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鬱林縣撫康區蒲塘圩貿易市場主要是北市場一帶,即今北門寒山廟前面十字街口區域。這一帶有石灰巷、竹篾行、糖行、糠行、寶行、算命行等等。在鬱林縣較早成立的當鋪,鬱林縣商會蒲塘分會也是在這里。德利棧、三白樓、奇云樓等等酒肆客棧在糠行寶行。這里可謂商鋪林立,商販眾多。是民國撫康城內最熱鬧繁華的地方。
民國時在蒲塘圩鐘魁(音)當保安隊長的時候,每逢年底最熱鬧的幾個圩日會連續“收圩”逼禮。
(圖為今位于東門老街的老門鋪,左側摩托車位置是銷售臺,打開上面門即可營業,車擋住了)
圖片
當時,收圩是這樣的:當成圩熱鬧的時候,派人封鎖圩幾個閘門,不許出去,另派一群隊員挑著籮擔到市上向商販或來圩人逐個強征實物,既沒有布告,也沒有征收率,只是隨意索取。如一抬肉一百斤,可征五斤或七斤,一擔白米,隨便索取五、七斤、青菜,米粉,咸魚,海味油鹽......什么都要,手過要沾油。這種索禮,必然引起農民商販反抗,往往弄得圩上雞犬不寧,亂成一片。
(今位于南門老街的老門鋪)
圖片
“收圩”,按如今的社會形態,就是屬于“掃黑除惡”的范圍。如今這樣情形早已消滅。但在當時,送年禮成風,如:佃農希望明年能繼續租地主田地耕種,就千方百計向地主贈送年禮;雇工為求取得雇主明年繼續留用,學徒為求師傅盡心迅速傳授技術,也要送年禮;地主仕紳為了鞏固其地位,縣官謀求連任,也要向頂頭上司獻年禮。當時這些階層都認為受禮,是社會約定俗成,并不是貪污,不是掠奪,上行下效。甚至變送禮為逼禮。所以,當時也有人上訴縣府,但縣府認為這是地方習俗,團民大家都過好年是合理的。“收圩”在縣府眼中就不是事了,堂而皇之一直到解放才結束!(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