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的第一槍,大家以為是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打響的?大謬也,而是中原野戰軍第1縱隊第1旅!
1948年11月7日的晚上,中野主力在向東追擊的過程中,于河南?東?部?地區的虞城縣張公店鎮,揪住了正向徐州逃跑的蔣?軍?第181師,楊勇率領第1縱隊隨即發起猛烈攻擊,槍炮聲頓?時?響徹豫東平原。
粟裕
第181師是雜牌中的雜牌,隸屬于劉汝明第四綏靖區之第55軍,西北軍余脈。
該綏區之前已撤守商丘,傾接“徐州剿總”的命令,部隊要繼續向徐州收縮,于是劉汝明率綏區主力乘火車東逃,由于鐵路運力不足,一向不受待見的第181師被甩了下來,只能徒步行軍。
蔣軍實施機動時,一旦離開了火車和汽車等運輸工具,行軍速度如何能與解放軍相提并論?
因此第181師落在了綏靖區主力的最后面,旋被跟蹤追擊而來的中野主力,包圍在張公店周圍,僅僅15個小時的戰斗后,敵181師即告覆滅,第55軍副軍長兼師長米文和被俘。
注意?時間?點?,11月7日這天,華東野戰軍主?力?才剛剛開始大舉南下,擬在隴海路東段截殺黃百韜兵團,還?沒有?真正?與?敵?接觸?,而?對第七兵團的正式攻擊,是在11月9日才打響的,所以?淮?海?戰役?的?第?一?槍?確實?不?是?出?自?華?野?。
也是在11月9日這?天?,已經?遷?至??西?柏?坡?的?新華社,在?廣?播?和?報?紙?上同時?發出《解放淮海地區戰役開始,我軍全殲商丘逃敵一師》的報道,祝?賀?中?原?野?戰?軍?的重大?勝利?,同時?宣告了淮海戰役正式拉開戰幕。
01、中原野戰軍已經兵分三路
中原野戰軍主力的動作為何如此迅猛呢?一方面,是敵人突然連續放棄了鄭州、開封、商丘等重要城市,事出反常必有妖,中野絕不能讓敵人順利東撤,必須努力追殲之,此乃軍事常識。
另一方面,當劉峙的幾乎全部主力縮至徐州后,必然對華野殲擊黃百韜的作戰行動,構成重大威脅。
華野不過42萬人,單獨應對敵人五個兵團還是有困難的,其中包括黃百韜、邱請泉、李彌、孫元良和劉汝明兵團,總兵力逾50萬。
因此早在1948年10月31日,當粟裕聞知邱清泉兵團已自商丘東撤后,立即敏銳地意識到戰局發生了嚴重變化,敵人正企圖將“徐州剿總”的全部人馬,通通猬集在徐蚌地區,原定的“小淮?!睉鹨?,正在演變為“大淮海“:敵我雙方在長江以北的戰略大決戰。
粟裕當天急電軍委:“此次戰役規模巨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次日華野司令部、中野司令部便同時收到軍委的最新電令:“整個戰役受陳、鄧統一指揮”!
注意,這跟軍委在半個月以后,也就是11月16日關于成立總前委的再次電示,顯然是有所區別的,后來任命的總前委名單是劉、陳、鄧、粟、譚,而獲準臨機處置一切的三名常委則是“劉陳鄧”。
那么問題來了,在10月末到11月初的這個時間點上,無論是粟裕的請示電,還是軍委的批復電中,為什么都沒有提到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的名字呢?
第一個重要原因,是劉伯承司令員當時并未與陳、鄧首長在一起,這就需要說明中野的兵力部署情況了,開篇特別注為“中原野戰軍主力”,那是因為第一時間向東追擊敵人的,并非中原野戰軍的全部。
解放開封
中原野戰軍組建時共有七個野戰縱隊,在10月底因戰場需要已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中野第11縱隊暫歸華野指揮,這支部隊自豫東戰役起,就在粟裕的直接指揮之下,上下級之間互相很是熟悉。
第二部分是追擊孫元良和劉汝明的野戰軍主力,包括第1縱隊、第3縱隊、第4縱隊和第9縱隊。上述部隊在野戰軍鄧政委、第一副司令員陳老總的率領下,正全力向徐蚌戰場奔赴而來。
由于野司“前指”(包括大功率電臺和參謀部門等)隨劉司令員、李達參謀長另有任務,因此陳鄧首長暫時隨陳賡第4縱隊的司令部行動,現在明白1948年11月2日,陳鄧首長為何在復電軍委時特別表示:
“本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惟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面多直接指揮”,因為在這個時間點上,劉司令員和中野“前指”還沒有抵達淮海戰場,陳鄧在陳賡的司令部里,只能與軍委縱向聯系,卻無法跟華野司令部進行橫向聯系。
注意中野的四個縱隊番號
02、劉伯承在豫西大擺疑兵陣
第三部分則遠在豫西地區活動,由劉司令員、李參謀長親率野戰軍“前指”,以及第2縱隊、第6縱隊,正在執行牽制黃維兵團、張淦兵團的重要任務,這兩個兵團都隸屬于敵“華中剿總”,并不在劉峙集團的戰斗序列之內。
按之前“小淮?!钡膽鹨蹣嬒?,在華野殲擊黃百韜并解放兩淮的作戰中,中野應盡量牽制孫元良兵團、劉汝明綏區(后升格為兵團),同時還要拖住黃維兵團和張淦兵團,避免這些敵人東援,增大華野的困難。
因此中野主力才分散行動,以四個縱隊進攻鄭州、開封等城市,從而牽制或者消滅孫元良和劉汝明,另以二個縱隊拖住黃維和張淦二個兵團,不使其投入徐州方向。
劉伯承不僅是中原野戰軍司令員,當然還兼任中原軍區司令員,為了拖住“土木系”和“桂系”的這兩個精銳兵團,劉司令員在西線戰場大擺疑兵陣:
劉司令員
他親自坐鎮豫西,指揮第2縱隊、第6縱隊、桐柏軍區、江漢軍區的部隊,在河南和湖北兩省交界的廣大戰場上,四處攻擊敵占城市和地方保安團隊。
這些地區是武漢的屏障,白崇禧當然不能坐視,于是驅使黃維兵團和張淦兵團疲于奔命,敵20余萬人馬四處救火,這就正中了劉帥的妙計:
總之這兩股敵人越往西越好,盡可能使其遠離華東戰場,為華野發起“小淮海”戰役創造條件,這也是兩大野戰軍密切配合的體現。
為了徹底迷惑敵人,劉伯承還命令陜南軍區的部隊大造聲勢,公開打出中原野戰軍主力部隊的旗號,如此再加上兩個主力縱隊和其他軍區部隊,無論是白崇禧還是劉峙,都判斷劉伯承率領的中野主力,10月底仍然留駐在豫西方向。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黃維兵團奉命東調,始終沒有加入徐蚌戰場,劉伯承可能會繼續留在豫西指揮作戰,以兩個縱隊加地方部隊牽制住敵人兩個機動兵團,于整個戰局是非常有利的。
徐州解放
正因為如此,粟裕在請示電中,最初并未提到劉司令員的名字,一方面是“劉陳鄧”不在一起,而是陳鄧率軍靠近徐州戰場,另一方面,當時也沒有決定,劉伯承未來是否要跟“陳鄧”首長會合。
就在軍委復電同意“由陳鄧統一指揮”的四天之后,也就是1948年11月5日,黃維突然接到了來自最高當局的命令,第十二兵團須迅速完成集結,轉向馳援徐蚌戰場,這事白崇禧想攔也攔不住,因為黃維兵團那是中央軍嫡系中的嫡系。
至此戰場形勢驟變,別看黃維人稱書呆子,執行命令還是蠻堅決的,第十二兵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部隊的收攏和集結,自11月6日起,已經分批自確山、駐馬店等地出動,經安徽阜陽向徐州開進。
由于東進確實倉促,黃維兵團也有部分兵力沒有歸建,到達徐蚌戰場的實際兵力約10萬余人,而非兵團滿編的12萬人,即便如此,仍然對華野的作戰也構成了巨大威脅。
03、陳鄧首長的身份更加特殊
敵變我變,軍委獲悉黃維不顧一切東援后,立即電示劉司令員率兩個縱隊火速歸建,電文中要求陳再道和王近山兩位縱隊司令員,要“不分晝夜,不惜疲勞,兼程前進”。
道理明擺著,如果第2和第6縱隊遲到,僅憑陳鄧手中的四個縱隊,是很難攔住裝備精良之黃維兵團的。
劉司令員接電后,立即部署兩個縱隊分別從現駐地出發,平行追擊黃維兵團,同時要求各部隊盡最大可能,對黃維兵團實施側擊,以遲滯該敵的行動。
而為了盡快與陳鄧首長會合,劉司令員、李達參謀長干脆甩開部隊,攜帶電臺和少量警衛,第一時間乘汽車趕往徐蚌戰場。在沿途充斥著新解放區的情況下,劉伯承此舉相當危險,好在一路無事。
經過連續五天的趕路,終于在11月10日到達安徽省濉溪縣,與陳鄧首長會合,次日“劉陳鄧”率中原野戰軍司令部移駐臨渙鎮,五天后淮海戰役總前委成立,中野指揮機關即兼總前委機關。
粟裕只電請“陳鄧統一指揮”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由陳、鄧首長當時的職務所決定的,既然“小淮海”正演變為“大淮?!?,在粟??磥?,具備統一指揮資格的,一定是兩大野戰軍的“一號首長”。
粟裕稱呼陳毅為“陳軍長”,當然是習慣性的尊稱,因為陳毅自1941年新四軍軍部重建起,一直兼任著新四軍代理軍長的職務,理論上是所有新四軍部隊的最高軍事首長,并且“新四軍”這個番號直到1947年初才正式撤銷。
不過陳毅當時的正式職務,那卻是一系列的:中原局第一副書記、中原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兼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政委和“前委書記”,仍然是華東野戰軍的一號首長。
鄧政委的全套職務,則是中原局書記、中原軍區政委、中原野戰軍政委,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黨內職務:中原野戰軍“前委書記”,這也是四大野戰軍中,唯一一位以政委身份出任前委書記的,是中原野戰軍實際上的一號首長。
至于執掌華野大軍的粟裕,職務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代理前委書記,即陳毅在中原局和中野工作期間,粟裕暫代陳毅在華野的全部職務。
淮海戰后華野整編為第三野戰軍時,粟裕便解除了前述全部代理職務,只任副司令兼副政委。
劉帥在中野的代號雖然是“一號”,完全是習慣性使然,畢竟在戰爭年代,野戰軍司令員才是軍事核心,根據《陳賡傳》的回憶,陳毅到中野工作后,便取代了鄧政委“二號”的代號,但他們的黨內職務,都是鄧政委的下級。
因此在淮海戰役即將大打時,粟裕的請示電是非常合理的:既然兩大野戰軍已經由“配合作戰”,進入到“聯合作戰”階段,必須請兩大野戰軍的“前委書記”實施共同指揮,戰爭年代前委在軍隊中的地位和作用,絕對不容置疑。
新四軍代軍長、副軍長
在解讀淮海戰役指揮權的問題上,部分讀者走進了“單純軍事路線”的誤區,認為有劉伯承和粟裕兩位名將的存在,并不以軍事指揮為擅長的鄧政委,在戰役指揮層面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對黨史了解不深刻的原因。
除了“黨指揮槍”的大原則外,部分讀者都忽略了一個事實:軍委對于鄧政委的信任,是總前委其他成員所不能比的。
1929年,鄧政委即領導廣西百色起義,出任紅七軍和紅八軍的政委、前委書記,不久通過一次“小長征”到達中央蘇區。
在中央蘇區期間,鄧政委是毛主席正確主張的堅定支持者,“留蘇派”進入蘇區后,鄧政委也成為被打壓的對象,“古、鄧、謝、毛(澤覃)”四個同志因此遭到錯誤批判,是黨史上著名的歷史事件。
直到遵義會議以后,才歷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第129師政委、北方局書記等重要職務,深得軍委之絕對信任。
而在這個問題上,其實陳老總、劉司令員都有一定的歷史包袱,此間只敘不評。
這也是粟裕審時度勢,電請“陳軍長、鄧政委”來統一指揮的第三個重要原因,如果我軍在長江以北與敵進行戰略決戰,那么全部軍事力量的領導核心,必須也只能是鄧政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