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和平
過去的幾年,年輕人過得不太好,變故頻發、充滿風險。而一到新年,人們仍然會盤點過去同時計劃未來,在動蕩的環境里找穩定,在不確定的變化里找確定。好像人人都知道三大未來趨勢:AI類人化、社會老齡化、和世界脫碳化。
越來越多人發覺,環保似乎是門好生意?!翱沙掷m”、“碳中和”、“ESG”等等這些時代熱詞層出不窮,“ESG月薪炒到15萬”這樣的標題也被頻頻推到人們眼前。
與此同時,“洗綠”(greenwashing)被大規模地開展,快時尚品牌在沙漠綠洲拍攝宣傳片,希望以此戴上可持續標簽,上市公司一邊大幅裁員一邊擲重金撰寫年度ESG報告,好像每個企業都能在2030年之前完成碳達峰目標——只要在無人在意處買到足夠多的碳信用……
氣候、能源和可持續的議題固然是重要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從1995年開到現在,中國在2020年9月首次提出明確的“30*60”雙碳目標,世界范圍的大公司紛紛入局碳匯市場,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期,氣候變化議題仍然能長期吸引最一流媒體的關注。
然而為什么氣候問題談了這么多年,它在輿論上是一個很懸浮的話題;氣候議題自上而下的鏈路,在多大程度上傳到年輕人身上?火熱如ESG的發展,對年輕人有什么影響?當環保變成一宗大生意時,作為打工人和消費者的我們能做什么?生活中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又能做什么?
青年志與綠色和平共同采訪了五位“環境先鋒”,針對環境議題的現狀提出了一些問題,以下是我們的對話:
內容在嘉賓回答的基礎上有刪減和修改。
氣候問題只是遠方的哭聲嗎?
氣候變化作為全球性問題的共識早已經形成,但在輿論和傳播上,氣候變化又始終是一個懸浮的話題。當氣候災害發生在身邊,人們迅速關心、迅速了解、并迅速遺忘。
為什么氣候變化上不了熱搜?
“二十年之后的氣候變化跟我有什么關系”
劉敏:
新聞上大家更愿意看有邏輯的、有直接因果的東西,但是氣候變化或者環境保護,很多時候是沒有因果邏輯的。你不能說這次大水或者大型的雪災是因為我們做了什么,也很難說我們做什么就可以保證氣候不提高 1.5 攝氏度了。所以傳播上它本來就有弱勢,很難被充分理解。
比起來,同類議題又有不同的社會土壤,比如說女性權益的討論,為什么這些年就突然這么熱?因為在東亞,尤其從日本、韓國傳過來的這些理論、新聞、文學藝術創作,都離我們很近,我們很能感同身受地理解男女性這種性別政治,所有人這輩子都在經歷,就會非常切身。
像上野千鶴子或者是其他很多國外學性別研究的人,他們還會把女權的理論具體化,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讓大家能理解。而且中國一直有“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說法,像我們這種 85 后、 90 前的人,小時候是看《半邊天》節目長大的。它是1995年北京世界婦女大會時創辦的,那次大會也給很多婦女權益相關的NGO提供了發展機會,我覺得這就是土壤的問題吧。
但是氣候我感覺它有點孤零零的,你不知道有哪些學術明星是在國際或國內研究氣候變化與社會關系的,也沒一個 KOL 或者專家經常在媒體上曝光,給大家長期科普氣候變化的前因后果。因此,大家不太熟悉如何從氣候變化或者環保的角度來理解一些生活中其他的問題。
很難說遠處的社會,或者是遠處的三五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的氣候變化跟我有什么關系。作為媒體也很難建立這個關系,因為這中間很多科學研究、常識、生活現狀的邏輯都還沒建立起來。
我們該如何建立對于氣候變化的認知?
“大家只能說,哦,今年極端氣候挺多的,
剩下你也不知道該干嘛”
劉敏:
我想到 2019 年去德國聽一個行業大會,我發現氣候和難民是歐洲媒體同行們非常關注的話題。我當時意識到,在國內類似的報道非常少,當時國內關于氣候變化的討論也很少。2023年 2 月在香港的時候,我又跟一個德國女孩聊這個話題,她建議我可以換個視角,比如說,中國這幾年的南水北調不就是有很多人從故鄉遷移了嗎,其實也是某種程度上的一種移民,這也是一種跟環境、氣候、生態有關的移民問題——其實類似的故事在全球各地都在發生,只是需要記者多一個捕捉和理解的視角。
這個話對我啟發很大。在過去幾年,“極端天氣”這個概念也漸漸被我們熟悉。比如2021年鄭州大水,大家第一反應是,在一個中原地區的省會城市,怎么會冒出這么離譜的洪水?比如同一年的甘肅白銀越野賽事故,大家也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極端氣候離我們這么近。
這兩次都是非常慘痛的事故,事故過程又有大量的圖片和短視頻流傳,大家終于建立起“極端天氣離我很近”的意識了。
但下一步該怎么做呢?我們能做一個倡導,說今天少扔點垃圾,明天你的城市就不會發大水嗎?
作為一個做具體工作的記者和編輯,我的問題是,我確實也沒有辦法把這個因果聯系起來,我的能力和我的信息支持是不夠的。我覺得這一領域的從業者,包括學者、NGO、媒體,都應該再努力、多做一些面向公眾的工作,因為這也是幫助我們從業者自己。
2017至2019年間,綠色和平和野性中國共同攜手,深入西南地區原始森林,發現了樹高34米、樹齡1100歲的世界最古老云南鐵杉樹。? Yan Tu / Wild China / Greenpeace
討論環境問題的意義在于什么?
“我不是很期待說它能導致什么結果”
劉敏:
我覺得新聞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新聞跟宣傳是兩回事,宣傳是要貫徹、實施、推行什么東西,所以我必須要宣傳。但新聞就是記錄一個重要的事情,把它原原本本真實地報道出來,就夠了。后續的解決方案是相關從業者的工作,新聞媒體不可能把這個事都干了。
我寫過一篇傳播量還挺大的稿子,講為什么北京春天的柳絮那么多。追溯原因,是1970年代為了不讓沙塵吹到北京,當時在城區內外大規模種樹,但那時人們不知道種樹要有物種豐富性,也不知道楊柳樹到了成熟期,每年會產生這么多楊絮柳絮。另一方面,雌性的楊樹價格更便宜,在各種因素下,北京市種植了大量雌性的楊樹、柳樹。這就導致幾十年后,每年春天的時候,我們都被漫天的飛絮搞得過敏,呼吸不暢,甚至頻繁出現火災。
那篇稿每年春天都會被人翻出來轉發,累計閱讀量肯定已經過了百萬了。但我寫這篇稿子,目的并不是開藥方,不是建議園林局立刻把樹都砍了,相反,稿子是一種答疑解惑,列舉在1970年代做出這種錯誤決策的社會背景、自然環境和科學研究的局限性。如果之后大家再想種楊柳樹,或者再想大規模地種同一類樹的時候,可能就會有人把我這篇稿子拿出來發,證明樹不能這樣種,要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問題。
我并不期待一篇報道能有什么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我覺得這樣的記錄,還是能對社會產生長遠影響的。
我們為什么關心ESG?
所謂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環境,社會,治理)是企業在這三方面的指標,具體如公司業務造成的全年碳排放量、員工福祉、管理架構等等傳統財報中不包含的元素,有專業機構對企業的ESG指標進行評級,ESG報告也被稱為企業的第二張財報。年輕人近年來有三大情緒:地球要完了,社會太卷了,資本家老吸血了,某種程度來說,它剛好可以對應ESG的三個領域。問題是,這樣一份對公司的指標,能在實際層面影響到年輕人,或者說打工人多少?
北極熊幼崽正在玩在北極發現的塑料制品。? Roie Galitz / Greenpeace
ESG能帶來什么樣的新敘事?
“ESG,讓這件事變得可以言說了”
曹原:
首先,現實中的變革,很多都是危機塑造的。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暴露了大公司和金融市場的道德風險、造成了公眾的信任危機,也終結了穩定且繁榮的全球景氣周期,進入滯漲與衰退周期。
其次,我們想要理解ESG提出的價值主張是什么,就要理解ESG實際是在反對什么。景氣周期里的CEO與大公司神話,比如90 年代的杰克·韋爾奇與他主政的通用電器(GE),可以看做ESG的反義詞。杰克.韋爾奇在當時被看做偉大領袖,增長盛宴被歸因于他這樣的明星 CEO,“大就是強”成為共識,同時這種明星CEO似乎說什么都對。而GE通用電氣董事會的工作,主要就是鼓掌。
盛宴之后,在滯漲與衰退周期,人們發現增長不是普遍的,在相對低成長的預期下,開始更多地關注質量。明星經理人褪去光環,“一言堂”的董事會被當做孕育“黑天鵝”的溫床。
在這個時期,市場與公眾開始形成新的偏好與認同,例如,規模不再是真理,人們會追求更好的以人為本的治理結構,關注企業如何吸引到最優秀的人才。
也是這個時期,在ESG理念的主導下,讓公司獲得更廣泛的價值認同變得重要,例如,企業要通過回應并解決公眾關心的全球挑戰成為新的使命。這也讓青年一代看到新機會、擁有更多元的價值維度、新的職業發展階梯。ESG替我們表達了變化的主題,讓這種趨勢變化變得可以言說,成為共識的一部分。
2023年1月14日,馬晶晶受邀參加綠色和平綠色生活項目在北京舉辦的“舊胡同有了新故事”互動工作坊。? Greenpeace / Yan Tu
ESG提倡促進員工福祉、人權和包容性,那ESG能解決996和內卷嗎?
“996不只是一個工作時長的問題”
曹原:
996 并不只是關于工作時長的問題,而是關于工作意義感的拷問。
現在更多職業都是德魯克所說的“知識工作者”,意義感與獲得感同樣重要。公司不僅提供工作,也需要提供工作的敘事和環境,建構工作的意義。如果意義缺失,工作就變成生活的手段,工作時長就成了談論焦點。
所以, 996 背后,年輕人關切的問題是職場體驗。我們看到更多的企業談論ESG,而真正有效的,是構建員工對職業身份的認同感以及團隊的凝聚力。比如說馬斯克,這個人的形象看起來是蠻有爭議的,但是從他的自傳以及很多媒體的報道看,員工對他的認可依然很高。
包括洗綠在內的種種爭議,
對ESG意味著什么?
“這恰恰是表明了ESG是一個
廣受大家關注的東西,所以有人來假冒你”
何繼江:
我不覺得ESG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概念,它是一個新興的概念,有很多人去攀附它,追逐它,甚至去假冒它。
洗綠其實是大家假冒ESG的一種行為,這恰恰表明了ESG是一個廣受大家關注的東西,所以有人來假冒你。
這種情況下,我們希望把 ESG的體系建得更加的完整,讓那些想假冒的人假冒不了,把洗綠這種行為從我們真正的ESG當中剔除出去,這是我們去完善這個體系的問題,而不是ESG本身的問題。
2019年,綠色和平與藝術家和手工咖啡店合作,北京朝陽大悅城和新興的青年文化中心舉辦了“為可重復使用的杯架免費提供咖啡”周末活動。? Dong Li / Greenpeace
如何才能公正地應對氣候變化?
“只有排放才能發展,
這是化石能源時代的錯誤觀點”
何繼江:
我們民間還有相當多的人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的陰謀,至少是一個政治競爭的結果,而不是自然科學。中國極少人看過IPCC的報告,我們的宣傳材料對IPCC成果的宣傳力度也是比較小的。
我們的學校里教材中大部分是非常過時的一些知識,而像IPCC報告這樣的最新科學報告,很少出現在我們的正規的教學體系當中。民眾接受到的觀點是,對于中國等眾多發展中國家來講,排放權就是發展權,這個話我是不贊同的。
可再生能源的議題,我覺得本質并不是個公正問題,只要你有住宅,你就有權利把陽光變成光伏,這是普世的權利。太陽能資源無所不在,本質它就是一個技術如何在全球普及的問題。但是普及的過程當中有公平問題需要去解決,或者要公平地去處理這個問題。你的屋頂可以開發光伏,但你不一定能夠獲得它,因為你要去開發你屋頂上的光伏也需要錢。你可能沒有錢,甚至貸不到款,或者說別人可以貸到非常低利率的貸款,你要付出很高利率的貸款。這其中的公平問題就是需要去解決的。
普通人呢,能做點什么?
如果說氣候的解決層面,需要世界所有國家的通力合作,氣候的傳播層面,需要一國官方的表態和牽頭,ESG,則仍然是企業和少數精英們的敘事。那普通人呢,整個世界都在浩浩蕩蕩地推進這個事,普通人可以做點什么呢?
綠色和平工作人員在珠峰絨布冰川現場展示1968年的絨布冰川照片,在39年時間里,絨布冰川退縮了近300米。 ? Greenpeace / John Novis
你會給年輕人什么樣的建議?
職業的,和生活的。
曹原:
從職業角度來說,不建議選擇所謂的“低碳環保工作”,這是第一句話。因為綠色、低碳、環保都是行業的標簽,是議題,而不是一個實體行業。
第二句話,選擇“周圍人都能理解的行業,解決真正的問題”。如果說不清楚你要干什么,就不要貿然沖進去。環保是個議題,但歷史上,發現問題的人,呼吁解決問題的人,并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人。
解決問題的人,通常有一個更有容易理解的行業標簽,比如華為,作為科技公司,華為能提供很多清潔能源的、環境的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你從事科技行業,無論做工程管理、或者做營銷,都距離解決環境問題都更近。
對所有致力于從事低碳環保行業的朋友們而言,不妨重新想想,你有沒有一個更好的職業描述,比如說我想進入某個實體行業,而它能解決環境問題。當你能這么說的時候,就根本不需要我的建議了。
劉敏:
我覺得大家日??梢远嗔粢庖恍┉h境的議題,讓自己多一個觀察社會的角度。還是講回2 月份與德國女孩的聊天,我們聊到這幾年奇怪的氣候,聊到全球氣候變暖,我說這個話題在媒體上很難吸引人,很難被真正切身地討論。她說,但你們不是經常會在網上發小視頻嗎?比如在馬路上打個雞蛋,雞蛋很快被烤熟了,這就是全球變暖呀。她一下子點醒了我,帶著這樣的觸角,回頭看我們的衣食住行,很多都與環境相關。比如回到北京,我們吃智利的車厘子,吃挪威三文魚,這背后就是全球農作物的貿易,這些食品的跨境運輸,就帶著碳排放的足跡。而黑龍江的玉米、水稻這幾年不斷破豐收的記錄,種植地持續北移,這也是全球變暖的直接影響。可能手里的一碗東北大米,就能講出很多豐富深刻的環境故事。
馬晶晶:
我希望越來越多年輕人能夠去全世界可持續領域最先鋒的北歐學習可持續發展?,F在很多孩子們,本科可能不是學環境的,然后他們都想去北歐、去丹麥學可持續發展,可持續能源比如區域能源,氣候變化課程專業,最先進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綠色金融工具,等氣候變化最前沿領域的理學課程。
那日松:
圖像是最有力的傳播工具。有時候一張照片就可以改變歷史。事實上也確實因為一些照片,很多環境問題得到了關注,并且發生了改變。比如奚志農的《可可西里》、盧廣的《被污染的風景》,王久良的《垃圾圍城》等等,他們的攝影行動都曾經對中國的環境保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變革性的作用。那么,從我的策展來講,我是希望通過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展覽呈現,讓影像的力量可以真實地傳達給觀眾,從而產生積極的互動作用,并產生共鳴。
何繼江:
從就業的角度來講,當然就不能再選化石能源了,因為你肯定不能在這個領域安然退休了,如果你想選與能源相關的行業,當然就只能選可再生能源相關的行業,年輕人的技能會在這里面不斷地獲得發展空間。
對于想要從事ESG的年輕人,我們一定要花出來相當多的時間,去了解行業最先進的信息。因為我們高校的教學主要是基于書本的,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更新較慢。我們新能源行業的更迭非???,就像當年中關村的行業一樣,要通過現在最新的各種媒體,特別是自媒體了解行業的最新的技術進展情況。
第二個,年輕人要在假期的時候花一些時間,以實習的方式了解中國的農村,中國的工業園區,以及他們現在的能源狀況和正在開展的能源項目,要多實踐,多了解一線的情況,然后帶著一線的問題,結合行業最新的信息進行學習,而不僅僅是在課堂里面學習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