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非常關心這個,并提出了這個問題。
先直接說結論:
巴拿馬猴進入“石器時代”?
完全是媒體在博人眼球。
而且這個新聞是好幾年前的了,最先由美國媒體報道,后來被中國媒體轉載。
不知道為何,今年大量自媒體跟風寫了不少文章,現在竟然沖上了某乎熱榜,也是離譜。
過去的基礎教育和宣傳,讓大眾認為人和其它動物之間的差距很大,是涇渭分明的,貽害很大。
這種陳舊的觀點,至少在70多年前,就開始被學術界批判了。
從20世紀中葉開始,科學家對動物的認知研究越來越重視。
他們通過讓動物推杠桿、拉繩子、挖食物、在水迷宮里游泳,以及對電腦屏幕上的圖像做?出反應等等[1],來對動物的認知能力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幾十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
人與動物具有相似的感官基礎,都是通過相應的感覺受體,把外界信號轉化成電信號,然后提供給大腦處理。甚至很多動物的一些感官遠遠超過人類,例如蝙蝠和海豚的回聲定位[2],一些鳥類的視覺。
“注意”被認為是伴隨知覺、記憶、思維,以及想象的復雜神經活動,但無論爬行動物、鳥類,以及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大腦內都會表現出相同的機制:根據情境的需要選擇加工需要的信息,而抑制不需要的無關信息[3]。
除此之外,大腦的學習機制、記憶功能[4]、空間認知能力[5],高等脊椎動物和人類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一些動物,甚至表現出了邏輯和數學能力[6],以及語言能力(一些動物能理解個別字詞甚至簡單的句法變化)[7]。
甚至黑猩猩的短期記憶甚至比人類還要優秀。
想必有人會不服輸,不服輸的人類,可以挑戰一下黑猩猩的短期記憶。
- 原回答下有給出相關鏈接。
即便是人類引以為豪的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動物界也并不特殊,無論其它大型靈長類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狒狒、猴子,還是一些哺乳動物,例如大象、熊、 鯨類、海獺,甚至鴉科為首的一些鳥類,甚至是無脊椎的章魚,都被觀察到會使用工具[8]。
如果說巴拿馬猴已經進入了“石器時代”,那么以上這些動物都已經進入了“石器時代”。
而且黑猩猩、大象、鯨類往往智商比巴拿馬猴更高,甚至虎鯨為首的鯨類社會組織分工更高,語言更加的復雜,它們又算是進入了什么時代呢?
這些研究讓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高等動物是存在自我意識的。
1970年,生物心理學家戈登·蓋洛普發明了鏡子測試(mirror test),通過在動物身上不可見的部位(例如額頭)涂抹相應的斑點,來觀察并判斷,動物是否會意識到斑點是在自己身上,從而判斷動物是否存在自我意識。
蓋洛普首先發現黑猩猩能通過鏡子測試[9]。
后來,大量的研究者也通過相似的研究測試其它的動物。
經過30年的時間,人們發現,除了黑猩猩等類人猿外,鴉類、大象、鯨類都能認識鏡子中的自己。因此,這些動物一般被認為存在自我意識[10]。
通過對人類嬰兒進行鏡子測試,研究者發現,人類嬰兒通常要到1~2歲才能認識鏡子中的自己[11]。雖然鏡子測試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點,但從人類嬰兒的認知發展來看,自我意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能通過鏡子測試的哺乳動物往往也擁有很?高的?腦化指數,它們一般具有數歲兒童的智商,擁有豐富的情感能力,它們富有同情,能感知快樂和郁悶。
當然,在它們遭遇創傷時,心理上的痛苦感受也會和人類相似。例如,經歷狩獵創傷的大象會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12]。大象相當于人類4~5歲的兒童,并擁有很好的記憶力,它們憎恨獵殺它們的人類,同樣也能辨識?哪些?人類是來幫助它們的。例如,曾經一頭被偷獵的大象,主動向救援人員尋求幫助。
除此之外,與人類智慧發展高度相關的鏡像神經元,也同樣在猴子和鳥類中被觀察到[13]。
鏡像神經元對于理解他人的行為,以及模仿學習十分?的?重要。這表明,這些動物在情感、行為,以及自我意識上,與人類具有相同的神經基礎。
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支持高等動物存在意識。
2012年,眾多的神經生物學家和認知科學家簽署了《劍橋意識宣言》[14]:
大腦皮層的缺失,似乎并不妨礙生物體驗情感狀態。大量的研究表明,非人類動物具有意識所需的神經解剖學、神經化學,以及神經生理學基礎,并能表現出有意識行為。因此,充分證據表明,產生意識的神經基礎并非人類獨有。非人類動物,包括所有哺乳動物、鳥類,以及章魚等其它動物,都擁有產生意識的神經基礎物質。
像海豚黑猩猩這樣的高智商動物,它們不僅具備意識,也具有和人類相似的移情能力。它們不僅能表達自己的痛苦,也能理解人類的痛苦。
當它們遇到困難時,選擇尋求人類幫忙,通過肢體動作以及哀求的聲音試圖與人類交流時,與年幼的你向一個語言不通的外地大漢尋求幫助,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除了向人類求救外,高等脊椎動物也存在著豐富的互助行為。
- 例如,蒙哥會贍養老年、生病或受傷的成員;雄性狒狒遇到掠食者撤退時會保護后方;黑猩猩可不計回報地幫助其它成員;海豚會拯救溺水的其它動物(以及人類);非洲水牛會拯救被掠食者攻擊的其他動物;一些鳥類會保護無關幼鳥免受食肉動物的侵害。
多學習和了解相關的知識,以后才不會被這樣的新聞或者文章嚇唬到。
參考
- ^ Wasserman EA, Zentall TR, eds. (2006). Comparative cognition: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s of animal intelligence.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8 ff.
- ^Stebbins WC, Berkley MA (1990). Comparative Perception, Vol. I, Basic Mechanisms; Vol. II, Complex Signals. New York: Wiley.
- ^Blough DS (2006). "Reaction-time explorations of visual attention, perception, and decision in pigeons.". In Wasserman EA, Zentall TR (eds.). Comparative Cognition: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s of Anim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89–105.
- ^Wasserman E A , Zentall T R . Comparative Cognition: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s of Animal Intelligence[M]. 2012.
- ^Brown M F , Cook R G . Animal Spatial Cognition: Comparative, Neural,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J]. Revista Latinoamericana De Psicología, 2006, 40(1):170-172.
- ^Brannon E M , Terrace H S . Representation of the numerosities 1-9 by rhesus macaques (Macaca mulatta).[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 2000, 26(1):31-49.
- ^Shettleworth SJ (2010). Cognition, Evolution and Behavior (2ND ed.). New York: Oxford Press.
- ^ Bandini E , Tennie C . Explori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 learning in animal tool-use[J]. PeerJ, 2020, 8(3):e9877.
- ^Gallup, GG Jr. (1970). "Chimpanzees: Self recognition". Science. 167(3914): 86–87.
- ^Gallup, GG Jr. (1970). "Chimpanzees: Self recognition". Science. 167(3914): 86–87.
- ^Beulah Amsterdam (1972). "Mirror self-image reactions before age two".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5 (4): 297–305
- ^Bradshaw, G.A. (2005). Elephant trauma and recovery: from human violence to trans-species psychology. Doctoral dissertation 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 Santa Barbara.
- ^Keysers, Christian (2010). "Mirror Neurons" (PDF). Current Biology. 19 (21): R971–973.
- ^Mcdermott K . The Cambridge Declaration on Consciousness in Non-Human Animal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