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之命令,決定將四大野戰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分別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同時,將原來的縱隊編制改編為軍,在軍上面則設立兵團,以方便指揮作戰和促進軍隊編制正規化。
有著劉鄧大軍之稱的中原野戰軍,就此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經過淮海戰役的勝利,第二野戰軍實力大大增強,兵強馬壯。共下轄第三、第四、第五三個兵團,9個軍,計有28萬多人。
在決定三個兵團司令的人選時,堪稱二野第一勇將的王近山,有著極高的呼聲,但最終他卻落選了,只擔任了第三兵團的副司令員。而陳錫聯、陳賡、楊勇,分別成為了三個縱隊的司令員。
心直口快的王近山對于此安排也不太理解,于是就去找野戰軍首長鄧政委理論。鄧政委微微一笑:“近山,說說看,你為何不服陳錫聯同志擔任三兵團司令員啊。”
王近山道:“我自然不是不服陳錫聯,陳錫聯與我同為四方面軍老戰友,我對他的能力一直是心服口服的。但是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同志,我就不服了,他憑什么啊?”
鄧政委的回答言簡意賅:“你除了打仗比楊勇強,其余方面都不如他?!闭幕卮痣m然簡略,卻讓王近山不由得心服口服了。在我軍的戰史上,楊勇是著名的軍政雙優的干部。
楊勇出身于彭老總擔任軍團長的紅三軍團,最初是做政工工作的。在抗日戰爭中,楊勇擔任115師某團政委,開始嶄露出杰出的軍事能力,他在平型關等一系列戰役中表現優異,從而開始擔任軍事主官,成為115師獨立旅旅長,同時兼任政治委員,可以說,這時候的楊勇已經成長為軍政雙優的杰出將領了。
楊勇不負眾望,他在磻溪鎮、陽谷、湯陰等戰斗中立功赫赫,到了解放戰爭時,已經做到了第二野戰軍第七縱隊的司令員。在解放戰爭中,楊勇同樣表現優異,在魯西南戰役中,他單刀直入攻克鄆城;在宛東戰役中,他以少擊多血戰國軍的王牌第十八軍,多次受到野司的嘉獎。
楊勇有如此出色的戰績,擔任兵團司令員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更重要的一點是,楊勇的第七縱隊的前身出自紅三兵團,以及抗戰中115師獨立旅。可以說,從紅軍時期,楊勇就擔任這支隊伍的軍事主官了,在七縱,楊勇的威望極高,正是擔任兵團司令的不二人選。
王近山也不是小氣之人,所以鄧政委言簡意賅的一席話,馬上就讓他茅塞頓開了。說實話,鄧政委和劉伯承司令員的眼光還是很準的,王近山能征善戰,是一員難得的虎將。他的戰功在二野中,除了戰史單列的陳賡大將,怕是無人能出其右。但王近山有兩個弱點,卻讓他難以擔任兵團司令員的重任。
第一點,王近山作戰勇猛,每次作戰從來不是“弟兄們,給我上”,而是“弟兄們,跟我上”。王近山驍勇善戰,武力絕人,他喜歡親自帶頭沖鋒,與敵人血戰。
在紅四方面軍痛擊川軍的川陜六路反圍剿中,擔任團長職務的王近山手提大刀,率部堅守陣地。由于敵眾我寡,紅軍戰士傷亡不小,整個團幾乎拼光了。但王近山依然傲然屹立在紅旗下,血戰不退,王近山的頑強狙擊,對這次戰役的勝利功勞不小。
王近山的這種作戰風格固然值得稱贊,但軍事主官帶頭沖鋒卻是隱患不小,一旦有何閃失,損失將難以估量。所以劉鄧首長安排他做陳錫聯的副手是非常合適的。
第二點,王近山性格沖動急躁,心直口快。心直口快當然是一個優秀的素質,可以說王近山有著極好的人品。他心胸開闊,雖然對自己沒能擔任司令員有所不服,但在政委言簡意賅的解釋后馬上釋然。他之后在第三縱隊副司令員的位置上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個人素質無可挑剔。
但他沖動急躁的心態卻不得不說,是他性格上的一個缺陷,他后來的坎坷人生,與他的性格的確有著很大的關系。
王近山是我軍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將領,他能戰善戰,一心為公,是中野戰功赫赫的一位虎將,在1955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儀式上,王近山被授予中將軍銜。對于他的這個軍銜,用周總理對徐海東將軍說的一句話評價倒也頗為合適:王近山將軍被授予中將軍銜,不高,也不低,正合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