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禹貢九州之一,歷史文化悠久,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九州文化、大禹文化、儒家文化等交相輝映,擁有上千年州、郡、府治歷史,長期為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軍事重鎮、九省通衢、齊魯咽喉”之稱。
濟寧,地處京杭大運河之濱,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是大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別稱運河之都,歷史文化名城,是東夷文化、華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濟寧南池公園
阿越在查閱魯藩相關史料時,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濟寧(這里單指任城區)與兗州這兩座近在咫尺的城市,在歷史上糾纏非常之深,今天你壓我一頭,明天我壓你一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猶記得2013年,兗州撤市設區,成為濟寧市兗州區時,網上出現過不少反對聲。
所以今天我們聊聊濟寧與兗州之間的千年恩怨與是是非非。
秦至南朝宋:兩地平行
春秋、戰國時期,濟寧與兗州大部分時間同屬于魯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各國開始推行郡縣制。前221年,秦國正式統一六國,將郡縣制度推廣到全國。秦代,在位于今兗州市區東北的魯國負瑕邑設瑕丘縣,濟寧境內則設有亢父縣,兩者同屬薛郡管轄。
西漢時期,亢父縣、瑕丘縣仍舊,同時設立任城縣,不過治所在今今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三縣本為梁國之地,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劉武積郁而死,隨即漢景帝將梁國一分為五,交由五個侄子統治。瑕丘縣屬于山陽國,后改山陽郡、昌邑國,鼎鼎大名的昌邑王劉賀就出自于此,但大部分時間稱山陽郡。亢父縣、任城縣屬于濟東國,后稱大河郡、東平國。
東漢時期的濟寧與兗州
東漢時期,瑕丘縣依舊屬于山陽郡。元和元年(84年),分東平國南部為任城國,轄任城、亢父、樊三縣。
三國西晉時期,任城、亢父、樊三縣所屬同前,只是任城國一度更名任城郡。瑕丘縣則在西晉時期被撤銷,省入南平陽縣。
西晉在維持了短暫的統一后,國家再次陷入了分裂與戰亂,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政區也頻繁發生變化。劉宋永初元年(420年),任城郡、縣被裁撤,任城縣省入亢父縣隸屬于高平郡。
劉宋至五代:兗州管轄濟寧
南朝劉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兗州州治由鄒縣徙治瑕丘城。自東漢末年起,中國的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改為州郡縣三級制,瑕丘從舊縣治,一躍成為最頂層的州治,轄泰山、魯、高平、任城、東陽平、東平六郡。雖如此,瑕丘縣沒有復建。
北魏時期的濟寧與兗州
北魏神龜元年(518年)復置任城縣,遷址今濟寧市中心地帶。又分高平郡置任城郡,治任城縣,轄任城、亢父、鉅野三縣。這是濟寧第一次成為一地政治中心。
任城郡隸屬于兗州。這是兗州與濟寧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隸屬關系,此時兗州管轄濟寧。
北齊天寶七年(556年)移任城郡治魯縣,高平郡移治任城。高平郡依然屬于兗州。
隋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高平、任城、泰山三郡合為兗州。開皇十三年(593年)復瑕丘縣,作為兗州州治。大業二年(606年),改州為郡,兗州稱魯郡,領十縣,郡治瑕丘,任城縣屬之。
唐代的濟寧與兗州
唐因之,以瑕丘縣為治所,或稱兗州,或稱魯郡,屬縣稍有變化,不過任城縣依然在其治下。
五代至兩宋:兩地平行
唐之后的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大分裂時期,政區變化繁復。
后周廣順二年(952年),分鄆州鉅野、鄆城,兗州任城,單州金鄉等縣置濟州,治鉅野。而瑕丘縣依然為兗州治所。兩者再次分開。
北宋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地方軍政與財政力量進行大力削弱。地方行政上實行路、州、縣模式。濟州、兗州先屬京東路,后屬京東西路。大觀四年(1110年),為避孔子之諱,改瑕丘縣為瑕縣。政和八年(1118年),升兗州為襲慶府。
北宋的濟寧與兗州
靖康之變后,秦嶺淮河一線以北被金朝占據,北宋王朝滅亡。在地方行政上,金代繼承了北宋的傳統。天德二年(1150年),黃河決口,水淹巨野,遂移濟州州治于任城,濟寧再次成為地區中心。入金后襲慶府降為兗州,而州治瑕縣則改名嵫陽縣。濟州、兗州屬于山東西路。
元代及明初:濟寧管轄兗州
1221年,元軍攻下金朝山東諸州,濟州、兗州落入蒙元之手。
元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在繼承兩宋與金代制度的基礎上,創設行中書省,開行省制度的先河,形成省、路、州、縣四級行政體系。
由于蒙古人粗放的本性,及早期漢人世侯制度的存在,蒙元時期,濟寧、兗州的行政區劃頻繁變化。先是隸屬于山東漢人世侯嚴實家族所有,罷黜漢人世侯制度后,隸屬于中書省管轄之下。
至元六年(1268年),兗州、單州隸屬于濟州管轄,濟寧再次將兗州至于自己的管轄之下。但時間不長,次年濟州便還治巨野,任城降為屬縣。
元朝的濟寧與兗州
至元八年(1270年),升濟州為濟寧府,濟寧這個地名第一次出現,同時徒治任城??呻S即又還治巨野??伞叭纬钱斀此憶_要”,地位險要,于至元十二年在此復設濟州。三年后,又遷濟寧府治濟州。可好景不長,沒多久再次遷回巨野,隨即由府升格為濟寧路,轄兗、單、濟三州,十六縣。
隨著元運河的開鑿,濟州的地位愈發突出,故至正八年(1348年),蒙元朝廷再次將濟寧路遷治任城,并廢濟州,其后治所穩定在任城。
洪武元年(1368年)改濟寧路為濟寧府,仍治任城,領3州12縣,兗州在列。同時將兗州州治嵫陽省入。
明代至清初:兗州管轄濟寧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大封諸王,剛滿月的第十子朱檀受封魯王,藩地圈定為山東兗州。
兗州本就是戰略要地,成為魯王藩地之后,地位更是驟然得到提升。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明太祖下令修筑兗州城,次月興建魯王府。洪武十七年又開建兗州城隍廟。
與此同時,濟寧府轄境也在快速膨脹。洪武初年原本在元代直屬于中書省的東平路降為東平州和曹州(降為縣),及本隸屬于益都路的沂州、嶧州、滕州(后兩者降為縣)紛紛來屬。濟寧府使得濟寧府膨脹為轄三州二十三縣的大府。
明代的濟寧與兗州
洪武十八年(1385年),魯王朱檀就藩前夕,明太祖突然下令改濟寧府為兗州府,治兗州州城,復設嵫陽為附郭縣,后改滋陽。而濟寧則降為散州,任城省入,隸屬于兗州府。兗州與濟寧之間來了個徹底的大反轉。
清代大部分時間:兩地平行
清代建立后,沿襲明代行政體制的基礎上,對行省邊界再次進行調整,基本上奠定了后世行省邊界的基礎。清初濟寧州因襲前代屬兗州府。
自京杭大運河開通后,漕運成為歷朝歷代的經濟命脈所在,為此當黃河決堤,出現保河保漕抉擇時,往往會選擇保漕。自元運河開鑿后,幾乎處于運河黃金分割點上的濟寧成為漕運的樞紐節點。明成化七年(1471年),設河道總督駐濟寧州,主管漕運兼管黃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因淮安為運河、黃河、淮河三河交匯處,為治河工程最重要處,遷河道總督衙門于清江浦。可淮安過于偏南,難以兼管北方河道,遂于雍正七年(1729年)將河道總督衙門一分為二,南河總督駐清江浦,東河總督駐濟寧州,次年又分出北河總督。
清代的濟寧與兗州
鑒于濟寧屬于戰略重地,故于雍正二年(1724年)升起為直隸州,直屬山東。然而直隸六年后又被降為散州,由兗州府管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濟寧州再次從兗州府分出,直隸山東,領嘉祥、魚臺、金鄉三縣。
民國至今:濟寧管轄兗州
明代在省與府之間設立的一個派出機構——道。類似于西漢設立的監察機構——州,到東漢末期變成一級行政區劃,道在清末也成為準區劃,于是乎中國的區劃又變成了省-道-府-縣四級制。
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炮響,中國告別帝制進入共和制的民國時期。新朝新氣象,各種改革接踵而來。民國二年(1913年)1月,袁大總統發布《劃一現行地方各級行政官廳組織令》,宣布“廢府存縣”,即廢除府級,保留附郭縣,改州為縣,形成省-道-縣三級區劃。
兗州府被廢除,保留滋陽這個附郭縣,濟寧州改為濟寧縣,共同隸屬于管轄魯西南地區的岱南道,又改稱濟寧道。其后山東第一專署、濟寧長官署、第二專署等名稱走馬觀花般輪流上場。滋陽縣、濟寧縣同屬一個政區,且駐地絕大部分時間在濟寧。
解放后,先后設立滕縣專署、濟寧專署、濟寧地區,滋陽、濟寧還在一個政區下,駐地依然在濟寧。不過濟寧出現了新的變化,縣城及其周邊被劃出設立縣級濟寧市,其余區域稱濟寧縣。1958年滋陽縣被撤銷,并入曲阜縣。1962年滋陽縣區域從曲阜劃出,再次設縣,改名為兗州縣。
濟寧市當下的行政區劃
1983年濟寧地區升格為地級濟寧市,原縣級濟寧市改設市中區,濟寧縣改稱郊區,后更名為任城區。1992年,兗州縣升格為兗州市,由濟寧市托管。
2013年,濟寧市行政區劃大調整,市中區、任城區合并為新的任城區,兗州市撤市設區改稱濟寧市兗州區。
阿越說
行政區劃的變化有其現實原因,也有其歷史淵源,濟寧與兗州數千年來的恩怨糾葛是最好的注腳。時下網上關于地名越來越“俗”的討論甚囂塵上,什么長安比西安好聽,合肥不如廬州有詩意,常山趙子龍變成了石家莊趙子龍等等。
唐長安及京兆府區劃圖
然而網上所謂的那些“改的難聽”的地名,其實并不是當下“改”的,絕大多數都有其歷史傳承,只不過因為區劃的升降,導致曝光度不同,給人錯覺而以。比如長安自成為政區名以來一直是縣級單位,如今西安轄下依然有長安區這一級,只不過長安在歷史上曾長期作為都城,名聲大噪以至于讓人忽略了長安其實就是個縣,它上面還有個京兆。另一個著名古都洛陽同樣如此,洛陽一直是縣,其上為河南府郡。至于合肥,存在的歷史比廬州更古老。
所以別再拿無聊當有趣,拿無知當真知,在網上咋咋呼呼了。
阿越說:
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地名整理:1914年127個縣因重名而改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