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到訪立法會與議員交流,其中一個重點是討論盛事經濟,發揮香港國際城市作用,將“人氣”變成“財氣”。筆者認為,面對歐美經濟疲弱,地緣政治沖突,香港必須想方設法,突圍而出,而由特區政府牽頭結合社會各界人脈、資金網絡推動盛事經濟,正是實踐本港高質量發展的不二之選。
去年香港盛事連連,由年初第16屆亞洲金融論壇,到國際七人欖球賽、巴塞爾藝術展等精彩活動,再以跨年煙花匯演作結,盛事一浪接一浪,帶動更多旅客訪港。旅發局資料顯示,過夜旅客平均留港時間,由疫情前約3.1晚,延長至2023年約3.6晚,充分顯示連串盛事成功吸引更多過夜旅客停留更長時間。
不過,要發展盛事經濟,筆者認為政府必須加強盛事宣傳,全方位結合當地傳統媒體、KOL(關鍵意見領袖)以至新渠道等加強推廣,并且將部分特色盛事恒常化,變成香港馳名海外的重要盛事品牌活動。與此同時,售后服務亦非常重要,以去年七欖為例,有旅客批評,購票后未有任何提示,提醒游客來港首三日不得進入指定處所,導致未能入場觀賽。此等事例,一單都嫌多,政府要同主辦方積極溝通,以便向旅客及時通知盛事活動的重要細節。
另一方面,硬件配套也有待完善,舉例來說,剛結束的世界足球傳奇杯邀請了退役名宿奧云、史高斯等訪港表演,賽事主辦方發現,沒有人租用香港大球場,就沒有人維修草地,比賽當日出現了“草披唔平”的現象。筆者認為,若然查明實屬,就涉及人為失職,負責營運的政府部門理應檢討。如今,政府決定成立跨部門盛事統籌協調組,由財政司副司長出任組長,絕對是一大喜訊,有助于增加部門之間的協作力量,為主辦單位排憂解難。
事實上,近年個別國家帶頭抹黑香港,可能影響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面對失實言論,惡意攻擊,很多時有理說不清,尤其是國際輿論領域仍然由西方主導;通過國際盛事定期舉辦,可以吸引更多商務和觀光旅客訪港,親身體驗《國安法》實施以后的香港,比以前更安定、更繁榮,讓香港用事實說話,反擊抹黑。
誠然,要推動盛事經濟,需要政府牽頭,但各行各業的配合也是必須的。據粗略估算,每150萬名旅客會帶來0.1%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發展盛事經濟并非單單旅游業得益,而是整個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受惠。長遠而言,越多盛事落戶香港,就會催化出越大的磁吸效應,形成對外宣傳的良性循環。越多國際友人相信香港城市魅力依舊,就吸引越多人前來投資,將亞洲及國際總部設立或搬遷到香港。
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而且中西文化薈萃,是極佳的國際聯系人。隨著國家大力發展東南亞、中東以至“一帶一路”國家的關系,香港不單只要“搶人才”“搶企業”,還要“搶盛事”“搶旅客”,全力突破西方重圍。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