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探源中國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中華民族視一些花草鳥獸為祥瑞之物,其內在的預示意義從直觀美好愿望的簡單訴求延伸并升華為好運、幸福、長壽、發財、加官晉爵的預示,從而構成獨樹一幟的吉祥文化。
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來淺探一下故宮博物院中涉及兩個吉祥符號——“鵲”與“梅”的藏品,品味其中“喜上眉梢”的美好祝愿。
文化背景
喜鵲叫聲歡快,中國民間將其作為好運與福氣的象征。《開元天寶遺事》中寫道:“時人之家,聞鵲聲皆以為喜兆,故謂喜鵲報喜。”可見早在唐代即有此一說。
“畫鵲兆喜”的風俗也大為流行,古人將喜鵲入畫,留下形式多種多樣的報喜圖,如雙鵲面對面叫“喜相逢”;雙鵲中加一枚古錢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鵲在樹上樹下對望叫“歡天喜地”。
崔白《雙喜圖》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梅盛放于百花之先,北魏陸凱的《贈范曄詩》中有“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名句,此后“一枝春”或“報春花”便成了梅花的代稱。傳說梅具四德,象征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料石梅花盆景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因喜鵲名稱中含有“喜”字,梅花諧音“眉”字,喜鵲站在梅花枝梢,即象征著“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寓意。早在千百年前,藝術家便以此吉祥征兆作為創作題材,民間亦常把雕刻品或年畫陳列家中,以兆好運。
緙絲
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此圖被譽為故宮博物院十大“鎮宮之寶”之一。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緙絲工藝家,僅有的幾幅傳世作品均為繪畫與織造工藝的完美結合。
作品中雙鵲棲于樹干之上,一鵲縮脖收身,一副懼寒的姿態;但樹干蒼勁,細枝挺秀,竹葉隨風,而朵朵梅花卻在春寒料峭中預示著春天的盎然生機,冬去春來的意境便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
順帶一說,乾隆皇帝特別喜愛此圖,把它藏在清宮養心殿,還在畫卷上題寫“樂意生香”御筆呢。
器物
黃地粉彩梅鵲紋碗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黃地粉彩顧名思義,即在燒好的白瓷胎上繪出設計好的紋樣,在紋樣上先用玻璃白打底,再用蕓香油調和的各色粉彩料繪畫,在花紋以外的空白處填滿黃彩料,干后入窯低溫烤成。
此碗制于清代同治年間,敞口、深腹、圈足,內施白釉,外通體施黃釉,口沿及圈足處以金彩裝飾,凝厚鮮亮的明黃色具有富麗堂皇的氣派。工匠在黃釉上以粉彩繪制朵朵盛開的梅花,成雙成對的喜鵲飛舞其間,釉面光滑如鏡,色彩鮮艷且過渡自然。
剔紅梅花喜鵲圖方盤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此盤為明朝中葉物品,方形,矮圈足,通體髹朱漆,用表現天空的橫線錦紋作地,雕四季花鳥之景,雕工精細,磨光潤美,構圖簡潔,情緒明快。盤心在天錦地上壓雕梅花喜鵲,遒勁的竹石上梅花爭奇斗艷,引來喜鵲跳躍其間,引頸逗梅,如同一幅出色的工筆畫。
國畫
徐悲鴻雙鵲圖軸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徐悲鴻一生留下諸多喜鵲作品,多數贈送親朋好友,以示祝福之愿。此畫即為畫家在大理為云南近代公路建設奠基人、云南和平起義功臣之一楊文清(鏡涵)的六十大壽創作。
圖中喜鵲一只正面,一只側身,造型準確嚴謹,透視合理,顯示出畫家深厚的素描功力。梅樹枝干以淡彩染就,曲折的粗干與婆娑的細枝各得其態;梅花以鮮艷的紅色戳點而成,亮麗的色彩與輕盈的筆觸恰到好處地烘托出畫面喜慶的主題。
此畫創作于1942年,適逢抗戰時期,那些跳踏枝頭、迎接春天的喜鵲,是否也在訴說畫家與祖國同安危、共命運的情懷呢?
綜上可見,千百年來,中國的“鵲”與“梅”已不僅包括二者本身,更包括傳統語境下“喜上眉梢”的獨特寓意。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