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除夕。
轉眼間,一年又到了尾聲。無論今年收獲如何,回家過年才是正事。在這里文史君祝愿每位家人朋友,除夕闔家團圓,龍年萬事呈祥。
說起2024年的除夕,其實還挺特別的。因為2024年的除夕,是近幾年唯一有“大年三十”的年份。在接下來的5年內,每逢臘月二十九,就接的是大年初一。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與我國的歷法規則有關。
“大年三十”與“臘月二十九”
關于我國歷法的文化知識,文史君在以前的不少文章里都有過提及或解讀。
在我國古代,祖先們非常聰明。為了生產生活的便利,古人兼用了兩種歷法,分別是陽歷和陰歷。可以說,我國古代使用的是“陰陽合歷”的紀年方式。
科學角度上講,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制定的歷法,而陰歷則是依據月亮繞地球的運動周期,也就是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來制定的歷法。
陽歷,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定位一年,每年365天(閏年多一天);陰歷,每月大約為29-30天。整個21世紀,陰歷每月最短為29.27天,最長為29.82天。
為了便于應用,陰歷取整數后,演化出了大月和小月。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這時候如果臘月正好碰上陰歷為小月,大年三十就會“缺席”。
現如今,陽歷是國際通用的歷法,適用于科學研究和國際交流;陰歷則是一種陰陽合歷的歷法,結合了太陽和月亮的運動,更適用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
“除夕”的習俗
除夕,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后一天稱“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之意。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后一個晚上。
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游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
正是因為除夕有著如此非凡的意義,自古至今關于除夕流傳有諸多習俗。即便如今傳統文化丟失嚴重,但有幾件核心的習俗還是有必要知曉的。
·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是國人保留最好的一個習俗。據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我國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已經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
除夕夜的守歲,也是重要的習俗之一。文史君記得小時候就有與家人一起守歲的記憶,只是現在這種意識淡薄了不少。
關于守歲,宋朝詩人蘇軾,在其詩作《守歲》中留有詩句:“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貼年紅
所謂年紅,就是春聯、門神、窗戶、福字、年畫等。這一紅色喜慶的元素,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文獻記載,貼春聯起源于宋朝,盛行于明清。只是貼春聯和福字,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文史君在文章《新春貼“對聯”有講究,“福”字能倒貼嗎?很多人搞錯,一定收藏好》中有解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以上鏈接進行閱讀。
·放爆竹
中國民間,自古有“開門爆竹”一說,也就是說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都要燃放爆竹。
放爆竹,不僅可以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更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今年來,很多城市放開了爆竹燃放,可以說是一件好事情。
·祭祖
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不同的地區,禮俗略有不同,祭祖形式各異,但表達的心情和情懷是一樣的。
如今,在山東、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區,祭祖的習俗保持的比較純粹,也算一種幸運。
·掛燈籠
過年掛燈籠,是中國的古老習俗,紅色代表喜慶,圓形燈籠則寓意團圓美滿,紅燈籠象征著平安祥和、紅紅火火。
多重喜慶加持,掛燈籠成為如今最普遍和普及的習俗之一,成為新春的重要符號。
·壓歲錢
壓歲錢,是過年習俗之一,年夜飯后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只是如今很多地區已經淡化了這一習俗,對此文史君不做評價,但還是以為能保持為好。
最后,在龍年新春到來之際,誠摯地感謝讀者家人們對“文史道”的支持與厚愛,恭祝大家新春愉快,身體健康,闔家歡樂,萬事如意!
讀者們,關于“2024年除夕夜與習俗”,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