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原創首發,抄襲必追究到底!
- 定期更新作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觀點和價值,感謝您的關注!
“宋老,你是不是瘋了,這是你20多年的心血啊,你舍得?”
朋友搖著頭感慨。
撫摸著自己和當地村民共同打造的作品,宋培倫深沉一笑。
在外人看來,他是在把一個“聚寶盆”拱手讓人,但在他和妻子的心里,過去20多年的付出從來不是為了如今唾手可得的上億財富,只是為了一份愛和執念。
想想1993年時,擁有美綠卡、功成名就卻毅然回國的自己,宋培倫暗自感慨,當初拋棄走了半輩子的人生路,跑到貴州深山“隱居”。
為了讓山里的石頭有靈魂,他頻頻舉債、一貧如洗,看似荒唐的20幾年,如今回味卻比在那之前的53年更有意義!
01
玩石頭“上了癮”
在貴州萬山特區,有一個天地變遷、歲月雕刻出來的天然“V”字狀峽谷;
從1993年開始,在這條峽谷中,總能看到一個癡迷于石頭的小老頭。
他有著當地人沒有的儒雅,把當地人不屑一顧的石頭當成寶貝,玩石頭“上了癮”,不僅自己“玩”,還帶著當地人一起“玩”,這個小老頭叫宋培倫。
當初這個帶著美國綠卡回來的留洋小老頭毫不猶豫地拿出3萬元參與土地流轉,拿到了300畝地的使用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3萬元可不是小數目,當地人在等著這個小老頭拿這些地來做賺錢的大事,可等來的卻是“叮叮當當”的鑿石頭的聲音。
“這個人八成是瘋了!腦殼不太靈光哦!”
“那么多錢弄來的地,不干正經事,整天玩石頭,這人敗家的很!”
沒等來開發項目的村民認為宋培倫“沒正事”,活脫脫一個不務正業的“傻大款”。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舍棄了在美的社會地位、名氣、舒適日子,帶著積蓄跑到貴州深山、石林中“玩石頭”的傻老頭,其實有著極其偉大的夢想——在祖國打造一個“瘋馬山”!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宋培倫和夫人在偶然間看了一場“雕塑秀”,那是一個與自然之山相融合的大型雕塑——克扎克家族歷時50多年傳承雕刻的英雄瘋馬的頭像。
在一個偉大的雕塑背后,藏著美版“愚公”家族的堅持!
宋培倫震撼于文化信仰給予克扎克家族數代人的力量,也迷上了石雕這種獨特的藝術表達與傳承形式。
恰在此時,宋培倫意外接觸到了貴州“儺”文化,那些自遠古文明而來、在文化長河中流傳的儺臉譜與儺形象,一瞬間就抓住了宋培倫的眼球。
宋培倫感慨于祖先們在自然宗教中創造的神祗與鬼怪之貌,也感慨于儺文化給貴州苗族一脈帶來的精神給養。
為了讓自己對儺文化這種“一眼萬年”的喜歡和對石雕心之所往的愛有處安放,宋培倫扔下在美的一切,返回國內,直奔貴州進行環境考察,最后選定了“夜郎谷”,從此踏上了“敗家”之路!
02
讓“活化石”活過來
儺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貴州苗族文明體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稱得上是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宋培倫的目的就是讓“活化石”順利地活過來,讓世界知道在中國還有一種足夠震撼認知的“儺文化”比瘋馬山更值得一看。
把典型的儺文化圖騰與臉譜拿到手,宋培倫就發覺這件事沒有那么簡單,一斧一鑿雕刻出來的東西形似卻沒有魂魄跟神韻,無法把他內心理解的“儺”還原到石頭上!
他蹲在峽谷撓頭的時候,剛好有老鄉進山路過,他就拉著老鄉聊天。
那時候,他還不能完全聽得懂老鄉說的當地方言,只得一邊聊一邊猜。
這次聊天看似雞同鴨講,實則打開了宋培倫的思路。
“儺”文化能傳承千年,必然不是只有一種模樣、一種理解,說千人千“儺”似乎也不為過,何苦去限定“儺”的樣貌,只要“儺”的文化精髓不改變,那一切就都對味兒了。
與其自己一個人閉門雕“儺”,不如拉上更重視和崇尚“儺”文化的當地人一塊動起來。
宋培倫開始給當地人開工資,只要是能夠雕刻石頭的,都可以到他那里去工作。
也不用照著什么圖紙去雕鑿,把自己腦海中“儺”臉譜的樣子還原的石頭上就行。
高、矮、胖、瘦的石頭被村民們找出來,就著石頭的原貌進行打磨、雕刻,把當地的夜郎文化也融入其中,附近村子的村民都來幫宋培倫圓一個文化樂園的夢。
03
“窮光蛋”變億萬富翁
周圍村民都以為宋培倫的財富是用之不竭的,殊不知為了打造這個文化樂園,宋培倫不僅傾盡了所有,還欠了一屁股的債。
除了給村民開工資,宋培倫還兩度投錢試圖打通峽谷通道。
讓整個峽谷可以變成一個可入可出的地方,這樣不僅方便村民進出干活,也能在未來讓更多人進入峽谷,愛上這條被夜郎文化和儺文化貫穿的山峽秘境。
要打通峽谷靠人挖太難了,宋培倫雇來大型挖掘機械,每日花錢如流水一般。
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來的錢花光了,他就跑去申請銀行貸款,搞來搞去,峽谷沒打通,他還背上了300多萬的負債。再沒處借錢了!
欠下的貸款也在等著還呢!難捱的是峽谷通道仍未完全打通,宋培倫一籌莫展。
不知道是誰把宋培倫的苦惱反映給了當地有關部門,在實地走訪和評估之后,認為打通峽谷對當地旅游業創收也是有幫助的。
于是由財政出錢完成了峽谷通道貫穿這件事,也解了宋培倫的燃眉之急。
事實證明,宋培倫是具有前瞻眼光的。
自從峽谷貫穿,周圍城市的人不斷地涌入峽谷,欣賞宋培倫和村民們用20年時間鑿刻出來的“儺”石雕。
那些帶有神秘感的“儺”臉譜迅速爆紅網絡,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地。
更令人意外的是,C知名的全球旅游探索類節目也注意到了夜郎谷,拍攝制作了一期以夜郎谷和宋培倫為主角的“堡主”故事。
BB
儺文化火了、宋培倫火了,夜郎谷火了。
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想要看看這個外國媒體爭著報道的地方到底有多神奇。
夜郎谷開始轉為商業化經營模式,一時之間門票收入激增,宋培倫所有欠債都逐一還清,且有了可觀的收入。
夜郎谷成了“香餑餑”,有人看到了這里未來盈利的巨大空間,直接出價上億,要買下夜郎谷。
從窮光蛋到億萬富翁,倘若是別人,怕是就動心了,可宋培倫心無波瀾。
20多年的付出,20多年的堅持,若是為了錢,他不會進峽谷,若是為了錢,他不會一心回國。
看著夜郎谷一天天熱鬧起來玩,他既開心又難過。
他穿過熙攘的游客群,身上背著熟悉的石雕工具,去到那些還沒來得及開鑿的流轉地,把人們的感嘆甩在了身后。
04
再“傻”一次又何妨
宋培倫是矛盾的,他曾經那么希望承載著儺文化的夜郎谷被更多人看到,但當夜郎谷真的成為商業化旅游勝地后,他又悵然若失。
20多年的時光,他和這些充滿深邃神秘感的石頭為伴,他覺得這些石頭都是有靈魂的;
如果真的把它們當做商品賣給企業或其他人,任由他們進行無止境的商業開發、商業變現,恐怕很快夜郎谷就會陷入非議之中。
在和妻子促膝長談后,宋培倫決定接受妻子的建議。
他們主動找到了貴州財經大學,希望把這個耗時20余年打造的、年門票收入高達700多萬的夜郎谷無償捐獻給該學校,由校方負責管理。
宋培倫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過度開發,要尊重自然、尊重夜郎文化與儺文化。
貴州財經大學對于宋培倫夫婦提出的要求欣然允諾,并承諾會把從夜郎谷獲得的旅游收入回流到學校夜郎文化交流項目中去。
宋培倫把夜郎谷捐了的消息很快傳開,有人覺得他對石雕文化和儺文化做出的貢獻是值得贊頌的,也有人覺得這老頭是真的瘋了,把妥妥的聚寶盆拱手讓人,真的是“傻的可以”!
不過在宋培倫看來,夢想已經實現,屬于我們自己的“瘋馬山”已經有了,對夜郎文化和儺文化的宣傳與傳承才是接下來的重點,在這方面,當地高校是更適合的選擇。
所以,再“傻”一次又何妨!
如今的宋培倫已經70多歲了,53歲時開啟的新征程已告一段落,想必閑不住的他,已經找到新的奮斗目標了!
- 對此,您有什么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或留言您更想關注的一類信息,筆者每天為您提供對你有幫助的內容~
- 注:原創首發,抄襲搬運到任何平臺,都必追究到底!
—完—
文|珍
審核|古綠洲、千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