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八路軍主力在朱德、彭德懷的率領下挺進華北,開赴抗日前線,同時留下了一部分部隊留守,保衛陜甘寧。
這支后方留守部隊,是由八路軍3個主力師的直屬營和原陜甘寧的地方部隊,以及120師和129師的一部編成的,總共有9000多人,兵員素質很好,戰斗力較強。
負責領導這支部隊的機構叫“八路軍后方留守處”,39年秋天改名為“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留守兵團的司令員為肖勁光(后兼任政委),政治部主任為莫文驊,參謀長是曹里懷。
毛主席對留守兵團寄予厚望,曾多次說:“我們在邊區,就是靠留守兵團吃飯的。”
留守兵團建立后,繼承了紅軍的優良傳統,在剿匪御敵、邊區建設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和邊區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寫下了很多軍民魚水情的動人故事。
然而,在軍政關系方面卻是有一段波折的,這其中主要是高崗的原因。
在延安時期,高崗實際上是陜北紅軍中最具代表性的領導,為了團結陜北的同志,高崗升遷很快,當上了陜甘寧邊區中央局書記、邊區參議會參議長、西北局的書記,實際上掌握了邊區的黨政大權,只剩軍權還未到手。
據莫文驊回憶,當時高崗不滿意自己只是延安保安司令員,只領導一千多人的地方部隊,于是“一心想當留守兵團政委”,但是“肖(勁光)對高不感興趣”,對高崗的四處活動不予理睬。
1939年秋天,肖勁光找莫文驊談話,說留守兵團沒有政委不行,最好還是請中央派一個人來,中央如果人手緊張,就從他們兩個人中出一個,來兼任政委的職務。
莫文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他覺得還是由肖勁光來兼任好,于是就以個人名義向毛主席和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匯報了自己的這個想法。幾天后,毛主席回信表示同意。
“這樣,高崗的希望落空了,對留守兵團很是很滿。”莫文驊回憶說。
此事發生后不久,蔣介石突然宣布停發八路軍的軍餉,這讓留守兵團措手不及。留守兵團希望邊區政府能給部隊一些補助,幫助度過即將到來的寒冬,但高崗一直想方設法拖延。
莫文驊晚年寫回憶錄,還對高崗的表現非常不滿,說“高崗在處理軍政軍民關系上,摻雜了個人的情緒”,導致“邊區的軍政關系就不平靜了,許多簡單的事情也變得復雜起來”。
之后的一天,毛主席叫莫文驊到他家里去,一進門,毛主席便問他:“莫文驊,你對《論持久戰》有什么意見呵?”
莫文驊聽后嚇了一跳,連忙說他看了兩遍,感覺很好,提不出意見。
“你沒有意見,為什么書出版后,你不向部隊傳達呀?”主席問道。
莫文驊聽后更慌了,連忙向主席解釋說,他們早就向部隊傳達了,還組織了學習班集體學習,至于學習的效果怎么樣,要等一段時間才能看出來。
毛主席又問:“你們做的工作,為什么自己不匯報?”
莫文驊一聽,就知道了有人在背后挑撥,便問主席是誰說的留守兵團不傳達《論持久戰》。主席回答是高崗。
莫文驊聽后非常生氣,也沒有多想就當著主席的面罵了一句:“高崗,這個壞蛋!”
接著,莫文驊便向主席匯報了一些軍政關系方面的問題,以及他對高崗的看法。
主席靜靜地聽了一會兒,中間“哦”了幾聲,之后又打斷了莫文驊的說話,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在什么地方工作啊?”
莫文驊一頭霧水,但還是回答:“我在留守兵團呀!”
“那留守兵團在什么地方啊?”毛主席慢慢說道,他的聲音拖得很長。
“在陜甘寧邊區……”
毛主席嚴肅地說道:“在陜甘寧邊區,對了,部隊在邊區,你們就要和高崗搞好關系,你要知道,中央的東西,高崗不點頭,在邊區也行不通。”
莫文驊一聽更加生氣了,當場說道:“他這是在要挾中央。”但實際上,毛主席的話并不是莫文驊理解的那個意思,他的意思主要還是,中央在陜北,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和支持。
莫文驊離開的時候,毛主席親自將他送出門口,臨別的時候,毛主席拍了拍他的肩膀問:“你多大年齡了?”
聽到莫文驊今年30歲后,毛主席說了一句:“你還年輕啊,過些年就好了。”
(以上對話內容引自《莫文驊回憶錄》)
在之后的日子里,毛主席在一次會議上說:“在軍政關系發生問題的時候,軍隊應該首先檢討自己,軍隊要擁護政府,要愛護人民;做地方工作的,也要擁護軍隊,照顧子弟兵。”
毛主席的這段講話,實際上就是后來“雙擁”運動的由來,即擁政愛民、擁軍優抗。莫文驊在這次事件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也成長了很多。
抗戰勝利后,高崗和莫文驊都去了東北,但兩人在此期間并沒有太多交集,因為高崗在北滿,莫文驊在南滿。遼沈戰役后,高崗留守東北軍區,莫文驊則隨部隊入關南下,一直打到了廣西。
1951年春天,廣西的剿匪工作結束后不久,中央軍委來了電報,決定調任莫文驊為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因為當時半島的戰火已經燒到了鴨綠江邊,東北軍區的工作急需人手。莫文驊于是重回東北軍區。
當時的高崗,已經是東北中央局、東北人民政府和東北軍區,即黨政軍三大部門的一把手。莫文驊來到東北軍區后,第二天下午就去拜訪了高崗。
但據莫文驊回憶,高崗接待他時,卻把他晾在一邊,一個人自顧自地吃櫻桃,全程只說了3個字:“你來了。”搞得莫文驊非常尷尬。
莫文驊在回憶錄中說:“想不到時隔10年,他仍記恨在心。”
52年全軍評級的時候,莫文驊由于在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過14、13兵團的政委,按理說應該被評為“正兵團級”的,而且,在軍區黨委會上,大家也決定評他為正兵團級。
但是上報到高崗那里時,高崗卻說:“老同志不要驕傲嘛,莫主任評副兵團就可以了。”
莫文驊對此事很不理解,曾向林羅二首長說了這件事情,他們都安慰他要放寬胸懷,不要計較個人的得失。這次的評級,也導致了55年莫文驊無緣開國上將。
1954年,抗美援朝結束后,莫文驊從沈陽奉調回京,參與創辦解放軍政治學院,并在這所學院里工作了10年之久。此后又擔任福州軍區副政委,解放軍裝甲兵政委等職務。
1988年退休后,莫文驊老驥奮發,為后世留下了《回憶紅七軍》、《回憶解放北平前后》、《英雄塔山》、《百色風暴》、《莫文驊回憶錄》等重要歷史資歷。
2000年5月31日,一代名將莫文驊與世長辭,享年90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