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王辰。今天是大年初一,我謹代表《王辰課堂》公眾號所有的小伙伴們,祝各位朋友新春快樂!祝福大家四季平安,一生太平!也祝福我們的祖國人壽年豐,國泰民安!
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里,跟朋友們分享一篇舊文,是我讀《心經》的心得體會,作為大家節日里的閱讀材料。
當然,我只是從哲學的角度、實用的角度來闡述我個人對《心經》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
有人說儒釋道是一家,是相通的,其實也不難理解。儒家和道家本來就是華夏文明的核心,佛教作為外來文明傳入中國之后,經過歷代的佛家知識分子的漢化,也吸收綜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就如同諸子百家一樣,“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
我是苦讀了《道德經》好多年,再去看《心經》、《金剛經》和《壇經》,就覺得是相通的,也許這也是個學習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借鑒。
今天就不過多地給各位錄語音,各位有機會可以讀讀我下面的文字部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和啟示。再次給各位 拜年,感謝各位對我們的支持。
偶然的機會,一位朋友送了我一本書,里面收錄了《金剛經》、《心經》和《壇經》。在坐飛機的時候,我竟然耐著性子看完了,瞬間有了不少感悟,從此對《心經》有了印象,也聽過王菲唱的同名歌曲,就立志把《心經》背誦下來。
人到中年,背誦東西已經不像孩提時代那么容易,所以就在每次說明會候場的時候,努力背誦抄寫,并借助手機百度糾正錯誤,一不小心竟然堅持了幾年,如今已經可以背誦得很流利了,幾乎不需要思考。
曾經在幾次寺廟祈福形式的產品說明會上,利用《心經》開題,收到不錯的效果。
微信的朋友圈里,總能看到朋友轉發關于心經的翻譯,總是覺得只是從文字到文字,并沒有給讀者什么啟示。甚至許多人把《心經》推崇到玄而又玄的高度,說什么轉發就能功德無量。
偶爾跟朋友的交流當中,發現許多人都把這260個字當成神秘的經文去念,只是作為祈求神靈保佑的手段而已,也并不能說出什么心得感悟。
今天在這里,寫寫我學習《心經》的心得,希望能給各位同好以拋磚引玉的作用,也歡迎大家拍磚。
《心經》的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在網絡上找個了號稱經典的翻譯,也在這里引用供大家參考。
觀 自 在 菩 薩 (觀察內在,自見菩薩),
行 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深入的修行心經時),
照 見 五 蘊 皆 空(看到五蘊:形相、情欲、意念、行為、心靈,都是空的),
度 一 切 苦 厄 (就將一切苦難置之度外)。
舍 利 子(菩薩對學生舍利子說),
色 不 異 空(形相不異乎空間),
空 不 異 色。(空間不異乎形相),
色 即 是 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間),
空 即 是 色(空間等于形相),
受 想 行 識(情欲、意念、行為、心靈,
亦 復 如 是(都是一樣的)。
舍 利 子(舍利子呀),
是 諸 法 空 相。(一切法則都是空的),
不 生 不 滅(不生不滅),
不 垢 不 凈(不垢不凈 ),
不 增 不 減(不增不減)。
是 故 空 中 無 色(因此空間是沒有形相的),
無 受 想 行 識 (也沒有情欲、意念、行為和心靈),
無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
無 色 聲 香 味 觸 法(更沒有色、聲、香、味、觸、法 等六塵),
無 眼 界(沒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 至 無 意 識 界(直到沒有心靈所能感受的界限)。
無 無 明(沒有不能了解的),
亦 無 無 明 盡 (也沒有不能了解的盡頭),
乃 至 無 老 死(直到沒有老和死),
亦 無 老 死 盡 (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
無 苦 集 滅 道 (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
無 智 亦 無 得(不用智慧去強求),
以 無 所 得 故(所以得到與否并不重要),
普 提 薩 埵(菩薩覺悟之后),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依照心經),
心 無 掛 礙(心中沒有礙),
無 掛 礙 故(由于沒有礙),
無 有 恐 怖 (所以不恐怖),
遠 離 顛 倒 夢 想(遠離顛倒夢想 ),
究 竟 涅 盤 (最后達到彼岸)。
三 世 諸 佛(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依照心經),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無上、正宗、正覺的 三種佛果)。
故 知 波 若 波 羅 蜜 多(所以說心經),
是 大 神 咒 (是變幻莫測的咒語),
是 大 明 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語),
是 無 上 咒(是無上的咒語),
是 無 等 等 咒(是最高的咒語)。
能 除 一 切 苦(能除一切苦 ),
真 實 不 虛 (不是騙人的 )。
故 說 波 若 波 羅 蜜 多 咒(所以說心經),
即 說 咒 曰 (其咒語曰),
揭 諦 揭 諦(去吧,去吧),
波 羅 揭 諦 (到彼岸去吧),
波 羅 僧 揭 諦(大家快去彼岸),
菩 提 薩 婆 訶(修成正果)。
個人心得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世音菩薩在長期修行心經的時候,突然悟到一切(五蘊)都是空的(空,我們先把它定義為有規律的意思,規律,即因果。有人說把空理解成規律比較狹隘,但是總比不說清楚好),所以就超越(放下)了一切痛苦與煩惱。
為什么悟到了一切都是有規律的時候,就能超越一切煩惱呢?
因為當我們接受了世間萬物都受規律支配的時候,當我們接受”規律不可抗拒“這一結論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少卻很多煩惱。
在佛教的說法里,煩惱的來源主要是“得不到、怕失去”。從規律的角度來說,該來的一定會來,該去的一定會去,這就是趨勢,所以擔心得不到什么或者害怕失去什么,都是自尋煩惱。
舉幾個通俗的例子,證明一下接受規律的控制、承認規律不可抗拒的觀念是可以解脫煩惱的:
人一生下來就意味著一定會死亡,我們每個人都得死,這就是規律,誰也抗拒不了(《道德經》第50章開篇四個字“出生入死”就是表達這個意思)。
如果我們明白和接受了生死的規律,就知道唯一正確的生活哲學就是好好活著,珍惜每一天,而不是期待某一天,其實這個道理最通俗的說法,就是“活在當下”。
我們的父母也一定會死亡,這也是規律。那么怎么辦呢?正確的做法就是在他們活著時盡心盡力地孝順,死后就不需要過度悲傷、后悔和遺憾了。但現實中許多人都是“活著不孝,死后亂叫”,剩下的就是沒完沒了的后悔和自責。
股票的本質(規律),就是上市公司免費(當然有一些所謂的成本)融資的渠道,第一本金不用還給股東(只能買賣股權),第二可以不給利息(分紅),這樣誰會對你的投資(錢)負責呢?
所以炒股如同賭博,就不能有情感糾結,愿賭就得服輸,更不能期待用道德去約束參與者(比如杜絕股市黑嘴),股價的漲跌一定是人為操縱的結果,絕不是自然發生的。
所以說,接受了規律,接受規律的控制,就能做到豁達,拿得起、放得下、超然物外。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我們把它定義為有形的物體(物質);空,我們把它定義為無形的規律。
有形的物體是脫離不了無形的規律存在的,而無形的規律也不是獨立于有形的物體之外的。有形的物體就是無形規律的具體體現(存在),而無形的規律也是有形物體的高度抽象。
色,可以理解為《道德經》里的有和名,空可以理解為《道德經》里的無和道。道家和佛家都是研究社會和人生的哲學,殊途同歸也是對的。東晉佛教學者僧肇的“真空妙有”理論,就是把道家和佛家的理論很好地結合到一起的一次突破。
生活中找兩個或許并不確切的例子:
把電流比喻為空,電器就是色,電流是通過電器體現它的存在和價值的,電器如果失去了電流也就沒有用了,這就是色空的辯證統一。
錢是各種商品的等價交換物,所以又叫通貨,就是能買到各種東西的東西,所以錢就是空的狀態,就是個概念,是形而上的(《易經?系詞》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各種商品的統稱。而各種商品,就是錢的具體存在狀態,屬于色的范疇。錢脫離不了商品而存在,商品的價值也可以抽象為錢,商品和錢的關系也是色空一體的對子。
《道德經》第一章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從無的狀態,即空的狀態,可以發現事物的奧妙(本質)。當我們發現各種商品都是錢的具體存在狀態時,我們就明白了從價值的角度看,各種商品都是錢,既然都是錢,就沒有必要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有價值就好。脫離了好惡,就沒有煩惱。
從有的狀態看,就能發現不同事物的區別(特點),當我們專注于具體的物象看各種商品,就會發現各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各有區別,儲蓄、股票、保險、房產、黃金等等都各有各的存在價值,在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方面都各具特色,不同的人生需求要配置不同的資產。
佛家說,執著必生煩惱,執著必被傷害。
只要我們陷入到情感糾結當中,我們就有了偏好,有人喜歡股票,有人喜歡存款,有人喜歡黃金,有人喜歡保險,這樣就會有很多痛苦。
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不能去客觀了解別的商品的作用和屬性,不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投資過于集中,一旦遭遇系統性的行業風險,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正所謂,哪里執著,哪里受傷。
六祖慧能在聽到了別人誦讀《金剛經》時,瞬間頓悟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價值。
住,就是住相,糾結于具體的物象,比如說我就喜歡黃金就是住相,執著于黃金,成敗都系于黃金;相,即色,色相,有形的實物。
生其心,就是發現它的智慧和奧妙。不糾結,才能有客觀,正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看透大千世界。
當你執著于黃金,就不能以開放的胸懷去看待別的投資工具的價值,就不能從空的高度看待各種商品的存在意義,這就是為什么許多人投資失敗的原因,因為執著(住相)。
為什么佛家倡導不要住相呢?
其實老子的《道德經》開篇已經闡述了相同的意思。我們所熟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在告訴我們對無形的客觀規律(道)和有形的世間萬物(名)的認知都是主觀的、片面的、漸進的,如果執著其中一點,就很難有更全面的認識,“管中窺豹,只能見一斑”。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個很數學的描述,就是依此類推的意思。
前句講的五蘊之中色蘊和空的關系,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句式,同樣適用于受、想、行、識這四蘊,即“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三蘊依此類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黃帝四經》云:“道生法。”,法,法則,是道(規律)的具體表述,所以依然符合道的本質,即空,所以說諸法空相,也有說萬法皆空。而空有什么特點呢?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我們說佛家的“空”和道家的“道”可以類比,再看《道德經》里怎么描繪“道”: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經》第25章)。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道德經》第14章)。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道德經》第56章)。
這些說法,都是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即規律(道或者空)是恒常不變的,如果可以隨便改變(能生能滅,能垢能凈,能增能減),就不是規律(真理)了,因為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謬誤。
孔子倡導的“中庸之道”,也強調過猶不及。過和不及都是偏離道。道是自然而然的,正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即自然,道法自然。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m然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是辯證的統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但絕不是可以隨便地轉化的。真空生妙有,空生萬物,但空中竟然無一物。這和道家的說法一致。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第40章)?!暗郎唬簧?,三生萬物”(《道德經》第42章)。
道生一,不能說一生道。一粒種子,一顆胚胎,都孕育著一個生命,但我們不能說一粒種子里有一棵植物,一顆胚胎里有一個動物,但是植物又能產生種子,動物又能產生胚胎。“(道)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于大”(《道德經》第34章)。
道生養萬物,萬物中都有道的身影,但是道中卻無萬物的實相。
從實相這個角度來講,空中沒有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也沒有眼界等六識十八界,也沒有無明等十二因緣,也沒有苦集滅道四圣諦,也沒有智慧和所得。
《中庸》里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p>
中是天下之本,就是道,就是空。打個比喻,喜怒哀樂是人的情緒,人心中并沒有所謂的喜怒哀樂存在,但是喜怒哀樂確實是心中所發。心中無怒,怒卻從心中生。中節,符合一定的度,就是和,和于大道。
《道德經》第55章:“終日號而不嗄(sha),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笨梢姟昂汀笨梢岳斫鉃槎龋嫌诘赖囊蟆?/p>
《道德經》第16章說:“復命曰常?!背#酪?,和,亦符合道。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斢^世音菩薩明白了一切都是空的時候,就學會了放下一切,因為了無牽掛,所以就不再患得患失,就沒有了恐懼感,從此知道了手段和目的的區別,不再為凡事羈絆,不再顛倒因果,終于修成正果。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p>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想得到”和“怕失去”。悲劇的產生,就是我們想要的并不是重要的。
何謂顛倒,就是手段和目的錯位。
賺錢是為了好好生活,叫不顛倒,如果活著就為了賺錢,就顛倒了,就出現了許多為了錢不要命、不要臉的悲劇。
吃飯是為了好好活著,叫不顛倒,如果活著只為了吃飯,就顛倒了,那是豬的理想。
孩子考試好壞都愛他,叫不顛倒,這是親生父母應該有的態度,如果考不好就打,就顛倒了,你到底要孩子還是要成績呢?
警察罰款為了交通順暢這是對的,如果罰款為了創收,就顛倒了。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這句話在今天的中國,尤其具有警示和啟示作用。
比如,買不買保險,就是關于生命和金錢到底誰為誰服務的問題的思辨。認為命比錢重要的,都會買保險。認為錢比命重要,就不會買,就是顛倒了。
“不做風險管理,就做危機管理”,風險是因,危機是果,顛倒因果,當然要受到懲罰。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獰o論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都是依照“到達彼岸的大智慧”修成正果,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意境。連佛也不能離此法門(般若波羅蜜多),眾生豈可例外?另覓其他途徑,豈非顛倒!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是對“般若波羅蜜多”的高度贊揚,說它無所不包,無所不通,無所不照,無可比對,是獨一無二的靈驗。有什么用呢?“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苯邮芪逄N皆空,不再抗拒規律;學會色空一體的辨別能力,超然物外;學會看開放下,不再執著;分清楚手段和目的,不再顛倒;從此就沒有煩惱了,確實可以做到。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這個咒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網絡上的翻譯為:度過去呀,度過去呀,向彼岸度過去吧,眾生都向彼岸度過去吧,都修成正果吧!換個說法就是去經歷吧,去經歷吧,全力以赴去經歷人生的一切吧,最終我們都會覺悟的!
我的理解是: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一場修行,歷史可以重演,生命不能彩排。該有的經歷,寧可做錯,不能錯過。但是不能一錯再錯,全力以赴,盡心盡力就好。苦修成正果的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也可以有。
六祖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又云:“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華嚴經》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p>
在談到修行時,說有兩種人,一種是漸修漸悟,一種是漸修頓悟,無論早悟還是晚悟,漸悟還是頓悟,每個人都可以覺悟,讓我們每個人都用心修行吧!
重要提示:
【總編:張小瀾】
二維碼是報名通道
關注王辰老師的視頻號
不錯過每一場 難得的直播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