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長文創作季#
一、從山東煙臺來的私塾老師
同治元年(1862年)春天,京城還處于春寒料峭之中。雖然永定河的冰塊已經慢慢融化,但北風吹過面頰時,依然有一種刮骨一樣的疼痛。
正是在這樣的日子里,東四牌樓四條胡同一家姓齊的宅院里,來了一名20歲出頭的年輕人。此人臉龐瘦削光潔,身穿一身粗布衣裳,雖然一幅風塵仆仆的樣子,但目光溫和明亮,帶有讀書人特有的一種儒雅氣質。
東四牌樓四條胡同
“呂先生遠道而來,辛苦辛苦。”主人是一名商人,從房內迎接出來,彬彬有禮地問候。
“齊老板客氣了。”年輕人回禮說。
這位年輕人叫呂海寰,是山東煙臺人。他從山東來到京城,是應聘到齊家作私塾老師。齊家祖輩經商,希望子孫攻讀詩書,走上科舉道路,改變家族命運,便通過友人介紹,找到了呂海寰。
主人招呼呂海寰坐下,經過一番攀談后,很滿意他的學識談吐。兩人議定了聘任私塾老師的束修(拜師費),為每月10文銅錢;老師食宿均由齊家提供。于是,呂海寰就在齊家住了下來,每天負責教導齊家3個孩童讀書。
齊家并非富豪,只是一般殷實家庭。他家提供的飯菜,只是家常便飯,僅能吃飽果腹。他家拿出的束修也不高。主人感覺有些愧對呂海寰,便在當年的秋天,幫助他招了幾名學生,讓他每月多了10多文錢的收入。呂海寰心存感激,愈加負責地教導孩童們。
呂海寰
由于食宿都由齊家提供,呂海寰便將每月20多文錢的束修寄回山東煙臺老家。他知道,家里的父親和兄嫂,都在等著他寄回的錢補貼家用呢。
二、出身幕僚世家卻從小輟學
呂海寰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那一年,正好清廷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他所在的家庭,是一個幕僚世家,祖輩以給人擔任幕僚謀生。
清朝時期,幕僚是在地方軍政官衙署中協助辦理文案、刑名、錢谷等公務的人員。上至督撫,下至州縣,都會聘請幕僚來佐理有關事務。好聽點,尊稱為幕賓、幕友;難聽點,稱之為師爺。我們知道,幕僚混的最好的時代,是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后、湘軍崛起的幾十年,諸如左宗棠、李鴻章、李宗羲、郭嵩燾等以幕僚起家的讀書人,最終都當上了總督、巡撫,位居封疆大吏之列,那是相當的威風。可是,這樣的人中龍鳳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幕僚都以微薄的薪俸養家糊口,勉強度日。呂海寰呂海寰的祖父呂書城、父親呂晉險都是如此。
左宗棠當過幕僚
呂書城屢試不第,中年才開始給人當幕僚。他喜好扶危濟貧,所以當了一輩子幕僚,到頭來沒有存到一文錢積蓄。呂晉險長期在江西、浙江、廣西、陜西等省給人當幕僚,由于經常節衣縮食救助貧苦朋友,也沒有掙到什么錢。
呂海寰出生后,與母親、哥哥呂曦寰相依為命,歷盡艱辛日子。這樣的家庭,能夠勉強生存,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哪里談得上讀書呢?因此,呂海寰和呂曦寰沒讀幾年書,就被迫輟學了,靠給人教書賺取家用,來減輕母親的負擔。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艱苦的生活,讓呂海寰養成了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優良品質,這為他以后在仕途上的青云直上打下了堅守的基礎。后來,呂海寰在遠房親戚的介紹下,背井離鄉來到京城,給商人齊家做私塾老師,這才有了前面發生的一幕。
三、呂海寰的仕途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呂海寰從小就接受過的理念。他來到京城后,并沒有放棄參加科舉考試的夢想,一邊設帳授徒,一邊勤奮攻讀。同治六年,呂海寰第二次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功名。同治八年,他在朋友的幫助下,以檢選舉人的資格,納資捐了一個主事的官職,從此脫了貧寒的教讀生活,步入前途未測的仕途。
在清朝晚期的仕途,一個人的背景、家世極為重要,像呂海寰這種毫無根基,又沒有考中進士的官員,很難有提拔、重用的機會。幸運的是,他得到了晚清名臣、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李鴻藻的賞識,被調到兵部擔任兵部員外郎。
光緒二十年,即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那一年,呂海寰被外放為江蘇常(州)鎮(江)通海道道臺,成為手握實權的地方官員。
呂海寰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官員。他在擔任常鎮通海道道臺時,致力于慈善事業,救助貧困人員,創設了保嬰局、京口救生會等慈善機構,并主持了開浚荷花塘、船塢等民生慈善工程,深受當地民眾好評。
江蘇荷花塘
光緒二十二年,在李鴻藻的推薦下,呂海寰被清廷派駐德國、荷蘭,當上了一名外交官。回國后,他被提拔為工部尚書,兼任駐滬會辦商約大臣。至此,呂海寰以舉人身份,成為從一品大員,步入仕途的“巔峰時刻”
四、成立中國第一家紅十字會組織
光緒三十年初,日俄戰爭爆發。這是一場日本與俄國兩個帝國主義國家搶奪利益的不義之戰,清廷宣告中立,但戰火卻燃燒在中國領土東北地區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后統計,約有2萬中國人死于戰火,財產損失折銀6900萬兩。
日俄戰爭爆發后,為了救助東北地區的傷員和病人,在呂海寰的主導下,駐滬會辦商約大臣、工部左侍郎盛宣懷和駐滬會辦電政大臣吳重熹,上海富商沈敦和,邀約上海官紳和各駐滬機構,聯合英、法、德、美總領事共5個中立國,于當年3月10日成立了上海萬國紅十字會。這是中國第一家紅十字會組織。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總醫院舊址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后,立即投入到日俄戰爭的戰場,先后在牛莊、山海關等地設立分會,收留從東北逃亡出來的各國傳教士和難民,救護治療其中的傷員和病人,還為前往關內的難民分發路費,幫忙聯系交通工具返鄉,彰顯了救死扶傷、扶危濟困的人道主義精神。
數據先生,在日俄戰爭爆發的兩年間,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總共救護了46.7萬余人離開東北地區。
光緒皇帝聞訊,非常贊許這件事,在上諭里作出批示,“頒發內銀十萬兩”,以為褒獎。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將這10萬兩銀子作為運行經費,得以發展、壯大。
光緒三十六年,海萬國紅十字會改名大清紅十字會,呂海寰擔任會長,并兼任慈善救濟會會長。民國成立后,大清紅十字會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呂海寰繼續擔任會長。在呂海寰的聯絡下,中國紅十字會加入了世界紅十字會組織。
在辛亥革命爆發后,各地起義不斷,戰火連綿不絕。呂海寰派出醫療隊前往各地,治療傷者,掩埋尸骸。民國期間,浙江、安徽、江蘇、湖北等地發生水災,呂海寰領導的中國紅十字會積極奔赴災區,開展救助、醫療、賑災等慈善活動,挽救了大量生命和財產,成績斐然。
五、督辦修建津浦鐵路
光緒三十一年底,呂海寰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按照清廷制度,兵部尚書共有兩名,一名由滿人擔任,一名由漢人擔任。與呂海寰一起擔任兵部尚書的滿人叫清銳,此前是荊州將軍。清銳并沒有到任,所以兵部只有呂海寰一個人管事。
呂海寰是一介書生,生平沒有任何帶兵作戰的經歷。好在清朝事情的兵部,大部分職責已經被軍機處拿走了,也并不會直接參與軍事行動,他擔任兵部尚書也不顯得很突兀。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甲寅(1906年11月6日),清廷宣布“仿行憲政”,對六部進行改組。其中,兵部被改組為陸軍部,掌全國陸軍行政事宜,統轄京外陸軍及旗、綠各營,稽頒營制餉章,審辦一切關系陸軍的重大事件,以鞏國防。因此,呂海寰這個兵部尚書只當了大半年時間,就被免除了職位,轉任外務部尚書。
光緒三十四年,呂海寰奉命出任督辦津浦鐵路大臣,負責修建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鐵路干線津浦鐵路。
呂海寰一生干了三件大事,一是出任駐德國、荷蘭公使,二是主導成立了中國紅十字會,第三件事便是修建津浦鐵路。
修建津浦鐵路的想法,在二十多年前由劉銘傳、曾紀澤等人提出,卻由于頑固派的反對,均未獲批準。在中日甲午戰爭后,清廷宣稱要力行以修鐵路、開礦山等為主要內容的實政,津浦鐵路的修建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卻迫于內外壓力,無疾而終。呂海寰擔任督辦后,全力推動津浦鐵路的建設,只用了4年時間就修建成功,其修建速度之快,為清代鐵路之最,書寫了清朝鐵路最為華彩的篇章。
津浦鐵路
新中國成立后,津浦鐵路成為了京滬鐵路的一部分,繼續在國家運輸事業里發揮重要作用。
1924年,呂海寰辭去官職,離開京城來到天津定居。1927年1月,他病逝于天津,享年85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