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19日,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將軍,專程來到河北薊縣八里莊,代表平津戰役總前委的三位首長,會見了傅作義的兩位和談代表崔載之和李炳泉,劉亞樓根據總前委指示,闡明了我軍關于和平解決平津問題的五項基本條件,崔、李二人當天就將全部內容電告了北平方面,結果傅作義看見電文第一時間就炸了。
劉亞樓
劉亞樓當時提出的這五項原則性條件是:
1、傅作義所指揮的部隊,不論是中央軍還是察綏軍,一律放下武器,絕不允許保存武裝力量(這是按投誠處理的意思)。
2、不允許通電全國建立華北聯合政府。
3、如同意和平解決平津,可以保障傅作義本人及其部屬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私人財產免受損失。
4、蔣系頑固的軍、師長反抗,應先將其逮捕。
5、可以給傅作義編兩個軍。
這也是雙方的首次談判接觸,不難發現,劉亞樓代表我軍開出的的條件,與傅作義心中的想法差距甚遠,尤其是在平津約40萬守軍保存完整的情況下,傅總司令當時很有些受辱的感覺。
傅作義
不過傅作義仍然強壓火氣,在回電中只是強調,別的什么都不說,只說條件的第4點,北平城內中央軍的兵力遠遠超過“察綏軍”,貿然逮捕不肯就范的軍長、師長,這樣的做法“實不宜實施”。
傅作義的基本部隊脫胎于“晉綏軍”,抗戰前期開始在綏遠單獨作戰,在重慶方面的刻意拉攏和分化下,逐漸脫離了閻錫山的掌控,形成了一個自立門戶的小型軍事集團。
軍事歷史上一般稱傅部為“綏遠系”部隊,根據第四野戰軍的戰史紀錄,我軍當時則稱其為“察綏軍”,以區別于蔣系中央軍和閻系的晉軍。
傅作義雖然擔任“華北剿總”的總司令,但是無權指揮閻錫山的太原綏靖公署,即便是華北剿總的所屬部隊,也分為中央軍和察綏軍兩大部分,那么傅作義的嫡系察綏軍,在北平城內究竟有多少兵力呢?
我軍進駐北平
01、察綏軍在北平處完全劣勢
實際上,察綏軍的大部分主力,彼時都集結在綏遠和察哈爾兩省,傅作義的親信大將董其武和孫蘭峰,分別率兵駐于歸綏和張家口。
陳長捷手下的天津警備部隊,則基本為中央軍,只有北平城內,才是察綏軍和中央軍混駐的狀態,且中央軍實力更大,讓傅作義頗為忌憚。
北平守軍大約有25萬人,除華北剿總的機關和直屬隊外,屬于中央軍系統的部隊有:第四兵團、第九兵團以及下轄的第13軍、第16軍、第31軍、第92軍和第94軍。
而完全屬于察綏軍系統的只有:第35軍、第101軍和第104軍,即使從建制和番號上看,中央軍對察綏軍也有5:3的優勢。
更加要命的是,第35軍和第104軍都是被殲以后重建的,因為這兩個軍的主力,之前在新保安戰役中早已覆滅,是傅作義以留守部隊和大批新兵重新擴充起來的,不僅部隊缺額較大,戰斗力也大不如前。
總體來看,傅作義在北平城內可以依賴的嫡系力量,確實不超過6萬人,中央軍對其構成的實際優勢至少在3:1以上!
蔣、傅在北平
在中央軍系統中,第四兵團司令兼北平警備總司令李文、第九兵團司令石覺以及第16軍軍長袁樸等人,皆是黃埔嫡系,思想上也非常頑固,對于北平和平起義這事,根本就不會同意。
而且幾人手中握有重兵,傅作義如若武力逮捕這些中央軍將領,必然會引發武裝叛亂,后果不堪設想。
而且在1948年12月底這個時間點上,甚至傅作義本人,也仍然存在著不切實際的幻想。
傅作義在擔任張垣綏靖公署主任。以及華北剿總總司令的早期,曾于華北我軍周旋了近三年,由于華北軍區部隊并非我軍精銳,在大部分時間里,傅部是占據戰場優勢的,所以心中仍有不甘和不服。
更重要的是,從傅作義到各個兵團司令和軍師長,他們根本不清楚東北野戰軍有多么厲害,無知者無畏!
我軍炮兵
與此同時,北平和天津都筑有堅固的城防工事,糧彈充足,無論是察綏軍還是中央軍將領,都認為我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破城,幻想著還可以固守待援,以待國際和國內形勢的變化。
傅作義對援軍當然是不抱希望的,也清楚坐困孤城的最終結果,但是多年未遭大敗的軍事生涯,讓他心氣還是蠻高的,甚至萌生了“組建華北聯合政府”這樣荒謬的念頭,而非接受我軍的和平改編。
因此關于北平和平解決的談判,斷斷續續談了小一個月,雙方開出的條件仍有較大差距,主要原因就是傅作義的有些想法完全不切實際,因此,迅速攻克天津以打促和,成為平津戰役總前委的必選項。
進駐北平
02、傅作義嚴防中央軍作亂
1949年1月14日,劉亞樓親自指揮東北野戰軍25萬大軍,在坦克大炮的加持下,僅用29個小時即全殲天津13萬守敵,生俘中將警備司令陳長捷,消息傳來,不僅傅作義呆若木雞,也極大震懾了北平的中央軍將領。
李文和石覺等人畢竟久經戰陣,形勢已看得非常清楚:天津13萬中央軍,被25萬東野部隊一天多就拿下,足見東野戰力之強大;北平也不過25萬守軍,而圍城的東野大軍和華北軍區部隊高達90萬人,怎么可能守得住?
因此從天津解放起,北平城內的中央軍將領們,全都收起了之前的驕狂之色,不再叫囂什么“與北平共存亡”,傅作義也不再抱有幻想,開始認真進行和平起義的談判和準備,是故天津一戰,確實意義非凡。
我軍進駐
1949年1月17日,東北野戰軍司令部作戰處長蘇靜,代表總前委首長親自入城談判,在傅部人員的護送下,蘇靜經德勝門到達東交民巷的御河橋2號,這里是傅作義總部的接待機構“聯誼社”所在。
次日傅作義在副秘書長王克俊、崔載之等人的陪同下,親自出面會見了蘇靜,完全同意和平解決的方案,并且當場表示:“怎樣的解決辦法都行,你們可以算是雙方的全權代表了”,隨后蘇靜與王克俊等人達成了一個18條的具體協議。
蘇靜將協議全文電告總前委,林羅聶首長再向西柏坡發出請示電,至1月21日,終于得到了可以簽字的命令,北平和平起義正式啟動。
接下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傅作義如何處理中央軍的將領們了。
傅作義主要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成功地穩住了中央軍部隊,保證了北平和平起義的實施:
蘇靜中將
第一、加強總部機關的警衛力量,傅作義在原有“剿總”警衛團的基礎上,加調察綏軍有力一部,進駐到內城附近,保證其本人和總部機關的安全,使指揮體系保持了順暢,也使中央軍不敢輕舉妄動。
第二、利用單獨接見李文的機會,講清了北平城內外的軍事形勢,使較為頑固的部分中央軍將領們明白,抵抗是毫無意義的,必然被東野大軍很快粉碎;如果中央軍不遵號令,或者與察綏軍發生火拼,則東野大軍一定會趁亂破城。
第三、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做好絕大部分軍政官員的工作,因為南京方面并未解除傅作義的職務,那他就還是北平城內的最高指揮官,由他來說服思想搖擺的軍政官員們,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第四、答應南京方面的要求,給不愿意參加起義的中央軍將領以“出路”,同意他們攜帶家眷和財產,乘飛機離開北平,既然有了后路,這幫人也就不會搞魚死網破的愚蠢之舉了。
傅作義
03、羅榮桓看問題一針見血
1949年1月23日,傅作義在居仁堂召開了高級將領會議,正式宣布北平和平起義,同時宣讀了18條協議內容,會場陷入短暫的沉靜,突然有人痛哭流涕起來,一邊大叫“對不起校長呀”,果然還是李文、石覺和袁樸等人。
這就是走個形式,其實這幾人也知道事不可為也,無非當眾表演一下罷了,在各方面壓力下,李文等人最后還是同意了協議的全部條款,并表示他們將飛離北平,同時指定了各部隊代理指揮官的人選。
實際上中央軍此時已經很不穩定了,就在1月18日的晚上,駐扎在朝陽門自來水廠的第13軍部隊,就曾發生了兵變,好在傅作義還能掌握局面,迅速調集部隊進行了鎮壓,沒鬧出大亂子來。
進駐北平
中央軍頭目們的問題總算解決了,下一個難題,是25萬守軍如何有序開出城外接受改編,按傅作義的意思,察綏軍應該起帶頭作用,首先撤出原陣地,同時與解放軍完成換防,然后中央軍部隊再出城。
蘇靜不敢做主,又驅車從東直門出城,趕到了總前委駐地通縣宋莊,向“林羅聶”首長當面匯報,聽完蘇靜的介紹,三位首長短暫地沉默了一會,向來話不多的羅榮桓政委,突然發問道:“為什么傅作義讓他的嫡系部隊先開出城外”?
能夠成為東野的作戰處長,開國中將蘇靜當然是絕頂聰明的,他馬上領會了羅政委的意思:首長們擔心察綏軍主力過早開出城外,會影響傅作義對北平的整體控制,一旦中央軍出爾反爾,北平就免不了一場戰火了。
羅政委
蘇靜打心眼里佩服老首長的敏感和警惕性,于是解釋說:“察綏軍騎兵第4師首先開赴城外,聽說是師長劉春芳比較聽傅作義的話,對北平和談表現積極,部隊阻力小,工作好做,該師先開出城外,可以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蘇靜進一步說明道:“同時騎兵部隊在城里時間長了,草料也是問題,真正能控制城里局勢的,是我軍兵臨城下的強大軍事壓力,這一點從他們的談話中能夠聽出來,傅作義在城里幾萬人的力量,是根本鎮不住中央軍的”!
話是這么說,可羅榮桓仍然不同意傅作義的方案,為保證北平城防交接的順利,最后經總前委討論決定,傅作義的嫡系騎4師率先出城不變,但控制“剿總”司令部和幾個城門的察綏軍部隊,要暫緩行動。
事情決定以后,羅榮桓對蘇靜說:“好了,你馬上回城去,轉達我們的意見,還要利用時間看看,指揮機構進城以后,駐在哪個地方合適”!
尾聲:北平順利解放
蘇靜領命而去,當天傍晚再次趕回城內的聯誼社,拉上鄧寶珊一起去見傅作義,轉達了總前委的意見,傅作義表示完全同意,隨即與眾人重新研究和制定了部隊出城接受改編的方案。
根據傅作義的命令,1949年1月22日,騎兵第4師首先列隊出城,隨后中央軍第四兵團和第九兵團的部隊完成集結,將城內要點和治安移交察綏軍第104軍,然后于1月26日分批出城,開赴指定地點。
直到1月30日的下午,傅作義才在警衛團的護送下,離開總部趕往西郊的公主墳,那里曾經是他在城外的指揮部所在,是東野圍城后才遷入城內的,期間北平也沒有出現什么大亂子,堪稱有驚無險。
1949年1月31日中午12時30分,東野第41軍從西直門入城,正式接管北平城防,期間只與傅部311師發生了一點誤會,這也跟傅作義的最后一道命令有關,察綏軍倒是“站好了最后一班崗”,千年古都至此順利回到人民手中。
開出城外的察綏軍和中央軍計有8個軍25個師,理論上包括戰斗人員19萬人、后勤人員6萬人,不過其中存在一定數量的空額,再加上出城期間出現的逃亡,根據統計,解放軍實際進行改編者為197000余人。
1949年2月21日,劉亞樓參謀長代表總前委正式發布命令,北平和平起義部隊將改編為25個獨立師,同時明確了各師的指揮關系和補給關系,開始接受政治和軍事改造,這也標志著偉大的平津戰役,取得了完全徹底的勝利!
傅作義到西柏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