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瓊開文運,唐朝第一人《吳賢秀》新書座談會上,吳橋林會長接受著名自媒體人不覺曉采訪表示,講好祖先故事,弘揚海南文化。
遷瓊開文運,唐朝第一人
——《吳賢秀》新書座談會小記
#剛峰說海南#咋天上午,應邀參加《吳賢秀》新書發布會, 想不到周末的海南省博物館人山人海。
邀請人是主辦方的海口吳賢秀文化研究會會長吳林橋,主持人是海南當今網紅小美女高曉曉(@不覺曉)。
吳賢秀是誰?為何要為其著書立傳?
他乃海南吳氏入瓊始祖,曾任唐代戶部尚書。于唐永貞元年(805) 持著新皇順宗帝賜的四塊銅牌,抱著族譜,攜夫人王氏與三子及親屬家仆三百余人,從福建渡海落籍崖州(今舊州鎮)南渡江東岸都化村(今海口市靈山鎮張吳村),開村立基繁衍至今,有后裔約30萬眾遍布全島各地。
吳賢秀為什么會被新皇帝賜銅牌派放到海南?而且,主持朝政改革的宰相韋執誼,還有禮部尚書辜機,同年卻均被同時貶謫海南?
這里頭蘊含著唐德宗時代經略海南的一個重大背景。
徳宗在位二十余年, 將冼夫人曾立在儋州中和鎮的崖州,后又經唐太宗搬到瓊北南渡江畔的珠崖嶺的崖州都督府(今舊州)改府為州,同時新置瓊州都督府南渡江北岸,作為海南島的最高政治中心,領瓊、崖、儋、振、萬安 5 州與23個縣,開啟中原王朝首次將海南島作為老少邊遠地區王化教育的模范示范區。可惜的是,繼位的順宗帝沒活過一年,史稱“永貞革新”的改革派也失敗了,有的被處死有的貶逐有的流放,形成了著名的“二王八司馬”。領導改革的“兩王”均被賜死,參與改革的韋執誼宰相與大臣如柳宗元、劉禹錫等七人均被貶為州司馬。 韋執誼,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被貶為崖州司馬,落籍在今瓊山區龍塘鎮國倉村。
吳賢秀與韋執誼,雖然是同年來海南,但是吳尚書與韋宰相來海南的性質不同。韋是犯了錯誤的干部被貶謫,比韋早來半年的吳卻是有新帝加持的銅牌通行證。作為唐朝第一個戶部尚書的正部級干部來到海南寓居,其實,有特使之職,故,得到了當時的瓊州都督府的熱情迎接與安置。
吳賢秀作為唐德宗的寵臣,任戶部尚書多年,功勞很大,故而得到徳順宗兩帝親賜“為政德澤惠生民,建業勛勞為社稷”詔書與銅牌加持。
可惜的是,吳賢秀公定居海南兩年后病故,享年 65歲。但他為海南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在生前為吳氏做了一個族譜并親撰《立籍譜序》成為海南姓氏族譜文化的首創者。明朝唐胄主編的《正德瓊臺志》所考證的91姓遷瓊始祖,立村落籍后都效仿吳尚書建祠堂修族譜傳至至今。特別是韓氏遷瓊始祖廉州太守韓顯卿,為躲避元兵,他也遁吳尚書之舉,于1197年偕帶家眷,抱著族譜南遷渡瓊,并定居于文昌錦山。從這個角度來看,吳賢秀公攜譜而來,將中原的姓氏文化落籍海島,可謂瓊崖第一人。僅這一點,就足可彪炳在海南歷史文化的天空中,享譽千秋。
吳氏一門可謂是名門望族,在海南科舉累族,貢生輩出。其中最有名的有兩個后裔,一個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海瑞老師吳會期(府城高登街人),吳氏族譜就是在他主修的基礎上,一直繁衍至今;第二個人,就是清朝著名《四庫全書》副主編吳典,府城草芽巷人。他的故事離時代不遠,在府城可謂是家戶喻曉。
吳賢秀公及吳氏一門,1200年來,扎根海島,繁衍生息所創立的文化,已經構成了海南歷史文化重要部分,若有緣分,吳氏再邀,以后有機會再來為大家講述。
還是那句老話,海南的文化在鄉村,鄉村的文化在祠堂族譜里。
特撰小文謹為小記。
————
剛峰:全國知名人文旅游作家,學者,網絡大V。曾任《鄉緣》雜志總編輯,撰寫并發表過有關海南歷史文化隨筆二百多萬字。著有:《瓊北故事》《印象三亞》《天涯橫呤》《心之旅》《我的臺商朋友》《古塔密語》等書籍。善長撰寫地域城市與姓氏文化隨筆,歡迎稿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