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數字化在全球的迅猛發展,教育數字化已然成為各國教育實力競逐的戰略性賽道。消除教育的數字鴻溝,是數字化背景下促進教育公平的主要訴求。1月22日,美國聯邦教育部教育技術規劃辦公室發布了《關于消除教育的數字訪問、設計與使用鴻溝的行動倡議——2024年國家教育技術規劃》(A Call to Action for Closing the Digital Access, Design, and Use Divides——2024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以下簡稱“行動倡議”),對當前美國社會如何縮小教育數字鴻溝,從教育數字資源訪問、數字化教育教學設計以及如何使用教育數字化等三個領域,分別發出了行動倡議。
“行動倡議”指出:每當技術將不可能變為現實,往往在人們之間會產生不平等。有些工具主義論者宣稱:如果學校采取優渥的數字資源的話,則學生成績會快速上升——這類觀點不僅會帶來誤導,而且會削弱技術的潛力。據此,“行動倡議”指出:向每個學生提供適應性的、有質量、豐富的教育服務,加快學習,是發展教育技術的本意所在。據此,“行動倡議”將教育數字鴻溝進一步劃分為“數字使用鴻溝”、“數字設計鴻溝”以及“數字訪問鴻溝”三個方面其中,數字使用鴻溝(The Digital Use Divide)是指技術支持下教與學行動不公平的開展。導致這種差異的一方是學生,他們被要求在學習中積極使用技術,使用數字工具進行分析、建構和創造,另一方是學生遇到要求他們使用技術被動完成作業的教學任務。數字設計鴻溝(The Digital Design Divide)是指廣大教育工作者無法公平獲得時間和專業學習支持,以發展期數字教育專業能力。“數字訪問鴻溝”(The Digital Access Divide)則主要是指網絡連接、數字設備和數字教育資源在廣大師生群體間的分配不均所導致的差距。此外,從教學核心的內容來看,數字訪問鴻溝還包括涉及數字健康、數字安全和公民數字技能方面的公平訪問。在此基礎上,“行動倡議”對上述三個鴻溝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分析,進而提出了相關建議。
首先是消除“數字使用鴻溝”(The Digital Use Divide)。“行動倡議”指出:不同的學生在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學習方面差異明顯:一些學生在學習中充分運用批判性媒體分析、視頻和播客創作、真實世界的數據收集。和相關專家的遠程聯系,以及與全球觀眾分享學習的真實機會。而另一些學生則只是被動使用技術,被界定為“被動的技術用戶”。在此基礎上,“行動倡議”提出如下八項建議:
1.編制“學習者/畢業生簡介”(Profile of a Learner/Graduate),概述學生在年級和畢業之間過渡時應具備的綜合素養。認知、個人和人際交往能力
2.設計和維持系統,包括需求評估、技術計劃和評估流程,通過積極利用技術支持學習,支持“學習者/畢業生簡介”中概述的能力發展。
3.實施反饋機制,使學生能夠成為學習體驗的共同設計者。
4.制定數字資源和技術采用準則,以確保工具可訪問并融入更大的教育生態系統,支持“全方位課程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并可根據殘疾學習者的住宿或修改需求進行定制。
5.審查學科領域的課程,以確保學生的學習經歷通過積極使用技術進行學習來培養適合年齡的數字素養。
6.與高校、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幫助學生獲得教育技術支持的實踐學習和基于工作的學習體驗。
7.向地區官方、相關機構領導層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學習和技術援助,以支持教育技術的使用。
8.保護學生數據隱私,制定指導方針,以確保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活動及原則符合共同的教育愿景。
其次是消除教育“數字設計鴻溝”(The Digital Design Divide)。“行動倡議”將“數字設計鴻溝”作為學校文化、專業學習和教育技術交叉的新考量。指出:設計上的分歧在于那些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時間和支持的教育系統,和那些未提供時間和支持的教育系統以建設數字的區別。長期以來,社會經濟地位是影響學校獲取資源的因素,但在教學設計方面卻未必。倘缺乏遠見和長期支持,利用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就可能會在學校各教室、學區各學校、州內各學區之間產生差異。
消除“數字設計鴻溝”需要清晰的愿景,重新想象支持系統,并讓教師作為專業學習的共同設計者。“行動倡議”認為:普通教師面臨著形形色色教育軟件,對數字工具基本功能的培訓是不夠的,應該讓教師超越數字工具的“公式化使用”,進而使他們能夠在復雜的教育資源生態中為所有學生積極設計學習體驗。
據此,“行動倡議”提出了如下建議:
1.制定“教育工作者畫像”(“Portrait of an Educator”),概述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數字教育素養,幫助學生發展畢業生簡介中的技能和素養。
2.開發、運維支持教師數字學習系統,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時間和空間,以設計符合通用學習設計框架的學習機會。
3.實施反饋機制,使教育工作者能夠成為專業學習經驗的領導者和共同的設計者。
4.為教師和管理人員提供支持數字技能發展的專業學習,以便他們能夠為學生及學校社區樹立應用技能的榜樣。
5.在購買(數字資源)之前制定評估數字工具潛在有效性的流程,包括使用研究和證據。
6.建立包容性的技術生態系統,征求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在技術購買、學習空間設計和課程規劃的決策方面進行合作。
7.支持和促進建立信任的系統文化,使教育工作者能夠加強和發展他們的專業實踐,以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
8.定期征求教育工作者的反饋意見,并評估專業學習努力,以確保與“教育工作者畫像”保持一致。
再者是消除教育的“數字訪問鴻溝”(The Digital Access Divide)。報告指出:為了讓所有學習者都能獲得豐富、深入、積極的學習體驗,各州和地區必須專注于縮小教育數字訪問鴻溝。這種鴻溝在歷史上曾被定義為提供對可靠、高速連接、硬件便利和數字教育資源的公平訪問。可訪問性和健康、安全和公民身份也是縮小訪問鴻溝的關鍵。盡管自2017年NETP發布以來,學校教育系統在縮小數字接入鴻溝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區域差異以及各地綜合實力等方面的差距,仍需要各方利益相關者迅速采取行動,以消除教育數字資源訪問鴻溝。據此,“行動倡議”提出如下建議:
1.制定“學習環境畫像”,不管在什么樣的教學空間下,都要圍繞習慣和能力設定期望。
2.設立并維持“內閣級”(cabinet-level)教育技術總監,確保相關資金的有效使用。
3.定期進行需求評估,以確保技術適當支持學習。
4.根據各地教育資金結構,出臺相關政策和指導方針,以確保相關設備的及時更新。
5.充分利用國家和區域政策福利,為購買教育技術硬件、軟件及相關服務提供便利。
6.在各方利益相關者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參考既定的審查周期制定學習技術計劃。
7.利用公共/私人合作伙伴關系和社區合作,充分實現各地互聯網鏈接,并確保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
8.制定流程和結構,確保將無障礙作為采購流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9.規劃數字健康、安全、公民身份和媒體素養的技能,并將其納入所有年級和學科領域。
相比于聯邦教育部教育技術辦公室在2017年發布的《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Update,NETP),“行動倡議”聚焦如何消除教育的數字鴻溝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闡述并提出了具體的行動倡議,報告文本中,“行動倡議”廣泛擷取美國各州、學區和學校的最新案例,為如何有效縮小或消除數字鴻溝提出了相應的示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