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你的城市下雪了嗎?一場大雪,讓濟南變成了濟南府,雪中的趵突泉,霧氣繚繞,身披白雪的大明湖,更為古樸典雅。古都西安成為夢想中的長安城。古老的城墻,銀裝素裹,蜿蜒流淌的灞河,在白雪的裝點下,宛如仙境。
雨是多情的淚,雪是凝固的情。自古以來,雪是詩人的最愛。浪漫的詩人,賦予白雪生命,讓冬天變得溫暖,讓生活變得溫馨。那些不提雪卻滿眼都是雪的詩詞,更是驚艷天下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這兩句詩,可謂詠雪之千古名句,出自唐代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以春風和潔白的雪花形容雪,讓人眼前一亮。雪花的輕盈、美麗,呼之欲出。一夜之間,整個世界都被白雪所覆蓋,其震撼之美,深入人心。
這首詩大約寫于公元757年,年近不惑的岑參,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武判官為其前任。詩人在輪臺送他回長安,寫下此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唐代〕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的這首詩為詠雪送人之作,開篇便氣勢磅礴,立意奇特,白雪未及而風聲先至。北風卷地”,由風見雪,尤為奇妙。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白草折,可見北風之大,塞外天氣之惡劣。
杜甫在《渼陂行》詩中說:“岑參兄弟皆好奇”。岑參的這首詩,處處可見“奇”。塞外苦寒,北風呼嘯,大雪紛飛而至。詩人奇思妙想,以春風一夜之間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新穎而獨特。“忽如”二字更是奇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更寫出了詩人驚喜的心情。
“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絕美意境,可謂又一奇。梨花盛開時,潔白的花一團一團,花團錦簇,壓滿枝頭,與雪壓冬林的景象頗為相似。東方虬的《春雪》,也是以花喻雪,但其春雪滿空來,處處似花開的氣勢與意趣,不及岑參。以春景比冬景,堪稱奇絕。
追隨詩人的筆墨,場景由帳外轉至帳內,塞外生活的點滴,在詩人筆下變得鮮活。雪花飛進珠簾,沾濕了羅幕,即便身穿狐裘也無法抵御嚴寒,蓋上錦被也顯得單薄。塞外有多冷?詩人通過將軍和戰士們,告訴我們答案:他們的手凍僵了,無法拉開弓箭。他們的鎧甲仿佛被冰雪凝固,難以穿上。
詩人寫到主帥營帳內置酒飲別的情景,之前詠雪寄情,以下則以白雪為背景送別。主帥帳中,酒香四溢,將士們為武判官餞行。席間,一曲曲離別的樂章回蕩在空中,胡琴、琵琶和羌笛交織在一起,蕩氣回腸。當夜幕降臨,轅門前的雪花依然飄飄灑灑,轅門上的紅旗一動也不動,原來已被冰雪凍結。
場景再次移到帳外,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浩瀚的沙漠,好似結了一層厚厚的冰,萬里長空則被愁云籠罩。詩人以夸張的筆墨,勾勒出一幅壯麗的塞外雪景圖,為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獨特的送別環境。冬日酷寒,即將遠行的武判官,將面臨怎樣的艱辛?一個“愁”字,給出了答案。
輪臺東門外,大家送別武判官,他離去時,通往天山的路被大雪覆蓋。曾經熟悉的山路,變得曲折難行。武判官的身影漸漸消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岑參以其獨特的筆觸,將塞外八月飛雪的美景展現得淋漓盡致。詩中,他以深情的筆觸描繪了塞外送別、雪中送客的場景。離別的哀愁、思鄉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
這兩句詩出自李白的《清平樂》,還有一種說法,該詞的作者為宋代的黃舁,因為這首詞的風格與李白相差甚遠。詩人筆下的雪,是天仙狂醉后,揉碎的白云。白云的潔白,自由,用以形容白雪的恣意、灑脫,可謂相得益彰。
這首詞豪邁、獨特又新奇,不落窠臼,且富有生活情趣。富有想象力又充滿浪漫主義特色,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其喻體高雅、純潔,又不失豪邁,窺一斑而見全貌,可見詞人的心胸寬廣、疏放。
清平樂·畫堂晨起
李白(一說袁绹)〔唐代〕
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高卷簾櫳看佳瑞,皓色遠迷庭砌。
盛氣光引爐煙,素草寒生玉佩。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
詞的上片寫詩人人看到的雪景,開篇兩句簡單明了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冬日清晨,詩人才剛起床,來到堂舍,便有家丁來報,外面下雪了。詩人卷起簾櫳,看到外面雪花紛飛,漸漸地,庭階被覆蓋上一層潔白的雪。
短短二十幾個字,渾然天成。詩人一路寫來,由“晨起”而“來報”,因“來報”而“卷簾”看“佳瑞”,曲折有致。“高卷”,可見詩人盼雪心切,賞雪興致之高;“遠迷”,可見天地被白雪覆蓋,一片迷蒙,詩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詞的下片,詩人的奇思異想,賦予白雪不一樣的魅力。詩人以爐煙蒸騰來形容雪花狂舞的氣勢,可見風雪之大。此時,天地一片潔白,就連枯草也似掛一身玉琨,寒光閃閃。這美景因何而來?原來是天上的神仙喝得大醉,胡亂把潔白的云彩揉碎,灑向人間。
大雪之后的人間,宛如仙境。詩人筆下的雪,讓人心醉。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韓愈的《春雪》。此詩作于815年,當時四十七歲的韓愈在朝任史館修撰,知制誥。韓愈到過嶺南,北方的春天對他來說,來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長出,他借鑒岑參《白雪歌》之意境,創作了此詩。
韓愈筆下的雪,等不及來遲的春色,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這首精妙絕倫的七言絕句,立意新奇,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詩中的"未有芳華"與"初見草芽",如同波谷,波峰,跌宕起伏,讓人眼前一亮。新年已至,卻未見花開,熬過漫漫寒冬,期待春天的人們難免有些焦慮。詩人筆鋒一轉,二月初驚奇地見到小草發芽。"驚"字巧妙地寫出詩人驚喜的心情。
詩人筆下的白雪,善解人意,似乎感受到了春色遲來,于是紛紛揚揚地灑落,穿過樹枝,宛如飄灑的花瓣,增添了一抹生動的氣息。"卻嫌"和"故穿",相得益彰,賦予白雪人類的情感和動作,讓整首詩變得靈動活潑。
韓愈的這首春雪,以其獨特的視角,生動的描繪,豐富的情感,為大家展現了一幅精美的畫卷。于常景中翻出新意而獨具風采,正是韓愈的魅力所在。
意在言外,情在境中。這個飄雪的冬天,因為浪漫的詩詞,變得與眾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