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由法國博物學家、動物學家、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桑志華(Paul Emile Licent)于 1914 年來華創建。作為中國最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北疆博物院在 20 世紀 30 年代享譽世界,在中國乃至世界自然歷史博物館發展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影響。歷經百年滄桑, 北疆博物院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和原文獻資料依然保存完好,堪稱中國近代早期博物館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百年變遷,北疆博物院不僅留存有 20 余萬件珍貴的自然標本,還留存有 14000余冊 研究價值極高的 19世紀晚期至 20 世紀早期圖書,以及大量珍貴照片、手稿、地圖等文獻資料。在這些文獻資料中,尤以桑志華所著的 《黃河流域十年實地調查記(1914—1923)》和《黃河流域十一年實地調查記(1923—1933)》最為珍貴。這兩部著作真實記錄了桑志華 20 余年間在中國黃河、白河(今海河)流域進行的科學考察。書中不僅詳細記錄了重要標本的采集過程和采集地的資源、氣候、氣象、物候、地形、地貌、地質、水文等重要自然信息;還生動記錄了考察沿途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社會信息。這兩部著作是北疆博物院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科考成果,不僅對研究北疆博物院的科學考察歷程、標本采集成果、社會歷史影響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研究 20 世紀初中國北方自然環境以及社會變遷等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除大量的文字記載外,兩書還包含二百余張桑志華親手繪制的地理歷史信息詳盡的野外調查線路圖,線路圖周邊配以大量的考察照片,這些手繪線路圖對于解讀這兩部著作具有重要的資料支撐作用。
為了更好促進北疆博物院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2018—2019 年,天津自然博物館與天津師范大學合作, 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首次嘗試對《黃河流域十年實地調查記(1914—1923)》《〈黃河流域十一年實地調查記(1923—1933)〉手繪線路圖研究》的研究出版工作。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對兩書地圖分冊進行整理研究,通過進行空間位置配準拉伸、與民國時期的地圖進行反復對比、與現代地圖疊加等方法,對手繪線路圖的行程路線、符號標識以及法語的中文方言 進行反復調研考證、比對,進行了科學分析與解讀,力求精準,歷經 5 年多的艱苦努力,手繪線路圖全部研究識讀完畢,形成了現代版的手繪線路圖。并形成包括矢量化的電子地圖、現代手繪中文電子地圖,以及經研究整理的各類信息數據庫等研究成果,對研究 20 世紀初北疆博物院創建者們在黃河流域等地進行的科學考察歷程及成果具有重要價值,極大填補了北疆博物院資料研究利用的空白。
桑志華一行沿途所見
本文由 鄭佐一 摘編自《黃河流域十年實地調查記手繪線路圖研究1914-1923》第一、二冊,《黃河流域十一年實地調查記手繪線路圖研究1923-1933》之《序言》。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圖書信息
黃河流域十年實地調查記手繪線路圖研究1914-1923
第一冊
天津自然博物館編
張彩欣主編
ISBN:9787030696069
黃河流域十年實地調查記手繪線路圖研究1914-1923
第二冊
天津自然博物館編
張彩欣主編
ISBN:9787030760890
黃河流域十一年實地調查記手繪線路圖研究1923-1933
天津自然博物館編
張彩欣主編
ISBN:9787030760906
圖書內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