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名句〕:1、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以及“高士美人”與“疏影暗香”;2、袁安困雪;3、師雄夢梅。
出處:《明史·高啟傳》。
參資:古詩文網《高啟梅花九首·其一》。
高啟畫像
二、名列“明初詩文三大家”
高啟〔1336—1374年〕,字季迪,蘇州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明初,任翰林院編修,為諸王傅。
高啟,名列“明初十大才子”,與宋濂、劉基,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他的詩“冠于明、勝于元、高于宋”。當代偉人毛澤東認為,他是“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三、元末,少年為幕僚,后隱居青丘
高啟,北齊皇帝高歡后裔。他祖父和父親以耕讀為業,而家道殷實,生活富足,為他提供了優裕的讀書條件。
高啟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才華出眾,學識淵博,嗜好詩詞,精于史學。他與張羽、徐賁、楊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被譽“吳中四杰”。
元末,饒介任淮南行省參政、兼守吳中,聽說高啟才名,多次相邀,聘為幕僚。饒相好客,高朋滿座,大儒巨卿,老少咸集,而他年僅16。不過,他身高七尺,風采動人,詩文俱佳,談吐不俗,也不比誰遜色。
少年才俊
高啟孤高耿介,厭惡官場應酬,七年后,他借故離開饒府,依附岳父周仲達,在吳淞江畔青丘隱居,號青丘子,創作《青丘子歌》。
他的詩中,有“不聞龍虎苦戰斗”句,明太祖聞之不悅。他認為,自己正處統一天下的“苦戰斗”中,你不吶喊助威也罷,卻竟然“不聞”不問,這是什么態度?所以,太祖早已不把他當好子民了。
四、明初,任翰林編修、為諸王傅
洪武元年〔1368年〕,高啟應朝廷征召,他攜同鄉謝徽一道入朝,明太祖也盡棄前嫌,俱任為翰林院編修,協助宋濂編修《元史》,不久,又任他為諸王傅。
很顯然,太祖這是試用他,考察他對朝廷的忠心程度。而他卻敏感而緊張,表現出厭倦朝政,不求功名利祿的樣子。
洪武3年,《元史》完稿后,太祖重用他,連跳幾級,授他戶部右侍郎,而授謝徽吏部郎中,謝徽歉虛一番后,欣然應允,可他卻自陳年少,不敢當重任,固辭不受,觸犯了太祖的逆鱗。結果,雖被賜金放還,但他以不識抬舉的行動,表明了不與太祖合作的政治態度。
他返回青丘后,以教書為生,讀寫為業。
五、歸隱后,寫《上梁文》,橫遭腰斬
洪武6年〔1373年〕,蘇州府署新宅上梁,知府魏觀請高啟寫《上梁文》。御史張度誣告魏觀“興滅王之基”,存心謀反。這可給太祖抓住把柄,其一、魏觀府署建在張士誠廢宮址上,意欲何圖?其二、高啟在上梁文中又用了“龍盤虎踞”字眼,犯了他的忌諱。
太祖認為,“龍盤虎踞”應指帝王所居,高啟卻稱張士誠宮址,很顯然,這是別有企圖。《明史·高啟傳》透露,“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嗛之未發也。”太祖一開始就不喜歡高啟,后來授戶部右侍郎,他又不順從,不與大明合作,還寫詩說“不為五斗米折腰”,完全不是一路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朱元璋腰斬高啟
這次,高啟又有心存“異圖”把柄,總算給抓住了他的罪證,于是,太祖便秋后算總賬,判處魏觀斫殺,而判處高啟腰斬酷刑。
太祖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人不為君用,誅其身沒其家,不為之過。”他要殺雞儆猴,警告那些不順從的文人。
太祖還破天荒,親赴刑場,監斬高啟。當時,高啟被腰斬,沒立即死去,他半截身子伏在地上,卻拼盡心力,用手蘸著鮮血,一連寫仨大“冤”字,鮮紅刺眼,矚目驚心。太祖大怒,厲聲連呼:“再斬!再斬!”結果,高啟被大卸8塊!時年39歲。
高啟,行時太早、而殞折太速,遠禍自保、而仍遭牽連,他的一生是暫短的,然而卻是悲劇的人生。
六、明朝開國第一詩人
高啟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是于元末明初,在演義、小說、戲曲為主流的文化環境中,他獨樹一幟,挑起發展詩歌的重擔,并改變元末以來纖秾縟麗的詩風,推動了詩歌繼續向前發展,為明朝開國第一詩人。
他的文學思想,主張取法于漢魏晉唐,他著意模仿,又不流于形式,而自成一格,正如他自評:“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至心融,渾然自成。”
高啟長于七律,清新超脫,雄健豪邁。清人紀曉嵐盛贊:高啟“天才高逸,其于詩,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
高啟著作,有《高太史大全集》18卷,其中詩歌較多,有2000多首,代表作為《梅花九首》。
毛澤東手書梅花詩
七、《梅花九首·其一》賞析〔上〕
高啟的《梅花九首》是組詩,塑造了梅花的群像。《其一》為全詩之綱,詩人巧用典故,把梅花人格化,傳神地刻畫出梅花的形與神的特點,塑造了梅花的“高士與美人”典型形象。此詩為: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大意為:梅花本來是王母瑤臺的神品,不知誰把她帶到江南,讓她隨處可見?
她像大雪漫天時閉門高臥的隱士,又像清風明月的林泉下款款而來的淡妝美人。
寒冬時她依偎著蕭瑟稀疏的翠竹,春暖時她仍在大片青苔掩埋下散發殘香。
自何遜離開后,便沒有好的詠梅詩了,不知她寂寞地在東風中,又開落了多少回?
紅梅圖
八、《梅花九首·其一》賞析〔中〕
前人認為,這首詩飄逸絕群,清雅超拔,題為詠梅,實則詩人心靈自白。
詩人在詩中,首先,認定梅花為仙品,然后,圍繞“高士、美人”倆意象,展開多層次、多側面描寫,來表現梅花的高潔品格與清雅風姿。
首聯,寫梅花具有瑰麗的風姿、不凡的氣質,本來只應該棲息在王母娘娘的瑤臺里,卻不知被那個神仙帶到凡間,栽遍江南各地。詩人給凡間梅花,賦予謫仙身份,這一奇想,概括地寫出梅花超凡脫俗的異于眾花特點,又能引人閱讀興趣。
頷聯,緊扣梅花異于眾花的特點,用倆典故加比喻法,把梅花喻成“高士、美人”。先用苦寒潔白的雪來襯托高士的情操,以喻梅花如臥雪高士一樣有孤清高潔品格;再以月色的清幽明麗來襯托美人的風姿,以喻梅花如月下素淡美人,有林下之風。意象鮮明,意境蘊藉。
這一聯為千古佳句,與“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頸聯兩句,為突出“寒、春”,詩人用了倒裝句,理順應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
這頸聯,按詩律,必須換角度寫,意象方可豐滿,于是,詩人改變寫法,直接描寫梅花寒冬開,而春天死的不凡特征。在寒冬時,她與翠竹相依為命,梅竹雙馨,共傲奇寒,用描寫加襯托法,進一步表現梅花的情操和風骨;春暖時,雖已“零落成泥碾作塵”,掩埋在厚厚的春苔下,她仍然“香如故”,釋放余韻,與春苔相映襯,進一步表現梅花零落時的柔美倔強的風韻。
尾聯,轉向議論,用典故說事,寫自己是千年難得的梅花知音。南朝何遜梅花詩寫得好,何郎一去無知己;在我這個知己到來之前,梅花已寂寞孤寂地等待多少年了。這是說,自從何遜寫了詠梅佳作后,800多年來,無人超越,又含蓄地表達自己也是詠梅高手。
梅花之形好寫,而梅花之神難寫。高啟這首詠梅,巧用典故,突出“高士、美人”倆意象,深得梅花神韻,“超逸絕群,句煅字煉”,堪為詠梅佳作。
九、《梅花九首·其一》賞析〔下〕
古代詠梅經典名句,先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宋人林逋用描寫法,傳神地寫出梅花的倩影與風韻,從而讓梅花得到倆雅名:“疏影與暗香”。
而高啟的“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也讓梅花得到兩個別致的雅名:“高士與美人”。倆詩人的句法不同,卻同為經典佳句。
毛偉人年輕時讀過高啟梅花詩,年老了對詩中的經典佳句,仍一直念念不忘。想來,當與詩人的寫法有關。
這兩句,如果只當用比喻法寫的,也未嘗不可,詩句流暢,意象優美,而如果看作用典故加比喻寫的,那么,意象則顯得典雅雋永,意境則更蘊藉深沉了。
這佳句中,詩人用了倆典故,構成了全詩的“高士與美人”的鮮明意象。
袁安困雪與師雄夢梅圖
其中“高士”,出自《后漢書》中“袁安困雪”典故。有一年,洛陽大雪,人皆除雪,外出乞食。洛陽令視察災情,獨見袁安門前積雪如故,以為他已凍餓而死,便派人清掃積雪,進屋察看,只見書生袁安瑟縮在床上,便問:“何不外出?”袁安說:“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
后人把袁安這種寧可困雪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氣節,稱作“袁安困雪”,或“袁安節”。
顯然,詩人是以“袁安節”來比喻梅花的高潔品格。只是人們常用梅花比喻人品,而詩人為反向用此比喻而已。
其二“美人”,典出柳宗元《龍城錄》中“師雄夢梅”小品:隋人趙師雄,旅途饑疲,在路邊樹下睡著了。他夢見一位美女,淡妝素服,芳氣襲人,語言清麗,把他引進一家酒店,飲酒交談,恰似故交。又有綠衣童子來,起舞助興。他醒后才發現,自己躺在大梅花樹下,樹上還有綠鸚鵡在啼鳴,空氣中仍彌漫著淡淡香氣。他知道夢見梅花仙子了。
詩人用此典,是以美女的淡雅清麗,比喻梅花冰清玉潔之性、出塵高雅之姿。
因此,高啟采用這倆寓意美好的典故,一是贊頌梅花有像高士一樣的高潔品格,一是贊頌梅花又有像美女一樣的出眾姿容,從而,描繪出梅花的玲擾身姿與高潔情操,塑造出神形兼備的梅花典型形象。
詩人這種寫法,不落俗套,又意象典雅,意蘊雋永,堪為詠梅佳品。陳存選2024、02、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