠶,凡海物得四時之氣不同,各乘氣候而至,漁人及時設收,有無多寡,歲各不同,亦如五谷之有豐歉云”。 《南安縣志》卷十一物產志之二·鱗之屬,[塗蠶],“類沙蠶而紫色,泉州人謂之泥虬,可凈煮作凍”。
安海土筍凍,圖片來自公眾號《人文晉江》
最后到了民國,關于土筍及土筍凍的認知算是定型了。《同安縣志》似乎認可了周亮工在《閩小記》中對土筍凍偏寒的說法,故加入了同安人就食土筍凍喜好搭配芥末的吃法內容;而《廈門市志》則將篇幅給了土筍凍的做法。此時,不管是名稱、做法還是吃法,土筍凍都與當代無異,那么從清代到民國,關于土筍凍的質變又是如何?此流不得而知也。
《同安縣志》卷十一鱗屬,[土筍],“冬月生于海濱,形如蚯蚓,味甘,原名塗參,又名泥虬,性寒,多食令人泄,煮凍和芥末食之則無病”。 《廈門市志》卷十物產志·魚介類之分述,[塗筍],“出海田岸上,狀如蚯蚓,長寸余,皮粗赤色,去其外皮肉白,合石花菜煮而熟之,湯凝成凍,名塗筍凍”。由上可見:
土筍及土筍凍,以筆者所考,最早的出處應是明萬歷元年的《漳州府志》,其名為“泥筍”。約莫在嘉靖、隆慶年間(按漳州府縣志載,應在萬歷元年以前,嘉靖十三年以后)土筍凍開始為世人所普遍接受,受眾分布在九龍江出海口所在的海灣,上起晉江南,下迄漳浦北,相當于今天的金廈灣。從記載上看,以漳州《海澄縣志》和泉州《同安縣志》(今屬廈門市)最為詳細,該地區也是今日土筍凍主要消費區之一。
(余論:土筍凍的出現時期與分布區,與明代月港通販東西洋及嘉靖大倭亂高度重合,其起源或與之有關,而土筍一名之由來,或是“泥筍”與“土虬”的結合)
參考資料: 朱家麟.廈門吃海記.廈門:鷺江出版社,2016年第1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