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7日,大批裝備精良的敵人突然出現在“虎豹口”附近,隨即在優勢炮火的掩護下,向保衛渡口的紅軍發起瘋狂進攻。
“虎豹口”是位于甘肅省靖遠縣段黃河的一個重要渡口,在此之前,紅四方面軍總部已?率紅9軍和紅30軍,先后從這里西渡黃河,而奉命留下來控制渡口的,則是英?勇?善?戰?的?紅5軍。
董振堂烈士
紅5軍其實是紅一方面軍的部隊,原番號為“紅五軍團”,是在兩大方面軍懋功會師以后,混編北上階段,劃歸紅四方面軍直接指揮的。
為統一編制,番號也從“軍團”改稱為“軍”,原軍團長董振堂改稱紅5軍軍長,說是一個軍,萬里長征走下來,當時兵力只剩下4600余人。
隨著戰斗的逐漸激烈,董振堂發現當面之敵很不一般,不僅裝備精良而且炮火猛烈,而兵力火力處絕對劣勢的紅5軍,完全被壓縮在虎豹口渡口的周圍陣地,各部均陷于苦戰,經審訊俘虜查明,來敵竟然是中央軍嫡系第1軍,原來是“天子第一門生”胡宗南到了。
胡宗南原系第1軍第1師師長,半年前剛剛晉升第1軍代理軍長(仍兼第1師師長),旋于9月間根據蔣氏的直接命令,督率該軍所屬二師六旅進入甘肅,企圖阻止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彼時第1軍已擁兵30000余人,且裝備最一流的武器。
紅5軍由此感覺到巨大壓力,而一旦胡宗南全軍開至,敵人將擁有六比一以上的優勢,紅5軍如果不立即西渡黃河,如此繼續背水作戰下去,后果簡直不堪設想,董振堂因此急電四方面軍指揮部,匯報戰況并請求指示!
虎豹口
01、紅軍會師后準備攻取寧夏
紅四方面軍在輝煌時期,擁有四個軍(紅4軍、紅9軍、紅30軍、紅31軍)共8萬余人的隊伍,“草地分兵”以后,又直接指揮了原一方面軍的紅5軍(原紅五軍團)和紅32軍(原紅九軍團),堪稱兵強馬壯。
可惜的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紅四方面軍并沒有第一時間北上陜甘,而是單獨掉頭南下,打出的口號是“打到成都吃大米”,結果在川康地區的多次戰役中,遭遇川軍和中央軍的拼命反撲,盡管也消滅了一些敵人,但自身損失極其嚴重。
在著名的“百丈關戰役”失利后,紅四方面軍南下的戰略其實已告失敗,于是一路轉戰又再過草地,這一時期的戰斗傷亡加上非戰斗減員,部隊已折損近半。
廣大指戰員此刻也認識到,南下是沒有出路的,加之隨四方面軍行動的朱老總等人,不斷做干部戰士的工作,最終紅四方面軍和賀老總率領的兩個軍團會師后,決定聯袂北上。
二方面軍首長
期間羅炳輝率領的紅32軍,轉隸給新成立的紅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實際還剩下五個軍的番號。1936年10月初,紅軍三個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實現了“三軍大會師”,根據10月15日的軍力統計,當時紅四方面軍各部隊的兵力如下:
紅4軍有5700人、紅5軍有4600人、紅9軍有9000人、紅30軍有8000人、紅31軍有5000人,方面軍指揮部機關及直屬部隊5000余人(另攜帶傷員800人),作戰部隊合計38100余人,由陳昌浩、徐向前指揮。
不過,朱老總、張某燾率領的“紅軍總部”還有一部分人員,包括總部機關、紅軍大學、衛生學校、警衛部隊等共4664人,也就是說,紅四方面軍在三軍大會師之前,保存下來的力量總計為42764人(含一方面軍的紅5軍)。
三軍會師后,中革軍委決心發起寧夏戰役,以擴大根據地并接受蘇聯援助,為此發布了《10月作戰綱領》,要求“四方面軍以一個軍,率造船技術部迅速進至靖遠、中衛地段,選擇利于攻擊中衛與定遠營之渡河點,以加速的努力造船”。
羅炳輝
說明?一?下?,當時?的?寧?夏?區?劃?與?現在?是?不?一樣?的?,而?是?直接?與?外?蒙?接?壤?,因此?“寧?夏?戰役?”意義?重?大?。
按?軍?委?的?構?想?,決?以?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進?軍?寧?夏?,另?以?力量?較?弱?的?紅?二?方面?軍?堅守?陜?甘?寧?根據?地?,鑒?于?紅?四?方面?軍?主?力?距離?黃?河河?曲??最?近?,因此?命?為?先?鋒?。
徐向前、陳昌浩迅速執行了命令,率四方面軍指揮部、直屬部隊和五個軍出動,以戰斗力最強的紅9軍在前,分批拔營趕往黃河岸邊,一邊造船一邊完成戰役集結。
如果不出意外,紅四方面軍這38100人的戰斗部隊,將全部渡過黃河深入寧夏作戰。
就在紅軍各部遵令行動時,情況突然發生了重大變化:自1936年10月21日起,調入陜甘的中央軍部隊,以第1軍為前鋒攻擊前進,已迫近紅軍集結地域,顯然,不粉碎胡宗南的瘋狂進犯,紅軍主力是不可能順利實施寧夏戰役的。
與此同時,在軍委和“紅軍總部”的往來電文溝通中,毛主席還敏銳地發現一個問題,時任“紅軍總政委”的張某燾,在四方面軍整體西渡的行動中,隱隱藏有私心:表面上是在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其實是想脫離陜甘寧根據地,在河西走廊地區繼續擁兵自重!
02、毛主席非常重要的兩封急電
1936年10月26日,毛主席認真思考后,急電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國燾有出涼州不愿出寧夏之意,望注意”!同時擬定了《靜寧會寧戰役綱領》,決心集中紅軍主力,首先在靜寧地區擊破胡宗南所部,爾后再視情況發動寧夏戰役。
然而這個時候,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紅9軍和紅30軍,已經動作積極地在虎豹口渡過了黃河,其他三個軍的分布情況是:紅5軍奉命控制渡口,紅4軍和紅31軍正在向渡口趕來。
更為致命的是,胡宗南已經發現了四方面軍西渡黃河的行動,正指揮其第1師主力,迅速逼近虎豹口渡口,企圖對四方面軍實施“半渡而擊”,戰場情況非常緊急了!
彭老總根據軍委的最新命令,與紅軍總部取得聯絡,明確要求尚未渡河的紅5軍、紅4軍和紅31軍,應放棄西渡計劃,留在河東與紅二方面軍配合作戰,以粉碎胡宗南的進攻為首要任務,然而“紅軍總部”卻遲遲不予回電,彭老總急得不行。
當時的情況實在太復雜,首先是指揮層級的繁瑣,是為“軍委-紅軍總部-方面軍”,也就是軍委無法直接領導四方面軍指揮部和所屬各軍,只能通過“紅軍總部”來轉達,這給后來的作戰及渡河等行動造成一系列的困擾和混亂。
坐鎮“紅軍總部”的三位主要首長是: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某燾、總參謀長劉伯承,然而總部機關是以四方面軍的人員為主,且當時的政策是“政委擁有最后決定權”,誰說了算一目了然。
張某燾故意拖延執行軍委的最新命令,朱老總和劉參謀長也無可奈何,所以紅5軍未能第一時間接到東返的命令,就這樣如開篇所述,董振堂和指戰員們由于撤退不及,被優勢敵軍纏在了黃河渡口。
毛主席心急如焚,次日再電紅軍總部,明確指出:“4、5、31軍、二方面軍,應以打胡為中心”!在朱總司令和劉參謀長的力爭下,張某燾終于同意后續部隊暫緩渡河,并于10月27日電示四方面軍指揮部:
“毛、周電令目前作戰重點,系注重擊破南敵(中央軍)。四方面軍除30、9兩軍及指揮部已過河外,其余各部應停止過河”。
可惜已經太晚了,胡宗南剛剛升任第1軍中將軍長,表現得十分賣力,敵軍分多路猛攻虎豹口,紅5軍陷入背水作戰的險境。董振堂發出急電后,于1936年10月28日凌晨,接到了徐向前、陳昌浩的電令。
在這道命令中,陳徐首長允許紅5軍脫離戰斗,利用之前已經造好的渡船,火速渡過黃河,與四方面軍指揮部、紅9軍和紅30軍會合,應該說命令很無奈,但這是當時唯一可行的辦法,否則紅5軍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中央紅軍長征的鐵血后衛紅五軍團,如今的紅5軍,就這樣遺憾地失去了歸建紅一方面軍的機會,不得不渡河西去,盡管紅5軍安然渡過洶涌的黃河,然而指戰員們當時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從此踏上了一條無比悲壯的西征之路。
徐帥和葉帥
03、“援西軍”整編為八路軍129師
1936年10月29日,紅5軍的部隊全部渡過黃河,次日胡宗南的部隊占領虎豹口渡口,紅四方面軍的作戰部隊事實上被截成兩大部分,黃河兩岸紅軍之間的聯系,也自此被敵人切斷。
到達河西的部隊,計有紅9軍、紅30軍、紅5軍的六個師16個團,加上方面軍機關及直屬部隊共21800余人,此間蘇聯又更改了武器援助的地點,從外蒙和寧夏的交界,變為在哈密交付。
于是這支部隊被命名為“西路軍”,接受了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新疆接收援助的任務,關于西路軍悲壯的歷史,之前多有文章介紹,不贅述了,這里想說的是,如果不是毛主席連續兩封急電阻止,紅4軍、紅30軍也很有可能西渡黃河。
這兩個軍加一起不過11000人,就算納入西路軍戰斗序列,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西路軍的弱勢和困境,大概率最后也將損失掉了,正是毛主席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兩封急電,及時挽救了這兩個軍,成為四方面軍保存下來的基干力量。
鑒于四方面軍大部主力已西渡,彭總只能指揮紅一、紅二方面軍主力,以及紅4軍和紅31軍等部隊,奮起發動“山城堡戰役”,此戰基本消滅了胡宗南的一個師,徹底遏止了敵人對陜甘寧的進犯,如果另外三個軍也能投入戰斗,戰果一定更大。
山城堡戰役是11月21日打響的,此時距離西安事變的爆發,已經只有20天了,因此河東紅軍的此戰意義極大。
然而此時,河西的紅軍卻在“馬家軍“的瘋狂圍攻下陷入了絕境,至1937年初,西路軍大部失敗的消息不幸傳來。
毛主席和軍委于2月27日發布緊急命令,以四方面軍留在河東的紅4軍和紅31軍,以及陜北紅28軍、曾劃歸二方面軍的紅32軍,共同組成“援西軍”,第一時間向西出動,試圖接應西路軍東撤。
援西軍以劉伯承任司令員、張浩同志任政委、李達為參謀長,由于之前歷經了會寧、山城堡等戰役,紅4軍和紅31軍也有一定減員,因此援西軍雖擁有四個軍的番號,實際兵力僅9160余人。
援西軍星夜兼程火速西進,去增援和解救西路軍的將士們,然而當援西軍進至鎮原、平涼和固原地區后,收到了西路軍已徹底失敗的噩耗,19位師以上干部犧牲,其中就包括董振堂軍長。
援西軍指戰員們悲痛欲絕,部隊遂奉命停止前進,改為就地駐防和收容西路軍失散人員。
五個月之后,全面抗日戰爭爆發,紅軍主力奉命改編為第八路軍,其中以紅一方面軍為主體編成第115師、以紅二方面軍為主體編成第120師。
另以“援西軍”(四方面軍余部)為基干,編成了八路軍第129師,可以發現,八路軍129師師長、政委和參謀長名單,正是“援西軍”的主要首長們。
而經過整補的129師,下轄二旅五團共13000余人,該師于8月底開赴華北抗日前線,成為一支雄踞太行的抗日勁旅。
八路軍第129師在抗日戰爭中,逐漸發展壯大,組建了晉冀魯豫軍區和野戰軍,也就是未來威名赫赫“劉鄧大軍”的前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