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和鯰魚效應,一直是雷軍和小米的追求。
小米造車是互聯網思維在制造業(yè)領域的一次深度應用,其本質是用互聯網思維邏輯對產業(yè)鏈的再優(yōu)化,提升效率。汽車是制造業(yè)而不是互聯網,虧損換回來的用戶很難持續(xù)帶來收入,本質造車得有利潤。運營效率上的提升將有助于企業(yè)向健康方向發(fā)展。
車圈的極致化改造
精品戰(zhàn)略、互聯網思維引導的產品策略,再加上背后極致高效的供應鏈管理,這是小米汽車的一大底氣。
基于消費電子供應鏈和品牌商業(yè)化的持續(xù)積累,小米汽車在起步之初就擁有足夠的支撐性厚度。
在供應鏈上,小米手機的經驗同樣可以復制到汽車行業(yè)。自宣布造車至今,小米系資本已投資智能座艙、傳感器、自動駕駛、鋰電池、半導體、集成電路等公司,覆蓋汽車上下游產業(yè)鏈。
小米已經向供應鏈開出了優(yōu)厚的結款條件,爭取優(yōu)惠的價格,可以讓供應商最大化平價出貨,有成型的全國渠道和營銷體系,創(chuàng)新打造“1+N”汽車新零售模式,減少更多商業(yè)上的博弈環(huán)節(jié),讓效率最大化。這是很多新造車公司難以企及的能力。
同時小米也敏銳的發(fā)現,大補貼時代早已過去,不大可能出現小米手機初期那種補貼C端的產品了,同時非常聰明的以技術發(fā)布的形式試探市場對其硬科技、新技術溢價的接受程度。
因此回到目前大家最關心的定價上,小米大概率不會走20萬以下區(qū)間這條路,它更傾向于走特斯拉和保時捷這種能制造流行的路,但迫于行業(yè)內卷和市場預期,低配版SU7一定預留了走量車型的成本空間。
人車合一的智能空間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給出一個最滿意的答案。小米汽車在嘗試這樣的整合和突破:
人、設備、智能服務三者如何協作、進化,車機和手機生態(tài)統(tǒng)一,達成完美互聯。通過底層重構、跨端互聯、主動智能、全域安全、開放生態(tài)打造人車家生態(tài)閉環(huán)。當然最令人興奮的還是小米如何整合應用生態(tài)+硬件生態(tài)+CarlOT生態(tài),同時預留的生態(tài)擴展能力又會迸發(fā)出怎樣的想象空間。
米粉為小米汽車發(fā)燒
用戶畫像上,小米汽車的用戶主流可能為一線、新一線的理工男,在消費能力上屬得上是優(yōu)質群體,米粉傾向于消費電子領域的嘗鮮,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小米手機是此類用戶人生中的第一臺手機,這種消費邏輯極有可能轉化在小米汽車上。樂觀估計只要1300萬的米粉有1%的轉化率,便可趕上先驅們。
客觀地說,小米汽車確實來的有點晚,SU7面臨的競爭異常激烈。今年上半年SU7上市,它的直接競品有蔚來ET5、小鵬P7i、極氪007、特斯拉Model 3、智界S7、智己LS6、比亞迪漢EV。
這些車型的價格集中在20-30萬元區(qū)間,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小米需要在紅海市場里,撕開一道口子分一杯羹。
但依然不妨礙它具備黑馬潛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