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周禮》最早稱之為“七閩”,閩指族屬,即“蠻的別種”,七指數量,即“所服國數”,故七閩可理解為七個同屬閩族的部落。閩人好蛇,《說文解字》稱“閩,東南越,蛇種”,故蛇也往往與閩和閩人聯系一起。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一部分閩人開始從蛇種慢慢“進化”為龍種,并在其生活的區域衍生出大量龍的元素,其大者,誠如八閩之一的漳州,此地亦是七閩中的一支或多支的棲息地。
▲海滄龍王廟龍王大使,@陳加偉
南朝梁天監年間,有晉安民于縣境之西某江中發現九條龍在水中嬉戲,官員們遂將此吉兆上報朝廷,梁武帝聽聞后大喜,遂下令析晉安縣西部新設一縣,錫名“龍溪縣”,名其江為“九龍江”,之后,人們又以九龍的活動區域,相繼命名有九龍山、九龍嶺等。
九龍江,于今僅剩北溪、西溪和南溪三條主要支流,而在更早之前,還有一條東溪自東北方向匯流入海,此溪與九龍江的匯合點即鼓浪嶼與嵩嶼之間的廈鼓海峽,海滄過蕓溪、集美苧溪、同安西溪亦即東溪的組成之一。當時,九龍江水位尚高,整個漳州平原、同安大陸、廈門島幾乎都淹沒在江水之中,九龍江的出海口,自今海門島向東南推進至漳州龍海鎮海角與泉州晉江圍頭之間。
(注:以故,今廈門市、金門縣、南安石井、晉江安海等地可視為九龍江流域,即漁民所說“同港腳”)
誠如清代晉江人蔡永蒹在《西山雜志》中所說,廈門灣、金門灣在舊時本就是九龍江入海口;明代漳州王志道于《初修海澄縣志序》中也有描述,“海澄壤地延袤,從四衡一益以江北,方十余里而為縣,其先皆海也,海上之山,蛇龍入之”,此中所謂的“其先皆海也,海上之山,蛇龍入之”,和《山海經·海內南經》所說“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相同。
九龍江水位變化,與九龍江上的“蛇龍入之”有密切關系。
傳說,九龍江乃是閩中巨龍的蛻化之地,閩蛇于江畔合適的修行場所修煉后便有機會化龍升天。那處修行洞天,便位于九龍江東西南北四溪交匯處的某個長形島嶼上,即今日的文圃山脈。
▲海滄半島“龍”地名分布圖,海滄半島猶如龍頭,朝向“龍珠”廈
嶼中最高峰東南側有一山澗,四季氣候溫和,仙氣繚繞,名曰“龍湫”,此地最是靈驗,千百年來,閩蛇苦苦尋覓的目的地,也僅有少數有緣者能涉水潛至。
▲大巖山下龍山李氏墓,龍山寧店李氏堂號、宮號
▲大觀山龍塘溫門蔡氏墓,龍塘指代溫厝,赤石溫氏與溫厝溫氏同宗
閩蛇吸天地水之靈氣后,沿山上行至半腰,有一天池,四山環抱,名曰“龍池”,于中修煉,閩蛇逐漸長大,化身為蟒;蟒成后,四散離去,有東行至嶼東沿者,即潛水入江,進一懸穴,名曰“龍潛”,化身為蚺;蚺沿四溪游去,隨寓隨安,有守土者,滯留不離,棲身于“龍塘”,漸成蛟;蛟善水,力游江間,又南行數里,至一高地,微露出水,名曰馬山,蛟竟化龍,飛天入水,甚是了得,此地因之名曰“化龍”。
▲化龍=馬壟,劉氏墓碑上的籍貫,圖@陳滄山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九龍江上巨龍日多,但有化身為龍,即西行十數里,至龍池之南,互相競技比拼,擾得江水洶涌四溢,民多苦之,此地名曰“沖龍”,后漸演變為“充龍”。
天庭得知九龍江巨龍兇悍,若不加以管教,定會興風作浪,惹的人間不靈。遂下令諸龍化身后,應即升天成神,各處安鎮,勿得逗留。
于是,蛟至馬山化龍后,即分三路飛天,其一向北越過新垵嶺,如鯉魚跳龍門一般直入仙門,其地因稱“龍門”,明同安林希元有詩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門龍過海風寒。擎天力竭忠臣斃,千古留題墨未干”,又傳,文天祥輔南宋幼帝南下,路過此處,特于石壁上書有“龍門”二字;其二向東至“龍坑”,又名“龍津”,一躍而升天去,升天處,后成一島,名曰“龍興嶼”;其三向西至“西龍坑”,盤旋直上,升天處,后人建龍王廟祭祀之,其地因稱“龍廟”。諸龍升天后,九龍江恢復安寧,水位也漸漸降低,九龍江下游慢慢形成平原,人口也開始集聚,漸成海濱鄒魯。
▲海滄村龍廟社龍王廟,@陳加偉
然而,并非所有的巨龍都聽令于天庭,他們不甘安于現狀,仍滯留九龍江為非作歹,百姓多遭其害。至北宋初,保生大帝吳本誕生于充龍山下,自小目睹惡龍禍害百姓,遂立志修行以便為民除害。大帝學成以后,與惡龍力戰三天三夜,最終于龍池之西將惡龍殺死,惡龍喪身之處,后名為“屠龍坂”。
惡龍死后,剩下的五條巨龍跟班,即東出龍津,意欲升天化仙,然天庭以其作惡多端,拒不接納,保生大帝隨后施法,將五龍定于龍興嶼之東南,施法將之封住,后五龍漸漸石化,浮出水面,成為五龍嶼,世世代代守護東溪海口。
之后,大帝修行于龍湫,為避免惡龍再現繼續危害社會,更施法將隱秘于龍湫修行的閩蛇困于瓦缶之下,使之無法繼續分段進化。保生大帝仙逝后,為防有人誤將瓦缶之下的閩蛇封印解除,遂顯靈寄身于鄉民,指引鄉民找到封印處,于其上新建保生大帝宮,世世代代為民安鎮之,此地即今慈濟東宮。
從此,九龍江畔便不再有蛇進化成龍,而那些蛻化成龍的各個風水寶地也慢慢成了百姓聚居的村落,人們的生活恢復了平靜,而關于龍的一切傳說,便隨著這些地方最初始的名字,漸漸消亡,以致不再被提起。
本文根據《西山雜志》、青礁顏晨新兄、山仰陳加偉兄研究資料整理成稿,值此龍年,特此為記。
地名注釋:
○龍湫,位于慈濟東宮,其地建有龍湫庵。
○龍池,位于文圃山南麓,其地建有龍池巖,傳因唐宣宗沐浴其中而得名,謬也,唐宣宗之龍池應位于東孚夕陽山,非此地。
○龍潛,位于海滄溫厝村,后因音亦名寧店,現為寧店社,雅稱龍潛,其地有龍山宮。
○龍塘,位于海滄溫厝村,因溫氏入住亦稱溫厝社,現溫厝、赤石二社仍合雅稱龍塘。
○化龍,位于海滄溫厝村,因位于馬山山麓,也稱馬壟,現為馬壟社,雅稱化龍,其地有龍興宮。
○沖龍,位于漳州臺投區金山村,又名充龍,也稱松頭,現為充龍社,其地有龍山宮。
○龍門,位于海滄鼎美村,志載文天祥于道旁巨石上書刻有“龍門”二字,其地古時有龍門院,今有龍山宮,現為龍門社。
○龍坑,位于海滄溫厝村,后因音亦名寧坑,現為寧坑社,雅稱龍津,其地有龍津宮。
○龍興嶼,位于海滄東嶼村,原名龍興嶼,后改成長嶼,雅稱長江,清末又改稱東嶼,現為東嶼村。
○西龍坑,位于海滄囷瑤村,后因音亦名西陵坑,現為西陵坑社,雅化隆興。
○龍廟,位于海滄村,其地有龍王廟,祀龍王,因稱其境為龍廟,現為龍廟社。
○屠龍坂,位于漳州臺投區錦宅村,原名屠龍坂,后改稱沈宅、錦宅,偶雅稱錦里,現為錦宅村。
○五龍嶼,位于廈門鼓浪嶼,傳曾名為五龍嶼,后因音稱鼓浪嶼,一說此嶼即龍溪縣、海澄縣失傳的丹霞嶼,因廈門建千戶所,為利防海計,割之隸廈門,故嶼上早期原住民多來自漳州臺投區和海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