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不得追問同族同窗楊來輝“美篇”《紼公房宅里——新化縣北渡村(一、二、三、四)》(以下簡稱紼公房)的來龍出脈,便在香噴噴的年味中,進入了“北渡楊氏”宗脈的歷史天空,吾思緒亦隨山移水轉致翻“經”越“典”,讓人感受到北渡村“一大”“二多”“三美”之境地。
村域范圍大。
《紼公房》載:“北渡村在縣西南七里,舊屬大陽五都一甲,明代戶名楊戊子,蓋榮卿公孫仲六公所創立也。其地今屬中和團,廣袤不逾十里。東至城廂團之上下村以打石嶺塘沖山為界,南至輔田村以長春巷謝公嶺為界,西至金灘村以朱公溪渡頭為界,北至金灘及大洋村以龍爪塘巖頭山兩渡為界。仲六公由曲溪遷此,衍生禮、亮、衡、海四房,二十傳戶約百口千奇。”
其描述范圍,相當于原北渡公社所轄十村之管區,這亦是原來“公社”所稱“北渡公社”之緣故。
亭園堂墅多。
有先志亭、望云亭、古樹亭、望江亭、蒙泉亭等;有神道碑、節孝牌坊、青來別業、北渡山莊(外翰居)墅園;有藕塘書屋、云梯書屋、植松書屋、立雪草堂;有鑑公廟、塘沖廟、石板廟;檀山灣、柳江灣、雙井邊、三叔園、大夫弟、燭臺上、翕園、老桂山館;有茹經堂、清月堂、忍讓堂、五枝堂、和公蕩;有怡逸軒和柳塘。特別石槽門,即六組聚居區,史稱“妍花園”,為一品位別墅區。在我記憶中,其含三重堂、四合院、獨棟雙拼,并有廂房若干,且用石灰巖鋪墊走道。
人文景觀美。
《紼公房》載:北渡山莊,其五柳亭之“待月樓”,諸勝種花極多。
邑人有云:“臥山云房者,乃堯階學博將業莽度原麓,陂夷并構也。橫枕書墅,俯瞰菟裘。由西廊歷登崇厚墉,恍入壺天。而探邃過于焉,風來吟龍,月出驚鳥,雅有松石間,意每于義,窗展塌鄴架披,函時還讀之,合賞女郎之福,學博至孝,捧檄娛親,思網極之難酬,欲招魂而無術,登覽徘徊,曷罄望云之感。芬芬郁郁,郁郁英英,淡拔難聞,輕籠不散,則為白云深處,一徑曲達,垂柳五株有亭。敞乎其間快雪,則珠跳棋局,熏風而竹掃,琴床宜夏宜冬,義皇而上直與淵明抗跡。紅雨霏而百萼放,黃云卷而萬隴連。春秋佳日,每囂囂而歌,踏踏焉左轉風月關,怪石如磯,可擊歸林意,平皋若岸,可興碧澗之歌。泊航于斯,則藹藹傍云,安得促席。折趨別徑,雜卉方栽,而勤資灌溉,繁英乍植,而盡辟荒蕪,到此為是亦園境被白云鎖住,至若一身蕊孕半角葩胎煙結幕以低垂藹成陰,而密護香閣之下,鄔自藏春時,而夕陽在山片霞照井,有花無月,虛此良宵,或停琴而佇,或舉杯而邀,近水樓臺,卷簾以待,夫以學博,慨縉云之紀,官難追上世緬卿云之復旦猶遇今時即出岫,本屬無心而化雨,仍需沾足其托諸歌詠而署于幽居者譬表太虛,將云礽景仰,而勿替秉筆為記,非洗眼于云水,光中疇克從事。”
據《紼公房》載:楊氏自宋大觀中簽判師周公由江西吉水遷槎溪迄今,聚族而居者五百余年矣。
先是仲六公居槎溪,稱槎溪為鮮原地,距邑城三十里許,后因挈家而遷大陽五都之曲溪,而曲溪濱于河,馮夷鼓浪,必患水災,乃遷北渡而定居。生宗禮宗亮宗衡宗海四祖。
貞讀之知師周公為新邑楊氏之始祖,仲六公為北渡楊氏始祖也,其名必賢字仲六,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四月四日巳時生(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距今644年),天順八年甲申十月六日寅時卒,年八十五,葬虎形山頂。
每當彎彎月亮從排山上落下;
每當紅紅太陽由黃鱔嶺升起。
在面對北渡村域綿延群山與河川所隱喻的浩瀚時空,將歷史與現實兩相對比,可謂“古往今來非昔比”。
一切生命如故,皆是非常渺小的存在。
如《沉思錄》“想想普遍的實體,你只占很少一部分;想想普遍的時間,你只分享一個短暫而不可分的間隔”;甚至為短暫一瞬,但卻又包含著每個人唯一的此生。
如同將眼前場景模糊了面目的任何一株植物,它們都只擁有各自榮枯有度的生命史。
作者 楊建長
特別鳴謝著名史志專家楊來輝所供“楊氏史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